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周琰  周克荣 《结构工程师》2007,23(6):24-27,65
以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造价为优化目标函数,在计算组合梁的变形时考虑了滑移效应对刚度的折减,采用复形法作为优化算法,用Matlab语言编制了计算程序.对一简支组合梁算例进行了截面优化设计,效果较好.所用的方法可推广应用于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的工程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钢梁残余应力对预应力连续组合梁抗火性能的影响,建立了预应力连续组合梁在高温下非线性升温过程受力行为的有限元模型。通过考察梁的破坏形式、跨中挠度、预应力拉索张力、截面弯矩以及梁的曲率等关键参数随温度的变化,得到不同残余应力模式对组合梁抗火性能的影响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残余应力的分布并不总是对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的高温性能产生不利影响,腹板具有初始残余拉应力分布模式的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高温下的挠度相对最小;残余应力主要通过影响截面正应力分布来影响钢梁的截面刚度;在临界状态时,残余应力对组合梁截面刚度的影响不明显;不同残余应力模式对高温下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截面抗弯刚度影响不同;当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初始残余应力模式以腹板全截面拉应力为主时,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跨中截面抗弯刚度最大;当残余应力对组合梁跨中截面抗弯刚度有利时,梁跨中截面处中和轴位置比无残余应力影响时较高。  相似文献   

3.
刘齐茂 《工业建筑》2005,35(Z1):318-320
给出了桁架组合梁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的有效方法,以有限元结构分析和优化算法相结合为手段,提出了一种符合实际情况的桁架组合梁的剪力连接模式,建立桁架简支组合梁有限元分析模型、优化参数模型、优化数学模型,用ANSYS的参数化设计语言编制了分析文件和优化控制文件,经计算获得桁架组合梁最优形式。该方法的优化效果显著,并且效率高,可广泛应用于桁架组合梁的优化设计工程。  相似文献   

4.
通过ANSYS软件对混凝土翼板开洞的钢-混凝土组合梁进行了分析计算,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有限元计算结果可靠。通过有限元建模计算分析,探讨了混凝土翼板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并通过参数分析,提出了在弹性范围内钢-混凝土组合梁混凝土翼板开洞截面有效宽度的实用设计公式,并与试验测得的挠度及有限元计算挠度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以钢-竹组合构件的计算理论与设计方法为研究背景,结合结构优化设计的相关理论对钢-竹组合工字形截面梁进行优化设计。此次优化有成本最小化和抗弯刚度最大化两个目标,采用加权系数法将两个目标转化为单一优化目标,并加以承载力和构造要求的约束条件,最终建立钢-竹组合工字形截面梁多目标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利用遗传算法搜索得到设计参数的最优解,对组合梁的含钢率、翼缘宽厚比和腹板高厚比随加权系数变化的规律及其取值进行分析研究。优化结果表明: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后的钢-竹组合工字形截面梁的截面参数取值合理,其中组合梁的含钢率范围在9%~20%之间;翼缘宽厚比取5左右为宜;腹板高厚比的取值不小于10且不大于40,同时高厚比随着组合梁跨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其中跨度较小时取30左右,跨度较大时约取15。优化设计实例表明了所采用的优化思路和优化方法对钢-竹组合工字形梁截面的优化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钢-混组合梁徐变效应分析是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该领域目前急需适合于计算机程序编制并易于用计算机推广的计算方法和完善的计算软件。为了便于运用计算机求解钢-混组合梁的徐变效应,本文以初应变法原理为基础,在应用初应变对钢-混组合梁徐变效应求解中引入混凝土等效弹性模量,而在换算截面时又将调节混凝土弹性模量改为调节截面一定高度处的变宽点宽度和截面特性的方法,推导出了钢-混组合梁非线性分布的徐变初应变和徐变荷载向量的通用解析表达式。作者将推导的结果用于钢-混组合梁有限元程序的编制,并用编制的程序对静定和超静定钢-混组合梁的徐变效应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钢-混组合梁的徐变效应折减程度将小于混凝土弹性模量折减幅度,按平截面假定计算的预应力钢-混组合梁徐变效应经过折减后仍然较大,建议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合理措施减小该类型结构的徐变损失。  相似文献   

