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作者设计和建立的实验台上进行了CO2 跨临界水—水热泵多种工况的循环性能实验研究 ,系统运行稳定、调节方便。实验结果表明 ,系统运行时的最大制冷 (热 )系数取决于系统的蒸发温度和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CO2 跨临界循环热泵较之传统工质热泵具有较大优势 ,尤其是在高温热泵领域。指出了系统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2.
CO2跨临界水—水热泵循环系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作者设计和建立的实验台上进行了CO2跨临界水-水热泵多种工况的循环性能实验研究,系统运行稳定、调节方便,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运行时的最大制冷(热)系数取决于系统的蒸发温度和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CO2跨临界循环热泵较之传统工质热泵具有较大优势,尤其是在高温热泵领域,指出了系统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燃气机驱动的以CO2为工质的跨临界循环热泵系统的原理,计算了总有效温室效应评价指标和一次能源利用率,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此热泵系统总有效温室效应评价指标低,一次能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运行费用低于普通电动热泵。  相似文献   

4.
天然环保型工质CO2在系统采用跨临界循环后,与传统制冷剂相比具有独特的优点.基于可持续发展观,CO:成为热泵热水器系统最有潜力的替代工质之一.近15年来,挪威等欧洲国家、日本和美国对CO:热泵热水器系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详细介绍了CO:热泵热水器样机的研究状况,总结了核心部件压缩机和换热器的研发现状,并探讨了有待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5.
在供热系统中,需要的水温较高时,由于回水温度高而导致CO2跨临界水源热泵能效比下降。如果降低回不温度,就要求不同温度的热水分级处理。CO2跨临界水源热泵两级供热系统可以实现能量的分级利用。分析对比了3种形工的CO2跨临界水源热泵两级供热系统,发现它们各有特点,可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采用适宜的两组系统。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流体及超(跨) 临界循环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自然工质CO2的研究发现,超临界流体具有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的特点,作为超临界流体技术应用研究的一个方面,空调制冷系统超(跨)临界循环是一个通用循环,该循环与传统的亚临界循环相比具有不同的特性,如用于热泵供暖、供应热水时,换热效率较高,COP有极大值等,从研究CO2跨临界循环中发现,许多特性关非CO2所固有,而且有一定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7.
简介了太阳能除湿溶液再生的发展历史,归纳总结了除湿溶液的再生方式和再生装置,根据除湿溶液再生过程是否直接与外界接触,将太阳能除湿溶液再生装置划分为开式集热型再生器、闭式集热型再生器和封闭式再生器三种。两级式集热型再生器溶液的再生量大于单级式集热型再生器,且再生效率有所提高;溶液温度可调单元喷淋模块结构简单,便于制作,兼有除湿和再生的功能,同时还可以与热泵组合实现多级并用,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设计了一个由太阳能冷管和跨临界CO2热泵组成的联合供能系统,可以实现制冷+供热水、制热+供热水、单独制冷、单独制热、单独供热水的功能。夏天用太阳能冷管制冷并提供生活热水,当太阳能不足或阴雨天气时,由跨临界CO2系统替代;冬天用跨临界CO2热泵制热并提供热水;过渡季节晴天时由太阳能冷管提供热水,阴雨天气时由跨临界CO2系统替代。这是一种将太阳能冷管吸附式制冷技术和跨临界CO2热泵技术联合的可实现制冷、制热和供热水功能的联合系统,集空调热泵和热水器于一体,是一个利用新能源、环保节能的紧凑型系统。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的地源吸收式热泵在夏季运行工况时所出现的系统能耗高、空调房间易结露等问题,提出将集中热源驱动的新风溶液除湿机组和地埋管夏季免费供冷相结合,构成集中热源驱动的土壤源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选取北京地区某典型办公房间,以该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各部分的数学模型,并模拟分析了新风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单人新风量的增加,地埋管水流量基本保持不变,除湿器入口溶液流量先是急剧下降,而后基本保持不变;再生器入口溶液温度逐渐升高,而再生器耗热量先是急剧下降,而后又逐渐上升,当单人新风量为30 m~3/(h·人)时,再生器耗热量达到最低;除湿器和再生器的湿传递效率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0.
溶液除湿系统不存在温室效应,对环境友好,实现了热负荷和湿负荷的独立处理,提高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的空气品质。但在溶液吸湿的过程中,溶液浓度会不断降低,溶液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水蒸气分压力差会逐渐减小,溶液失去除湿能力,需要对溶液进行再生才能循环使用。再生器是盐溶液提浓循环使用的重要场所。本文简要介绍了溶液除湿系统再生性能的研究现状以及一些不同于传统再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