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饰》2008,(Z1)
明代是中国古代服饰空前繁荣的一个朝代,形制严谨、成就斐然;明代也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服饰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呈现了当时的中国画元素。本文通过考察明代服饰中丝织、刺绣和印染这三种样本,可以看出明代服饰发展中中国画元素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词话》对人物服饰的描写不下于百处,充分展示了明代端庄、宏美的服饰风貌。小说对女子服饰的描写尤其细致详尽,丰富多彩的头饰、面饰、佩饰、服装构成了一道绚丽的服饰风景线。而男子服饰相对简单一些,但从小说对形形色色人物所穿戴的贴帽、服装、束带、靴履的描述中也能领域他们的服饰风貌。  相似文献   

3.
觉乃藏族服饰形制独特、装饰考究、文化深厚、辨识度高,是安多藏区农区女性服饰的典型代表。文章详细介绍了卓尼觉乃藏族服饰的基本形制,通过田野调查、结构分析等方法完成对服饰实物标本的结构还原,并深入探讨其结构特征。研究表明,觉乃藏族服饰具有融合性与独创性、平面化与组合化、功能性与节约性的结构特点,它是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反映,也是觉乃藏族聪明才智、审美意识和勤俭节约品质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研究《诗经·国风》中的服饰描写,对"国风"中具体反映服饰的"礼服"、"首饰"、"发式"、"腰佩"、"冠饰"、"足饰"6个方面作了具体的考证,尤其是联系当时相关资料,对其中某些服饰作了新解,并从中窥探出先秦时代服饰仪礼形制、用途、原料,以及森严的服饰等级制度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5.
明代时尚的形成,得益于时尚人物的大量涌现,而苏州更是从整体上引领着当时的生活时尚。就服饰时尚而言,南曲名姬的服饰取向,与代表苏州生活样本的"苏意"、"苏样"相合,成为被大众所模仿的时尚范本。明代服饰时尚有其内在的演变理路,诸如服饰从淳朴转向好美;服饰厌常斗奇,服务新巧;发髻式样随时风而变,出现流行假髻的现象;崇尚奇装异服,进而形成一种"服妖"现象。服饰时尚的流行,最终导致民众的审美心理实现了两大转变,即从秾丽齐整到淡薄素雅的转变,以及从时尚转而复古。  相似文献   

6.
服饰能够呈现出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记载着不同地区族群的生活习俗,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服饰文化 符号。福州畲族服饰形制与台湾少数民族中的排湾族服饰形制最为接近,本文通过对两个民族服饰形制、文化特 征的对比研究,分析两个民族之间服饰形成的原因,为榕台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交流提供理论依据,为创意产业提 供更新的创意构思。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为线索,从政治、伦理、哲学、儒学等角度探讨其对中国服饰制度发展的影响;从服饰形制、服饰质料、服饰色彩、服饰佩件等许多方面探讨了服饰艺术附加的一系列社会的、文化的、制度的、阶级的、观念的意义,以及对于具体不同的服饰来说,它们所代表的政治象征意义、伦理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8.
简要阐述了江南水乡民俗服饰的形制以及其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江南水乡民俗服饰形制的特点,旨在通过对江南水乡民俗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现代服装设计理念赋彩增色。  相似文献   

9.
在贵州安顺屯堡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被人们称为明代“活化石”的传统装束,但是目前这些服饰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介绍了屯堡地区女子“凤阳妆”、男子长衫、对襟短衣、战腰鞋以及扇背、风帽、口水兜、鞋垫、首饰等服饰的特点,分析了屯堡服饰变化的原因,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促进屯堡服饰的开发与保护。  相似文献   

10.
在贵州安顺屯堡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被人们称为明代"活化石"的传统装束.但是目前这些服饰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介绍了屯堡地区女子"凤阳妆"、男子长衫、对襟短衣、战腰鞋以及扇背、风帽、口水兜、鞋垫、首饰等服饰的特点,分析了屯堡服饰变化的原因,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促进屯堡服饰的开发与保护.  相似文献   

