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资源衰退型城市的转型过程中,大批工矿企业停产与外迁产生了大量棕地,这些场地面临被改造为城市其他功能用地的挑战。以绿色空间为改造目标的棕地再生,是风景园林学科重要的前沿研究与实践领域;以绿地为用途的棕地改造,也是城市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压力下,有必要从区域视角认知城市棕地的空间特征及其与城市空间要素和城市绿色空间的关系。在棕地识别的基础上,总结黄石市不同类型的棕地的空间个体特征和空间区位特征,归纳黄石市"城-棕"空间格局的耦合性特征与演化过程。从棕地与重要生态斑块、生态廊道和规划绿地3个方面的空间关系分析"棕-绿"空间格局,发现有相当比例的棕地占据城市的多个关键生态节点。因此,若将棕地作为重要潜在空间纳入绿色空间系统规划,将有利于城市绿色空间网络的构建与优化。  相似文献   

2.
唐榕诚 《城市建筑》2014,(15):28-28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高层建筑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在设计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时,必须从城市的整体空间、街道空间和建筑空间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从而使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重庆建筑》2012,(12):47
<正>在家居空间的分区布局设计中,如何巧妙地分隔空间是人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怎样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怎样让空间既得到分隔又不会令房间显得局促、阴暗?展示架也非常适合用来划分客厅和餐厅空间。在这个案例中,充满时尚、动感造型的展示架不着痕迹地发挥着自己的分隔作用,同时,又能与被分开的两个空间完美融  相似文献   

4.
节地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目的之一,如何合理地利用地下空间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研究内容。根据重庆山地城市特点,将城市公共交通、轻轨系统、商业街统一规划,提出山地城市地下空间综合节地技术,并应用于南坪交通枢纽项目,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城市剩余空间不仅是城市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地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载体。本研究基于相关城市更新理论和已有案例的整理与分析,从老旧社区在地居民日常生活视角切入,对城市剩余空间与在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关联性进行研究,以探讨城市剩余空间的更新对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和价值。经分析,本研究得出,城市剩余空间更新在物质上可为日常生活提供更便捷、更有意义和更多样的场所;在精神上使在地居民与空间构成熟人关系,提升双向安全感。  相似文献   

6.
《室内设计与装修》2010,(11):112-115
<正>怎样更好地利用空间,远比如何更好地呈现空间难得多。设计师首先应该完成利用空间的工作,之后,才是对空间呈现效果的思索。嘉兆台样板房以其非常规的空间利用,为中小户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空间法则——以人为本。设计原则本身并不新鲜,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大多数的设计师往  相似文献   

7.
鄢然  刘小洋 《山西建筑》2009,35(17):32-33
阐述了空间性格的定义,分析了影响空间性格的主要因素,包括空间的形状、尺度、材料和色彩,指出在室内设计中恰当地运用这些因素,成功地塑造空间的性格,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设计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优化空间布局是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目标之一,也是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作为后现代地理学有力的空间批判工具,空间正义理论为寻求关涉多重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提供重要依据。遵循空间-正义辩证法思想,建立中国自然保护地布局的批判性分析框架,从正义的空间性和空间的正义性2个维度观察、辨别并力图消减自然保护地空间和空间过程的非正义。根据分析结果,最后提出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地布局空间正义的建议:加强自然保护地立法建设;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布局重要自然保护地;建立分级和分类管理相结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摸清资源本底和社区充分参与的前提下建立灵活的功能分区机制。  相似文献   

9.
建筑基础教学中,建筑空间的启蒙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传统空间构成沿袭九宫格的练习方式,强调空间的要素和形式,但易导致学生忽略空间的本质和场地等更重要的元素。现代建筑中新的空间策略既可以改变传统构成的单调,又能很好地补充九宫格练习的不足,能更全面地应对学生在空间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22)
纤维作品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脱离了纤维艺术的装饰内容,不再是简单地美化、装饰空间,而是被赋予了新的装饰意蕴。纤维材料通过自身的肌理、色彩、材质等视觉、触觉效果,在整个装饰空间环境中以多种形式的作品柔和地协调各个空间关系,改变空间对人的心理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地下空间规模化开发利用的背景下,城市地下空间的管理对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品质的提升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浙江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实践的研究,明确浙江省在地上地下一体化规划管控、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一体化权属登记、一体化建设管理与安全使用管理方面要进行积极地探索;通过地上地下一体化管理的方式,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水平,推动城市功能品质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12)
文章通过空间构成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针对专业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利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空间知识,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及创意能力。  相似文献   

