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乡土·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传统建筑文化 1.三十年来的探索与争论 从五十年代开始就围绕着传统建筑文化展开了探讨,那时的议题是:“民族形式与社会主义内容”。三十年后的今天,议题仍然是“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中国建筑创作”。一个题目,从少年议论到白头。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们是否在谱写一曲没有休止符的乐章?三十年来的反复论证,令人不得不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它何以有如此的魅力? 传统文化是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长  相似文献   

2.
慧能刚到五祖弘忍门下时,弘忍问慧能从何处来?来作什么?惠能答道:我从岭南来,来学作佛。弘忍笑道:岭南蛮夷之人也能学佛吗?慧能不卑不亢地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也有南北之分吗?这一刻顿悟,建筑本身也有"东西"之分吗?在古老的东方神韵中,也有一种别样的华丽的美。这一次我们仿佛偶入荒落而美丽的尼泊尔的旅人,来去匆匆却也从容,因为与佛同在的城市一定是安宁祥和的城市。但愿山西的那些建筑宝贝,我们也终究不会错过。还有欧洲那恬静深远精美的建筑留在我们心中的那一抹风情。东方也罢,西方也罢,建筑的形态终究会摆脱来自结构的,地域的和惯性思维的束缚,我们只要在这样的建筑里面能找到和自己心灵相沟通的元素,又何来"东西"之分呢?——编者语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文章提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的问题:是摆脱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还是需要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才能使中国现代建筑立于世界之林?如果需要,又如何表达?文章提出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哲学意义上的批判性认识,中国现代建筑的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需要跳出具体的形象,跳出习用的词语,要作“抽象的思辨和精神的凝炼”,探索能和现代建筑艺术和审美意识契合的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中国的建筑创作之路。做到“不是”,“就是”。  相似文献   

4.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独树一帜,成为东方园林的代表。中国园林崇尚自然,再现自然山水,极富自然情趣;中国园林追求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富有文化内涵;中国园林景物(建筑、山水、植物)丰富多样、造型独特……中国园林融文化艺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于一体,构成有生命、有灵感的艺术体,深为世人喜爱,中国园林曾被洋人赞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广泛、深入,诸多友好城市不断建立,纷纷要求建造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末,新艺术运动为现代建筑拉开了序幕。今天,当我们迎来又一个“世纪末”的时候,欧美杂志已评述起“后”后现代——解构主义。面对着风云变幻的世界建筑潮流,许多人在思考:世界建筑怎么回事?中国建筑怎么办?这正是由《世界建筑》杂志社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联合举办的《世界建筑与中国建筑学术研讨会》的中心议题。会议于1991年12月上旬在四川重庆召开,来自全国建筑院校和设计、研究单位的70多位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多方位、各个层次的研讨。  相似文献   

6.
引子—— 如今建筑学的发展受到方方面面的挑战 ——大自然的报复。建筑师将如何通过人居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作出自身的贡献? ——建筑魂的失色。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建筑师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如何才能使建筑之魂重新回到我们的城镇?…… 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纲要)得出基本结论 ——在纷繁的世界中,需要高屋建瓴,寻求整合的精神。 ——共同的目标需要通过不同的道路来实现。 如何应对我们所面临的自然与文化的两种“挑战”, 并通过我们的设计以“不同的道路”来实现妥善的“整合”, 这就是当代建筑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即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和”——风景建筑风景城市中国的名山大川历来便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风景中的建筑,“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建筑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倍增其壮观、美好的姿态。而自然山水,在建筑的点缀之下,越发增加其诗情画意。“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句中的“仙”和“龙”暗语的是文化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相互渗透,合二为一,即“风景”和“名胜”成为了同一概念的“风景名胜”,自然之山、水才真正有了灵气而名扬四方。中国的风景建筑正是贯穿着这种艺术哲学,并使建筑之体量、造型与自然山水达到和谐一致,“以天合天”,“以成天趣”(图一)。这种朴素的“和”的观念,也正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础,它不但包含了美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以及二者彼此相统一的朴素观念,而且把这个统一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紧紧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8.
今天,随着信息、交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全球化”的现象正日益加强。这“既是人类一大进步,又起了某种微妙的破坏作用。它不仅破坏了传统的文化,而且正在对创造了过去伟大文明的文化资源起销蚀作用”。(引自: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年)。正是基于这样的普遍认识,加之旅游事业的发展,60年代  相似文献   

9.
常言道:“教学相长”。通过多次对美国留学生的教学活动和在美国的讲学、讨论,逐步对美国不同类型院校的设计水平和教学方法有了较多的了解。同时,也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更加感到进一步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迫切性。下面是历年来对美国留学生教学中的随想节录。一、尊重中国的传统建筑为什么美国留学生要不远万里到遥远的东方来学习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呢?俄克拉何马大学来的茜尔·摩根教授说:“中国的文化艺术和西方太不一样了,美国的历史很短,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任何现代文明都是由传统发展进化而来的,人类创造的历史文明应该属于全世界,现代的摩登建筑也离不  相似文献   

