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4-(2-醛基苯氧基)二甲腈和无水氯化锌为原料,固相法合成了周环取代的酞菁锌。产物经MS、IR和UV/Vis表征。在与相同中心金属的四苯氧基取代酞菁锌相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其UV/Vis光谱中的Q带位置与溶剂极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宾月景  陈婧  张复实 《广西化工》2012,(7):29-31,35
α位含氧取代基(如烷氧基、芳氧基)锌酞菁在非配位溶剂(如甲苯、氯仿、二氯甲烷)中,酞菁中心的锌离子与酞菁大环周边的氧能够形成分子间Zn-O配位,产生酞菁J-聚集体。而对β位取代锌酞菁通过Zn-O配位形成J-聚集体的研究迄今未见报道。本文将具有空间定位和强给电子能力的二苯甲氧基连接到锌酞菁环的β位,设计并合成了四-β-二苯甲氧基锌酞菁。利用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作为分析手段,发现在极性较大的非配位溶剂中,β位含氧取代锌酞菁也能通过Zn-O配位形成J-聚集体。研究表明强化取代基的空间定位作用和给电子作用,能有效促进酞菁J-聚集行为。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新合成的α位取代和β位取代的四-(4-吡啶氧基)酞菁锌配合物的UV-Vis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激发单重态寿命、纳秒瞬态吸收光谱与激发三重态寿命.在此基础上,与相关配合物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取代基及其取代位置对酞菁锌配合物的吸收光谱、激发单重态寿命及激发三重态寿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和惠朋  张学俊  王美玲 《精细化工》2014,(3):289-293,298
以4-硝基邻苯二甲腈为主要原料,合成两种席夫碱锌酞菁:2(3),9(10),16(17),23(24)-四(4-苯亚胺苯氧基)锌酞菁(C84H52N12O4Zn)(APc)和2(3)-[(2-甲基-8-羟基喹啉基]-9(10),16(17),23(24)-三(4-苯亚胺苯氧基)锌酞菁(C81H50N12O4Zn)(BPc)。通过核磁、红外、紫外、元素分析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浓度在1.499×10-5~2.407×10-5mol/L时,APc有J聚集存在,而BPc在所测浓度范围内不发生聚集;APc和BPc的Q带的最大吸收峰分别在672 nm和676 nm,与无取代的酞菁锌669 nm相比,明显红移。采用循环伏安法对其电化学性质和能级结构进行研究,这两种锌酞菁的LUMO(-5.411 eV,-5.384 eV)和HOMO(-4.214 eV,-4.210 eV)与纳米TiO2导带能级匹配。  相似文献   

5.
以4-硝基邻苯二甲腈为主要原料,合成两种席夫碱锌酞菁:2(3),9(10),16(17),23(24)-四(4-苯亚胺苯氧基)锌酞菁(C84H52N12O4Zn)(APc)和2(3)-[(2-甲基-8-羟基喹啉基]-9(10),16(17),23(24)-三(4-苯亚胺苯氧基)锌酞菁(C81H50N12O4Zn)(BPc)。通过核磁、红外、紫外、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浓度在1.499×10-5~2.407×10-5 mol/L时,APc有J聚集存在,而BPc在所测浓度范围内不发生聚集;APc和BPc的Q带的最大吸收峰分别在672nm和676nm,与无取代的酞菁锌669nm相比,明显红移。采用循环伏安法对其电化学性质和能级结构进行研究,这两种锌酞菁的LUMO(-5.411 eV,-5.384 eV)和HOMO(-4.214 eV,-4.210 eV)与纳米TiO2 导带能级匹配。  相似文献   

6.
对α—四芳氧基取代酞菁溴化位置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α-四芳氧基取代酞菁在溴化反应中溴原子的取代位置问题,本合成了l,8,15,22—四(4—甲基苯氧基)酞菁钯(Pc-1)、l,8,15,22—四(2,6-二溴-4-甲基苯氧基)酞菁钯(Pc-1)、l,8,15,22-四(2,4-二特丁基苯氧基)酞菁钯(Pc-3)和l,8,15,22-四(2,4-二特丁基苯氧基)酞芳铜(Pc-4),并对它们分别进行了相同条件下的溴化,得到相应的溴化产物Pc-5、Pc-6、Pc-7和Pc-8.综合对比研究酞菁Pc-1—4及其溴化产物Pc-5—8的最大吸收波长,推到酞菁溴化反应发生在酞菁大共轭体系的苯环上,而不是芳氧取代基的苯环上,并从电子结构的角度简要的说明了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二价钴为模板采用原位合成的方法在SnO2凝胶基质合成的同时,通过萘氧基取代的邻苯二腈的四聚反应将β-四萘氧基酞菁钴在SnO2表面原位合成,得到β-四萘氧基酞菁钴/二氧化锡,并且利用UV、IR、XRD和TG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β-四萘氧基酞菁钴/二氧化锡的紫外光谱图中出现了酞菁特征吸收Q带的红移;红外光谱中出现了M-O的振动吸收峰以及在XRD测试中SnO2晶粒变小,都表明β-四萘氧基酞菁钴与二氧化锡之间形成部分化学键。  相似文献   

8.
李华明  叶兴凯  吴越 《化学试剂》2001,23(4):200-203
在乙腈酸性水溶液中,考察了FePc(酞菁铁)和Fe-Poly Pc(聚酞菁铁)的制备方法对Pd(OAc)2/HQ(氢醌)/MLn(FePc,Fe-Poly Pc)催化环己烯氧化活性的影响。通过元素分析,UV-Vis,IR对酞菁铁的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Pd(OAc)2/HQ(氢醌)/FePc的催化活性与FePc中的μ-氧酞菁铁含量有关,聚菁铁在该催化体系中的活性较低。  相似文献   

9.
以2,2-二{4-二[2,3(3,4)二氰基苯氧基]苯基}丙烷、邻苯二腈(4-苯氧基邻苯二腈、4-硝基邻苯二腈)、硝酸钴及氢氧化锡为原料合成了系列双酚A参与桥连的双核CoPc/SnO_2复合材料,通过红外、紫外、X射线衍射(XRD)及热重分析(TG)等手段对目标产物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各种复合材料对罗丹明B的催化降解能力,结果表明,各种复合材料对罗丹明B均具有较好的催化降解效果,酞菁外围取代基的类型及桥连基团在酞菁环上位置对催化降解均产生一定影响,当外围取代基为供电子基团、桥连基团在酞菁α位时,催化降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李明田 《广东化工》2011,38(6):28-29
采用UV/Vis法,以酞菁锰(MnPc)为催化剂仿生催化去甲肾上腺素(NA)氧化,系统地研究了催化时间、温度、pH和催化剂用量对催化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MnPc能有效地催化NA氧化生成去甲肾上腺素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