13.
孙雁  吴森 《室内设计》2012,93(4):48-54
西南山地小城镇有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城镇的公共空间是其历史文化资源、邻里社会结构、地域空间特色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建设的失序,公共空间的特色正快速丧失,空间活力日益消褪。本文尝试以潼南双江镇为例解析西南山地小城镇公共空间活力的构成、探索公共空间活力提升与平衡的有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国家空间选择反映了国家治理的空间偏 好,通过在选定空间进行尺度建构,引发地方多 尺度空间重构。国家级新区作为一种基于地方的 国家空间选择策略,2010年以来得到学界广泛关 注。现有研究重点审视这一策略建构实施的过 程、机制和内在逻辑,对其如何嵌构并影响地 方空间重构的探讨尚不深入。本文以中国内陆首 个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为例,揭示其 在都市区北部的治理建构对产业和人口的多层 次空间影响,比照欧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 空间选择向都市区尺度上移后在次区域层面形 成的新空间非均衡现象,从政策治理环境、地 方政府角色探讨了中国与欧美国家空间选择对地 方空间影响的异同,丰富了国家空间选择理论的 地方化理解。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和国家政策新要求带来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下,城市消费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互动日渐密切,重塑着城市消费空间的外延和内涵,也孕育出新的消费空间形态——“网红打卡地”,成为当代城市消费发展的重要建构性力量,重塑着新时代的城市空间。一方面,网红打卡地空间清晰地透视了人们当下新的符号消费需求,完成了类型划分和场景拓展,并实现热度积累和热度变更,其发展和盛行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虚拟空间中的消费价值观;另一方面,随着网红打卡地的出现,城市地理布局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规律,空间热度持续集聚流动,城市实体空间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古镇中的戏场,不仅是古代民众观看演戏的场所,更是古镇中人们交往的核心空间,具有着丰富的空间活力。清代时,戏场遍布陕西、四川等地的各个古镇,至今都遗存甚广。该文通过对古镇戏场中的"空间连续性"与"空间流动性"的研究,探索该地区古镇戏场中的空间组织方式,以及其空间活力产生的原因。通过对这种空间的分析和认知,不仅可以促使我们更好地规划村镇中的公共空间,更能学习到诸多当代观演空间与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经验。  相似文献   

17.
提到建筑设计或者是规划设计,人们总会时不时地谈论起对于设计中空间属性的认识。近年来,关于空间性质的不同分类方法也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于空间品质好坏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因此,正确看待空间的不同属性,合理改善空间品质已成为现代设计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课题。本文则通过分析空间分类中的积极属性和消极属性,简单地阐述了自己对于空间品质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18.
老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有利于缓解城区的空间矛盾,激发城市空间活力,近年来逐渐成为提升老城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作为新时代城市空间科学规划开发的助力器,可为地下空间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因此,老城地上地下一体化信息系统地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系统的资料收集和调研,提取比重较高的影响因子,引入大数据集成处理技术,结合机器算法与相关评价方法,拟开发适用于老城地下空间开发管理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发展决策及数据支撑平台,旨在为实现老城空间集约化发展和数字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从而推进老城更新与城市风貌保护及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冯炜 《风景园林》2008,(1):122-123
在我的印象中,测量应该是门精确的科学,客观准确地将直觉的空间转译成几何空间。这种空间应该属于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在《空间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Space)一书中提出的抽象空间一类。另外,测量应该有明确目的,系统而有条理,选择性地记录一些数据,然后将这种数据再现在某种媒介上,  相似文献   

20.
袁利红 《城市建筑》2014,(14):24-2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城市用地也越来越紧张。在高层建筑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城市空间,力求两者之间的和谐。本文分析了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关系,然后重点探讨了如何实现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地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