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枫林 《高桥石化》2003,18(4):10-12
利用醇化反应和聚合反应合成各种不同化学结构的PMA降凝剂小样,考察了在各种基础油中的降凝效果。重点探讨了PMA降凝剂的相对分子质量和酯基侧链碳散分布等化学结构对降凝效果的影响,对提高我国PMA降凝剂的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PMA型柴油降凝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分子结构与降凝效果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分子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芳烃且为交替共聚结构的三元PMA降凝剂,并应用多种柴油测试其降凝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单体的链段分布、侧链的烷基长度和空间疏密程度是影响PMA降凝效果的主要因素。在n(马来酸酐):n(醋酸乙烯酯):n(苯乙烯)=2:1:1、理论量的十八醇进行酯化、w(BPO)=0.65%、硼(二甲苯)=49.74%、80℃、6h的条件下合成的PMA对不同油品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凝效果,特别是对三种蜡含量较高的0号柴油表现出明显的降凝效果,在降凝剂加入量为1000mg/L时,这三种柴油的冷滤点分别下降4.0,7.0,5.5℃。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酯(PMA)降凝剂的选择性和降凝机理,在工业上所生产的诸多油品中,从PMA12酯开始到PMA18酯均存在着自己的选择性和降凝范围,而这种性能只与油品的倾点相关。油品的分子量、黏度、蜡分子量和蜡含量只影响降低倾点的幅度(ΔT)大小,而与选择何种PMA并无关系。从PMA12开始出现的脆点反常升高来源于侧链产生的结晶,正是这种侧链结晶使PMA具有了降凝效果,而其降凝范围就是从侧链结晶温度附近开始到从油中析出点结束。这种降凝机理与传统的吸附理论不同,是由于在侧链结晶温度时,PMA在油中也产生侧链结晶而形成梳子状结构,此时油品析出的蜡进入了PMA梳状结构中,产生共晶变成小的蜡晶种,这就防止了蜡进一步形成大片结晶,从而起到降凝的效果。共晶的最好证明就是有侧链结晶的PMA降低了油品的浊点。不同倾点的油品有其最佳降凝效果的PMA醇链,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很好。通过不同醇链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共聚可以为不同倾点的油品量身定做最好的PMA降凝剂,这是因为共聚得到了满足所需要的侧链结晶温度和析出温度的要求,从而达到最佳的降凝效果。  相似文献   

4.
不同降凝剂在内燃机油中的应用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倾点、CCS和MRV等测试方法,考察了不同类型降凝剂对内燃机油低温性能的影响。降凝剂的化学结构对降凝效果有很大影响,其中聚甲基丙烯酸酯和醋酸乙烯酯/反丁烯二酸酯共聚物降凝效果较好,可以显改善油品的低温性能;随着降凝剂量的增加,倾点和低温泵送性能呈现出先降低再回升的趋势,对于不同基础油,降凝剂的感受性差别很大。降凝剂对油品低温启动性能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原油降凝剂及其降凝机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介绍了原油降凝剂国内外的发展概况,降凝作用机理,降凝剂的化学组成和结构,降凝剂的种类,几种降凝剂的合成方法及原油的降凝输送。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国内外原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及其分子设计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吸附理论、成核理论、共晶理论和蜡增溶理论等降凝机理,总结了近年来利用计算化学方法、分子模拟技术以及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等开展降凝机理研究的工作,重点评述了降凝剂分子设计和降凝剂种类,最后对降凝剂的研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国内外原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及其分子设计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吸附理论、成核理论、共晶理论和蜡增溶理论等降凝机理,总结了近年来利用计算化学方法、分子模拟技术以及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等开展降凝机理研究的工作,重点评述了降凝剂分子设计和降凝剂种类,最后对降凝剂的研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原油降凝剂作用机理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原油降凝剂的结构性能应用为基础,综述了几种主要的降凝机理,包括共晶理论、晶核作用理论、吸附理论等,认为对不同的降凝剂来说,降凝机理取决于其化学结构;阐述最影响降凝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原油组成和性质,相对分子质量,胶质-沥青质等9种。  相似文献   

9.
胺解聚合物型原油降凝剂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丙烯酸高碳酯与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苯乙烯共聚后进行不同系列胺解得到一系列新型高蜡原油降凝剂。考察了该类降凝剂对大庆高蜡原油和尼尔阿曼混合原油的降凝效果。结果表明,胺解聚合物型原油降凝剂具有较好的原油降凝性能,降凝幅度最高达到27℃;同时,测定了加剂温度对降凝剂降凝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加剂温度高于原油析蜡温度时,降凝剂的降凝效果才能充分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降凝剂的作用机理和主要品种;从降凝剂加剂量原则、化学结构对降凝效果的影响、对基础油的感受性、复合使用的协同效应等方面阐述了选择和应用降凝剂时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原油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樊西惊 《油田化学》1997,14(4):384-388
本文综述了泡沫驱油过程中原油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运用热力学方法分析了原油与泡沫相互作用的强弱,将原油存在下泡沫的稳定性与液膜数相关联。微观模型观察结果表明,原油对泡沫稳定性影响的程度与原油性质有关,一般来说泡沫在轻质原油存在下的稳定性小于在重质原油存在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粘度指数改进剂结构对润滑油使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朱和菊  王国金 《润滑油》2000,15(1):51-56
从粘度指数改进剂的结构因素阳及分子阳分布、序列分布等微观结构着手,全面分析了润滑油中常用的乙烯现烯共聚物类粘度指数改进剂的结构对润滑油使用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实验温度对沥青质热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项研究主要是通过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沥青质热解实验,研究热解温度对生物降解原油中生物标志物的恢复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340℃时,沥青质组分具有最大的产油率。另外,300℃之前,热解温度对沥青质热解产物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分布影响较小。因此,对于采用生物标志物恢复的方法来进行油/油对比时,300℃是沥青质热解实验较合适的温度。   相似文献   

