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正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围绕做好"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五水文章,江苏省苏州市按照《苏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4—2016年)》,实施了一系列控源截污、水系连通、节水减排和生态修复等工程,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水资源保护利用更加科学,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无锡市新区河道水流不畅,水环境容量超标等问题,通过对新区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分析,采取了河道生态清淤、生态护岸整治、治污控污工程以及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和收水范围等水资源保护措施,使新区水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今后类似地区河道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宿迁市水务局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全面加强城市水资源保护。实施水系沟通工程,保护城市水资源水环境。围绕"一轴、二河、四湖、五沟通"规划布局,全面实施中心城市水系沟通工程。以截污治污为重点,实施河道全线截污、清污,以生态水景为目标打造城市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措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洋 《治淮》2014,(12):48-49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生态省的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工程建设。本文将结合江苏省水资源水环境的特点,分析江苏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经验以及制约因素,探讨提出了如何围绕江苏生态省建设大局,结合水利工作实际,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量轻质,许多城市出现水污染严重、水资源超采、水生态退化等问题,发展付出的水资源、水环境代价沉重。在源头上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推进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城市人水和谐发展、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水资源论证涵盖了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做好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提高论证报告质量为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针对城市水环境恶化及水资源短缺状况愈来愈严重,为遏制城市水环境恶化趋势,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深圳市在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中建设大量的截污系统,通过沿河截污管收集污染源单位的污水,进而将污水汇集到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避免污水流入河水,从而影响河道水质提升。在茅洲河水环境整合整治工程中,截污管的根据敷设的类型可分为沿河截污管和河内截污管。  相似文献   

7.
郴州市水资源总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资源丰厚但开发利用不足,基础较好但水患亟须治理。科学谋划郴州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抓好中心城区水生态景观系统规划布局,以及市域和城镇群水生态景观工程规划建设,系统推进实施水资源保护、雨洪水资源化利用、水环境整治、地热水开发、水效率提升、水景观打造等工程,要实施统筹协调、规划设计、政策引领与宣传引导,形成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8.
泸州市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以来,着力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水资源配置、防洪和供水安全、水环境修复以及水文化与水景观提升等方面进行探索。通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两江四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小河流综合治理及中小型水库建设等工程,打造水生态环境优美、水文化底蕴深厚的"醉美泸州"。  相似文献   

9.
城市河湖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为弥补传统河湖治理理念和方式在河湖系统性规划治理上的不足,以项城市内河综合整治工程为例,针对研究区河道在防洪除涝、截污控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研究区水文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河道现状及其功能特点将其划分为尚活绿源、长虹雅滨、南城新岸、铁路记忆和枯河慧水5段,并给出了具体的防洪除涝、截污控污、河道清淤疏浚、水系连通规划、水空间及景观规划方案,将城市河道防洪除涝、水环境治理、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以及生态修复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使项城市滨河地带规划、开发与建设既满足城市防洪保安需求,又满足河道生态景观要求。  相似文献   

10.
对华东某市城东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方案进行了介绍,根据相关规划并结合片区的具体情况,从防洪疏浚、截污治污、生态景观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针对工程实际,综合整治工程包括:采取水系优化、驳岸处理、清淤、建设入海闸口和抽排泵站等措施进行河道、内湖治理,采用相关截污治污措施改善水体水质,通过生态修复和景观环境设计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工程建成后将具有显著的景观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肖新民 《中国水利》2014,(19):26-28
流域水生态改善是关系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战略性工程。以水资源价值评估方法为理论基础,对不同水环境破坏情况下的水生态修复方法进行了讨论,得出流域治理所需的标准水源最低理论耗水量L0、水环境治理后的水资源价值提升值V3,以及水环境修复过程中所需的运营维护价值;针对不同水域形式,介绍了水环境修复工程措施的应用;最后总结了水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条件,保证治理工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蚌埠市水资源分布特征及现阶段水资源保护情况的研究发现, 2016年蚌埠市降水量为949.6mm,水资源总量为21.63亿m3,相比上年略有增加;全市水环境南优北劣,部分支流生态基流不足,水生态环境功能退化,城镇配套水环境保护设施尚未完备,饮用水源地监测能力不足。在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新形势下,蚌埠市应继续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促进河道水质和水环境持续改善;建立市、县、乡(镇)三级"河长制",强化协调调度,提升环境监察能力。  相似文献   

13.
高密市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在维护水工程、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弘扬水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针对其水利生态建设现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水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尽快遏制城市水环境恶化趋势,广东省深圳市在观澜河、龙岗河等河流综合整治中相继建设了沿河大型箱涵强化截流设施,对河道水质改善效果显著,但也暴露出泥沙淤积、与市政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衔接不足等问题。以观澜河、龙岗河干流沿河截污工程为切入点,梳理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现状和问题,总结沿河截污系统设计的不足和优化措施,提出水环境提升的对策,为治水提质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苏州市“自流活水”工程及“杭州G20峰会核心区河道水质提升”工程的总体思路、技术方案、关键技术和实施效果,对我国南方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城市河道水质提升和水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结合不同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深入分析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强调水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要根据当地水资源特点和突出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确定建设任务和技术路线。强调急需开展生态环境价值理论和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切实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这是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6.
山西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丽 《中国水利》2013,(12):4-7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新型能源重化工基地。煤长水短,十年九旱,地下水严重超采,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脆弱,已成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系统分析了山西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资源变化的状况,指出了山西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措施和主要手段,表明经过不懈努力能够再现"美丽山西"。这些措施和手段为:大力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着力改善水生态环境,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水生态文明,维持水生态系统健康等。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城市河道泥沙淤积、水质环境、河岸景观、生态稳定性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河道整治规划的目标,提出了完善污水排水系统、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河道清淤治理、景观建设及生态修复的工程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结合丰县水环境、水生态的现状,针对复新河流域水环境改善,从控源截污、水资源保护、水功能完备、长效管护及生态修复五大措施进行治理,为提升丰县复新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作出了深度阐述,进一步明确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顾洪 《治淮》2014,(12):4-6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2013年1月,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加快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从局部水生态治理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转变。2014年1月,水利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和保障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现人水和谐"。  相似文献   

20.
文章围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通过调查、研究焦作城区黑臭水体,分析河道主要问题,提出应对技术方案及对策,采用截污管道工程、内源污染控制工程、水利工程、景观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和再生水利用工程6个子项进行综合整治,实现城市建成区水体无异味,水质有效提升,城市滨水空间美化绿化,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公众满意度显著提高的治理目标。文章通过实例对这一设计方案进行了系统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