7.
随着钢材冶炼技术发展,采用耐火耐候钢、闭口压型钢板提升钢-混凝土组合梁抗火性能成为钢结构抗火设计新方法。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选取合理的材料高温热-力学性能参数和计算策略,并通过数值计算结果与钢-混凝土组合梁抗火性能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以此为基准模型,改变材料热膨胀系数、荷载比、钢梁截面尺寸等参数,总结得出钢材热膨胀系数、钢梁高度、楼板厚度、荷载比对耐火耐候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耐火极限影响较大的结论,并基于参数化计算,分析数值模型计算组合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与GB 51249—2017《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中承载力法计算结果的差异,提出了标准升温下该型组合梁修正的承载力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钢-竹组合构件的计算理论与设计方法为研究背景,结合结构优化设计的相关理论对钢-竹组合工字形截面梁进行优化设计。此次优化有成本最小化和抗弯刚度最大化两个目标,采用加权系数法将两个目标转化为单一优化目标,并加以承载力和构造要求的约束条件,最终建立钢-竹组合工字形截面梁多目标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利用遗传算法搜索得到设计参数的最优解,对组合梁的含钢率、翼缘宽厚比和腹板高厚比随加权系数变化的规律及其取值进行分析研究。优化结果表明: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后的钢-竹组合工字形截面梁的截面参数取值合理,其中组合梁的含钢率范围在9%~20%之间;翼缘宽厚比取5左右为宜;腹板高厚比的取值不小于10且不大于40,同时高厚比随着组合梁跨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其中跨度较小时取30左右,跨度较大时约取15。优化设计实例表明了所采用的优化思路和优化方法对钢-竹组合工字形梁截面的优化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钢-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内力重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10榀钢-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和1榀钢-普通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极限承载力试验结果。试件为两跨连续梁,主要试验参数为负弯矩区部分预应力比PPR、综合力比Rp及栓钉连接程度。试验采用跨中单调一次加载。试验发现,在负弯矩区施加预应力的钢-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可产生较充分的内力重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ξu和负弯矩区综合力比Rp。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钢-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弯矩调幅限值犤β犦的计算公式,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四川建材》2017,(3):222-224
以有限元程序ABAQUS为平台,提出用于模拟钢-混凝土组合梁在火灾作用下的温度场数值分析模型。该模型分析了组合梁截面不同位置点的升温曲线,得到了该组合梁中钢梁及混凝土的升温特性和规律。通过对比模型结果与简化计算结果,表明用ABAQUS模拟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温度场的适用性及通用性。  相似文献   

11.
运用有限单元法单元的生死功能实现了对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同时采用二分法得到所要施加的预加荷载的近似值,为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预加荷载值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一种新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
彭刚  岳岭  刘忠 《钢结构》2013,(9):18-22
为研究工字型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受弯性能,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对试验全过程进行非线性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利用该模型,分析工字型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受力变形机理,探讨若干参数对连续组合梁受弯性能的影响,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胡少伟  涂启华  陈亮 《钢结构》2008,23(8):42-45
为研究钢-混凝土组合梁在静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建立一个考虑栓钉滑移及钢筋作用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结合算例对开/闭口组合梁的抗弯性能,裂缝发展趋势及分布特征进行比较,混凝土及钢梁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计算结果与输入曲线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钢-混凝土组合梁抗裂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受力性能,特别是体外预应力对抗裂性能和刚度的影响,完成3根反向加载的简支组合梁和3根2跨连续组合梁的静力加载试验,其中包括2根在钢梁和混凝土板内折线布筋的体外预应力组合梁。试验表明:非预应力组合梁在负弯矩作用下的开裂荷载较低,连续梁在较低荷载下就会由于混凝土开裂而发生明显的内力重分布,且横向钢筋间距对裂缝间距具有一定影响;折线布筋的体外预应力组合梁开裂荷载增大,裂缝间距和裂缝宽度明显减小,且相同荷载下的挠度下降,说明体外预应力可有效改善组合梁的综合受力性能。此外,预应力作用对组合梁的滑移分布有较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介绍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有限元分析原理,建立了剪力连接件的单元刚度矩阵表达式,提出了连接件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均布荷载作用下的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在不同剪力连接程度下的应力、变形和滑移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可用于组合梁实践应用中的连接程度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16.
钢箱-混凝土组合连续梁负弯矩区混凝土的开裂问题影响了这类组合结构向更大跨度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在钢箱-混凝土组合连续梁中施加体外索的新技术,研究施加体外索对增强钢箱-混凝土组合连续梁负弯矩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提高钢箱-混凝土组合连续梁弹塑性结构性能的有利作用。经对比试验表明,施加体外索后,钢箱-混凝土组合连续梁负弯矩区混凝土的开裂荷载提高2.8倍,组合连续梁的弹塑性抗弯刚度提高29.35%,承载力提高34.67%,结构性能显著提高。在试验研究基础上,分析钢箱-混凝土组合连续梁负弯矩区局部力学性能与整体非线性结构性能的关系,揭示体外索提高钢箱-混凝土组合连续梁弹塑性结构性能的力学实质,给出承载力计算建议。研究结果可作为体外索钢箱-混凝土组合连续梁工程应用和理论分析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孙晗 《江苏建筑》2011,(1):45-47
连续组合梁受力时,中间支座处会产生负弯矩区.这时的负弯矩可能成为截面设计的控制值.考虑真实情况下的破坏形态.这种基于线弹性分析的结果偏于保守.因此有必要对设计中的负弯矩进行调幅.文章将对连续组合梁弯矩调幅的原理进行介绍,并与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