14.
选用12辆试验样车(一种化油器型发动机和两种电喷型发动机)用含乙醇体积分数分别为7.7%、10%、15%的乙醇汽油和93号标准汽油进行了低、中、高速和山区道路的共8×10~4km对比行车试验。经试验前后对样车发动机进行拆检和发动机润滑油分析结果表明,燃用乙醇汽油样车的发动机润滑油氧化性能、表面沉积物形成、试验样车发动机主要零部件的磨损与燃用93号标准汽油样车的相当。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甲醇-汽油相稳定性实验,分别考察了一系列正构醇作助溶剂对甲醇-汽油体系相稳定性的影响;结合正构醇加量-相分离温度曲线线性回归方程,对其影响规律进行探讨。实验表明:在温度-25~40℃,C_3~C_8正构醇皆对M15(表示甲醇在甲醇-汽油体系中体积分数为15%)、M30、M35、M50、M65、M85甲醇-汽油体系有一定的助溶效果;正构醇结构以及甲醇比例对相稳定性都有显著影响,助溶效果随醇碳数的增加而增强,一般情况下,碳数大于5时才能达到最佳助溶效果;甲醇比例一定时,不同正构醇加量与其对应的体系相分离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曲线的线性回归趋势线相关系数R~2值大都高于0.99;随着正构醇HLB值减小其对相同甲醇比例的甲醇-汽油体系相稳定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6.
《精细石油化工》2017,(4):35-38
针对如何提高聚丙烯酰胺(HPAM)黏度的问题,考察了有机碱乙醇胺对HPAM黏度和渗流特征的影响。实验发现,乙醇胺对HPAM具有明显的增黏效果,随着热老化时间的延长,增黏效果越显著;乙醇胺可以提高HPAM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乙醇胺-HPAM体系具有更优的流度控制能力。此外,通过对乙醇胺-HPAM体系开展微量热,剪切流变和冷冻蚀刻电镜研究,发现乙醇胺与HPAM分子在溶液中存在较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HPAM分子之间借助有机碱反离子形成松散的网络结构导致体系黏度增加。  相似文献   

17.
 催化剂的焙烧是催化剂制备的重要步骤,本文以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对隧道窑和连续式回转炉等常用工业设备焙烧的催化剂,与试验室马弗炉焙烧的催化剂分别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回转炉焙烧的催化剂平均抗压碎强度和抗压碎强度方差略优于隧道窑焙烧的催化剂;回转炉焙烧的催化剂在反应活性、选择性以及比表面、孔容、平均孔径、晶粒形貌等各项特征上均达到试验室马弗炉的焙烧水平,更优于隧道窑焙烧的催化剂。催化剂的比表面、孔容、平均孔径及晶粒形貌的差别是焙烧的催化剂活性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从试验室小试装置到工业大规模设备存在不容忽视的催化剂焙烧过程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8.
橡胶粉的溶解度对改性沥青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橡胶粉溶解度对橡胶粉改性沥青的动态剪切流变性质和低温蠕变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溶解度的增加,改性沥青60℃和135℃的粘度降低,58℃复合模量降低,相角增加,低温蠕变劲度和蠕变劲度斜率随溶解度的增加变化不大。与基质沥青相比,橡胶粉的加入改善了沥青的抗车辙能力,弹性响应加强,低温性质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前所有的应力敏感实验都假设上覆压力不变,事实上,油气田开采时储层部分甚至整个上覆岩层的应力将重新分布,上覆压力将随着生产时间不断变化,因此计算不同形状储层上覆压力变化值对低渗储层应力敏感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统计苏里格砂体展布特征,将储层模型简化为近饼状体模型和近椭圆柱体模型,以Sohanzadeh非均质理论为基础,计算了苏里格气田两种简化储层模型在油气开采时上覆压力的变化情况,并应用于储层的应力敏感评价中.结果表明:油气开采时,苏里格气田上覆岩层中形成压力拱,不同形状储层的压力拱比不同,近饼形储层和近椭圆柱体储层的最大压力拱比分别为0.276和0.119.地层压力降低30 MPa时,近饼状体储层上覆压力最大降低14%,近椭圆柱体储层上覆压力最大降低6%,对应的应力敏感渗透率较常规应力敏感实验分别提高38.57%和23.25%,对于压力拱效应显著的低渗储层,常规实验夸大了储层的应力敏感效应.  相似文献   

20.
渤海S稠油油藏具有储层厚度大、岩石胶结强度低、非均质性严重、原油黏度高和优质筛管完井等特点,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储层中已经形成优势通道,注入水效率低和无效循环现象十分严重,现有调剖调驱剂难以适应储层地质和开发现状。依据生产实际需求,以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和油藏工程等理论为指导,以仪器分析、化学分析和物理模拟等为技术手段,以渤海S油藏为模拟对象,开展了非连续相聚合物微溶胶合成和液流转向效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丙烯酰胺(AM)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钠(Na-AMPS)共聚过程中引入2种交联单体,合成出的微溶胶TQ具有较丰富空间网络结构和易分解特征,且粒径中值可控、分选好,可以进入储层深部,在岩心水驱达到经济极限后采收率增幅可以达到14.6%。研究成果和认识为矿场技术决策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