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鲤鱼的典故诗词 北人重鲤与鲂,南人重鳜与鲈。鲤鱼和鲂鱼可为代表黄河水系之名鱼,鳜鱼和鲈鱼可谓代表长江水系之名鱼。《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埤雅》也说:“洛水之鲤,伊水之鲂,鱼之珍品,价贵牛羊。”另据,竞鸿先生《北方饮食典故》上说:“最早糖醋鲤鱼在黄河渡津重镇之洛口。”  相似文献   

2.
食鲤趣说     
鲤鱼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最喜爱的淡水鱼品种。早在先秦时期,鲤鱼就获得了鱼类之冠的美称。《诗经·陈风衡门》有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又《诗经·小雅·六月》云:“饮御诸友,鳖脍鲤”。可见,鲤鱼一直是古人盘餐中的上好美味。 最早的鲤鱼都是从天然河泊中捕捞而得。经过长期渔捕,人们发现,有些地区出产的鲤鱼风味最美,其中人们异口同声而称赞者则是黄河鲤鱼。《洛阳伽蓝记》曾引述  相似文献   

3.
黄河鲤鱼     
在《诗经·陈风》中写到“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说的是陈国自认小国,不想攀附大国,嘴里尽管赞美齐、宋女孩子漂亮,也知道未必般配。就好像一个人喜欢吃鱼,也不一定非要黄河鲤鱼及同属鲤科的鲂鱼。陈人讲论政治却翕黄河鲤鱼打比方,似乎认定黄河鲤鱼是天下至味。  相似文献   

4.
孙齐 《烹调知识》2004,(5):15-15
鲤鱼有诸鱼之长、鱼中之王的美称,是吉祥、珍贵之物。《诗经》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要妻,必宋之子。”之句,把黄河鲤鱼与宋国贵族小姐并提,可见其身价之高。其肉质细腻、鲜美肥腴、寓意吉祥,历来是喜庆筵席上必备的佳肴,北方有“无鲤不成席”的风俗。“糖醋鲤鱼”就是用此原料制作的,它历史悠久,久负盛名,为人们所喜爱。“糖酥鲤鱼”是  相似文献   

5.
年年有“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蔚 《中国食品》2009,(1):12-13
《庄子·秋水》有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相似文献   

6.
“糖醋黄河鲤鱼”这道菜,在《中国名菜谱》(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中,被分别收入山东、江苏、河南分册内,誉为三省的地方名菜。 鲤鱼是中国北方淡水鱼中产量最高的鱼类之一。北方的筵席历来看重鲤鱼,一般鲤鱼都是以整鱼作为大件菜入席的。黄河鲤鱼因其肉质细嫩,肥腴鲜美,且形体美观,寓意吉祥而享誉华夏。《诗经》中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诗句。河就是黄河,鲤就是鲤鱼,这说明黄河鲤鱼在古代就很出名。 四鼻鲤鱼是江北第一大湖微山湖的特产。这种鲤鱼和一般鲤鱼的区别在于,它的嘴上部多出两根短须,看起来酷似鼻孔,…  相似文献   

7.
春秋鱼话     
鲤与孔子《诗经》(《史记》载为孔子删定):"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可证明周初至春秋中叶,国人识鱼,认鲤为冠。那时,鲁、宋、秦人在黄河边思考,鲤跃龙门的神奇化入他们的精神疆域,鲤辄吉化,身价增值;供以炊爨,则成熬品。有云:"伊洛鲤鲂,  相似文献   

8.
猪杂碎     
厨业称猪内脏为杂碎,或猪什。此文套此术语,意为说杂七杂八的猪事。 猪这玩意喜污秽,食糟糠,肉却鲜美。类比之下,羊喜洁,食净草,肉却膻腥。猪颇有“吸二氧化碳而吐氧”的绿树精神,较羊本质为高。 再说猪的肉味,本味颇足,它味不可代替,堪称独树一帜,袁枚称它为“豪杰之士”。燕窝虽高  相似文献   

9.
春秋鱼话     
鲤与孔子《诗经》(《史记》载为孔子删定):"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可证明周初至春秋中叶,国人识鱼,认鲤为冠。那时,鲁、宋、秦人在黄河边思考,鲤跃龙门的神奇化入他们的精神疆域,鲤辄吉化,身价增值;供以炊爨,则成熬品。  相似文献   

10.
(一)名贵鱼肴供饮宴 明代章回小说《金瓶梅》反映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其中,和鱼肴有关的内容不少。例如,该书第十回西门庆“妻妾宴赏芙蓉亭”的筵席,席上八道主菜就有三道鱼肴:“更有那软烂红莲香稻、细脍通印子鱼。伊鲂洛鲤,诚然贵似牛羊”。第四十九回”那时正是李桥儿生日,厨下肴馔下饭都有。……一碟头鱼、一碟舞鲈公……一碟光溜溜的滑鳅”。 书中描写的这些鱼肴饶有地方风味。就说“通印子鱼”吧,又称通应鱼,鱼名缘于它的产地福建  相似文献   