10.
田然  张婷 《中州建设》2006,(1):66-66
由无数无名工匠世代相传所创造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取得了独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的伟大成就。这些建筑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树整体中的一枝,和其他备枝一样也散发着东方大地特有的泥土芳香.表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伟岸俊秀。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发展,房地产热正从南到北像热浪一样席卷着整个中华大地。渐渐地,一个新名词——“环境景观”也不断受到业界内外人士关注着。什么是环境景观?环境景观与东西方文化有关联吗?中国元、明、清时的园林是不是环境景观呢?现代城市发展与景观规划是否有主次之分呢?国内的环境景观规划能否带来一次房地产革命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美国EDSA副总裁、EDSA—ORIENT设计事务所院长陈跃中先生和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项秉仁博士。  相似文献   

12.
极繁主义的代表“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极简主义:在德国由格罗皮乌斯提出。建筑存在的悠久历史使之成为宇宙之中最多样的文化,也是艺术的引导者——创造依据与依赖物质实体。当东方的文明远远领先世界文明之列的时候.它所依据的物质实体却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腐朽,但这依然不影响东方世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波塔(Mario Batta),1943年生于瑞士南方。是当前瑞士提契诺学派的中坚人物。建筑界和文化界人士在京共庆世界建筑节为纪念世界建筑节,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沙龙和三联书店《读书》编辑部于6月25日,联合在京举办“文化学者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师、艺术家和人文学者聚首一堂,畅谈新的文化理念,探讨当代中国建筑走向世再等问题,表现了各界人士对建筑文化的重视和强烈兴趣。又讯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沙龙以“走向世界的当代中国建筑”为题在京举办了中国青年学者学术报告会。北京及外地的建筑界及文化界十几位青年学者围绕上述主题作了学术报告。□(王明贤)  相似文献   

14.
一文化的概念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已经存在数千年了;而对于“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却莫衷一是。有的将“文化”与“艺术”、“科学、技术”并列,这是过于具体的看法。有的“确信只有人类具有文化,而且也因为文化我们才变成人类”——“是不是因为文化我们才能在动物界中唯我独尊”?现在看来,并非那么简单。《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初期,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这便是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这场伟大的政治革命相伴随,在建筑史上也发生了一场意义深远的重大变革——这便是席卷了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新建筑运动。新建筑运动以不可阻挡之势动摇了传统的古典主义建筑体系的根基,震撼了欧洲传统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准则,冲击了折衷主义和各种形形色色的复古主义对建筑活动的统治。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德国的表现主义、法国的立体主义、意大利的未来派、荷兰的风格派以及苏俄  相似文献   

16.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更是艺术和文明的固化见证。当前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渗入,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建筑怎样才能继承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国建筑在“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双重影响下应该如何发展?在设计中又应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地域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举世瞩目的2010年世博会将在中国上海举行,如何利用这次契机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的特色和当代上海的文化,这便是我们在设计中所需要关注和探索的……  相似文献   

17.
视点导读 抚今追昔,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史同我国一些城市相比,历史很短,其建筑虽然大多从20世纪初开始兴建,但却别具特色。据史料记载,哈尔滨一度是27个国家和地区的侨民集居地,华洋杂处,商贾云集,是中国近代的一座很有国际影响的北方大城市。城市的国际化,使得哈尔滨的近代城市建筑艺术异彩纷呈,为哈尔滨赢得了“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盛誉。其中,教堂建筑无论是建筑艺术水平,还是建筑数量和规模均占醒目的地位。它们成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特色和景观风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我们很难判断,被称为“外来建筑术”的印度、东南亚、中国、日本的建筑艺术在哪一点上与美国早期的建筑艺术相当,因为按编年史看,东方的历史并不是与西方的发展平行的。纵观整个西方世界的发展,曾经历过各种风格的建筑样式,在文化上更是如此,如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波斯,在许多世纪中往往停留在某一个水  相似文献   

19.
五千年血与火的洗礼留下了曾灿烂一时而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官式建筑,地域各异的自然社会环境和稠密的人众又存活了顽强的、独特的传统地方建筑(以上都归为传统建筑文化);改革开放的今天,又使我们看到了五光十色的西方现代建筑文化。那么,如何处理吸收传统建筑文化和西方建筑文化的关系,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基点在哪里?这是一个颇具困惑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A:从时空上讲,这是一个纵与横的问题。先说“纵”——传统建筑文化。我觉得,传统建筑与  相似文献   

20.
正曹晓昕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第三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器空间建筑工作室(原第七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竹建筑·竹生活" ,在各位建筑师的眼中竹生活是怎样的?如何理解竹材在生活中所承担的角色呢?对乡村建筑又有怎样的启发呢?郝琳INTEGER绿色智能公司董事总经理,欧华尔顾问公司董事,乡村营建社联合创建人,香港中文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