11.
岩画中的服饰艺术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老的岩画体现出了人类早期纯朴而真实的艺术智慧和情感,从世界各地众多岩画中,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早期人类的生活习俗和服饰特点,为我们今天研究原始服装的发展和形成以及服饰的形制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论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哲学观对传统服饰的影响,提出中国古代服饰在形制、色彩、图案等各方面要受“天人合一”思想的约束,从而达到人间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以莫高窟北周第290、296、428窟部分供养人服饰为研究对象,指出北周在中国服饰文化史上具有导开先路的作用。第一,中国男子服饰两大体制萌芽于北周;第二,中国女子服饰在北周时出现了与传统服饰截然不同的新样,窄袖小衫配及腋长裙这一服装样式对隋唐女子服饰有着极大的影响;第三,北周时期大量引进胡服元素,促使中国服饰走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14.
探索现代流行蒙古族服饰的工艺特征与艺术特色,挖掘现代流行蒙古族服饰中的文化内涵与符号特征。 基于流行文化的发展脉络,运用实践考察法,通过对流行蒙古族时装中的面料、款式、色彩、图案、工艺等方面 的研究,探寻蒙古族流行服饰中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文化内涵。在对比传统民族服饰工艺的基础上,对加入流行 元素、时尚概念与现代工艺的现代流行蒙古族服饰进行解读与剖析。通过研究得出结论:现代流行蒙古族服饰与 现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工艺、色彩、图案等方面都具有创新又不失传统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属性,在 传统服饰中融入流行元素,符合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相似文献   

15.
西周之后中国历朝开始了"理欲"之辩,尤以宋朝表现最为突出。本文通过对《宋史·舆服志》中皇室、贵族、士庶阶层的服饰形制和装饰进行分析,阐释在理学盛行背景下,宋朝休闲文化的萌生和适度设计观的出现,探讨宋室服饰艺术在理与欲中的博弈与圆融。  相似文献   

16.
在唐朝,胡汉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效应得到最为充分的释放.与观念意识、气质、礼法、饮食、歌舞等都受胡风影响一样,唐代服饰也大受胡气浸染.唐代盛行的圆领缺骻袍、裤褶、幞头、胡帽、靴等都源自胡服.而且这些服装不只为男子专用,同时也为女子所爱,"妇人为丈夫之像"成了唐朝服饰世界的一大景观.另外女子艳丽的裙装,半掩粉胸的袒胸装,飘逸的帔帛,女子的化妆等等,无一不受西域、南亚等外来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浙江景宁地区的畲族传统服饰为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服饰形制溯源入手,对其服装服饰的现状进行了探讨,阐述了经济、文化冲击下畲族服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民族服饰需要固态保护、活态传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胡服小考     
在中国传统服饰中 ,汉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于胡服的接纳 ,在思想、政治、文化与形制上均有着不同的显现态度 ,其间或借鉴、或渗透、或冲撞、或消长 ,颇耐咀嚼、深思  相似文献   

19.
解立新 《饰》2015,(1):40-48
江苏泰州地处江淮之间,从上世纪70~80年代至今,该地区陆续发现了十几座明墓,其中七座墓葬中相继出土了三百余件明代服饰,它们种类之全、数量之众,均居全国前列,其中有近百件服饰为国家三级以上文物。本文以第一手资料详细介绍出土服饰情况,以具体实证构建明代晚期泰州社会生活面貌,并从出土服饰的原始性、服饰样式的多样性、服饰纹样的代表性、服饰色彩的单一性和服饰织绣的可研性五个方面向人们传递泰州独有的地区文化,展现明代中晚期官宦仕绅阶层服饰的历史真迹。  相似文献   

20.
分析服饰艺术发展的推动力,指出美的追求是服饰流行的起因,并进一步说明,设计师艺术思维的进发,名人的个性表现和商业的推波助澜是3个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