11.
银鱼有大有小,以色白如银得 名。大银鱼又称面条鱼、面杖鱼,以其有点黄瓜味,洪泽人称之为黄瓜鱼,古籍多称其为(鱼会)残鱼,典出晋张华《博物志》。其实真正称银鱼者是一种白小鱼,长仅寸余,不过二寸,吴语呼为儿鱼(儿读如倪),银言白,儿言小,因又名“白小”。唐杜甫“白小”诗有句“白  相似文献   

12.
名人咏名鱼     
咏鱼诗是祖国古诗苑中的一朵奇葩,其中有不少是名人咏名鱼的诗句,读来诗味隽永,饶有情趣。 河豚鱼肉味腴美,鲜嫩爽口,有“食之百味无”之美誉。宋代著名诗人梅圣俞曾写过一首颂扬河豚鱼的诗:“春州生荻芽,春岸飞扬花。河豚于此时,贵  相似文献   

13.
味儿相近     
品味一种菜,例如鱼,它的风味如何,常会拿另一种鱼来比较:苏东坡在黄州时,常食鱼回鱼,以“雪白河豚不药人”来赞美它。明代文学家杨慎也称:“河豚有毒能药人,鱼时鱼味美但多刺,鱼回鱼兼有河豚鱼之美,而无两鱼之缺陷。”河豚为鱼中翘楚,鱼回鱼能与之媲美,自然身价徒增。荤的与荤的比,这很正常;素的与荤的比,可能吗?菌菇向有“素肉”、“植物肉”的美誉。汪曾祺在《昆明食菌》中写干巴菌:“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干巴菌,菌也,但有陈年宣威火腿香味、宁波曹白鱼鲞香味、苏州风鸡香味、南京鸭肫肝香味,且杂有松毛的清香气味。”我们不得不佩…  相似文献   

14.
张冬 《四川烹饪》2009,(8):37-37
侗族是一个稻作民族,早年的《苍梧县志》中就记有“(侗乡)习尚简朴,饮稻鱼羹,有陂坡山泽之饶”;“其俗,艺稻养鱼”。稻田养鱼,粮鱼兼营,是侗族固有的生产习俗。  相似文献   

15.
近十余年来,在《中国烹饪》、《烹调知识》等刊物中有好几位烹饪专家,发表了有关伊尹为“烹调之圣”、“烹调圣祖”之说。文中都是引证《吕氏春秋·本味篇》为史证。其中也介绍了大段有关伊尹的事迹与烹饪理论知识。不过前人对《吕氏春秋》一书早有评论。如陈继儒、胡适、鲁迅等名家曾说《吕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杂家著作,其史料未必确切,多有传说、附会成分。 又据《尸子·仁义篇》称“汤举伊尹于雍人”,但《尸子》一书早已亡佚,且尸子(公元前390-330年)与孟子(公元前372-289年)不仅年龄相差无  相似文献   

16.
张士魁 《美食》2004,(2):17-18
“糖醋鱼”乃“糖醋黄河鲤”的简称或俗呼,是“古‘全炙鱼’(有称‘全鱼炙’)”的传承及代表。既如此,当视之为“中国烹饪发展史”之活“化石”,自应看作“中国烹饪”的标志馔之一。它的化积淀,既折射出熠熠的历史光彩,又闪耀着眩目的风俗风情,更不乏诱人的美学异彩!  相似文献   

17.
我国食用鲤鱼时间很久,出土的文物表明,远古时期,先民即已食鲤。 鲤鱼是我国最早的人工饲养的鱼种之一,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已著有《养鱼经》,总结了饲养鲤鱼的的经验,迄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了。《诗·陈风·衡门》;“岂食其鱼,必河之鲤。”孔夫子生儿子,鲁国国君送贺礼,礼品就是鲤鱼。可见那时人们已把鲤鱼作为贵  相似文献   

18.
皮条鳝鱼     
黄鳝的别名很多:《山海经》称(鱼且),《苟子》上称鳣,《抱扑子》叫它为土龙,《五代史》曰鲜鱼,而民间流传的称呼有长鱼、鳝鱼、田鳗、拱界虫等等。别名多,烹制的方法也多,切段可做“红烧鳝段”,剔骨后切片或切丝,可炒鳝片鳝丝;名菜有无锡的“梁溪脆鳝”,四川的“干  相似文献   

19.
脍(鲙)考     
脍是古人经常食用,颇受欢迎的一种肉肴。其来源有:牛、羊、豕、鹿、鱼等;其形制为片状或丝状,故《说文·肉部》云:“脍,细切肉也。”《礼记·少仪》:“牛与羊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郑玄注:“聂之言(?)(zhé,薄切肉)也,先藿叶切之,复报切之则成脍。”郑注讲的很形象具体:先像豆叶一样薄薄地切成片,再细细地切即是脍。脍食味美,故孔夫子有“脍不厌细”的要求(《论语·乡党》),孟夫子有取“脍炙”、去“羊枣”的选择(《孟子·尽心下》),隋炀帝有称“松江鲈鱼干脍”为“金齑玉脍”的赞语(张岱《夜航船·日用部·饮食》)。  相似文献   

20.
蔡韬 《食品与生活》2010,(12):12-12
太仓肉松,中国食品一绝。 据《太仓州志》载:“肉松制法创于倪德,以猪、鸡、鱼、虾肉为之。德死,其妻继之,味绝佳,可久贮,远近争购,他人效之弗及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