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王平  高权  朱宏智 《包钢科技》2010,36(6):48-50,86
变电站自动化网络通信技术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网络传输性能。文章结合包钢实际情况介绍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的性能要求、网络结构和数据流状况,并总结了通信技术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铁合金》2016,(2)
实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无人值班是提高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可靠供电和自动控制水平的重要措施。介绍了DCAP-3000自动化系统分散式微机保护与控制单元及测控单元的原理及技术特点,以及在中钢滨海公司110kV及10 kV变电站上的应用,实现了一种完整的变电所自动化系统,保护、检测功能齐全,简化了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系统充分发挥了微机在无人值班变电站中的作用,提高了供电质量和管理水平,有效地实现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相似文献   

3.
卡尔多冶炼厂变电站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层分布式变电站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分层分布式变电站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卡尔多冶炼厂35kV总降压变电站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缅甸莱比塘铜矿项目占地面积大、供电负荷大且分散、控制要求高等供配电特点,介绍了该项目供配电系统配置情况。该项目通过设置1座230/33 kV总降压变电站、5座33/10 kV变电站、10座10 kV配电站,及数十个10/0.4 kV低压变电所,提高主供电网络电压等级,保证了良好的电能质量,减少电压降。同时,该项目利用线路的架空布设,以及电力综合自动化系统、太阳能照明设施等的应用,保障了该项目的供配电系统安全可靠、环保节能。  相似文献   

5.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功能要求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随着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新一代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产生过程,并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组成、通信方式以及目前的发展趋势进行编述,可供有关生产厂家及变配上运行单位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厂35kV变电站的现状,以及在变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与重要性;提出了在我厂35kV变电站如何实现综合自动化及其发展前景;并浅析了在我厂35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现后的效果;实现了变电站的四摇功能;确保了变电站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7.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具有服务管理、运行监视、远动、运行管理、继电保护、35kV线路保护、10kV馈线保护等功能。该系统可实现变电站无人值班综合自动化,并具有体积小、功能全、控制和操作可靠、维护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成为趋势并逐渐普及,运用计算机或自动装置结合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网络技术代替人工进行各种运行作业,提高变电站运行效率,增强管理水平。下面就变电站谈谈自动化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结合柳州锌品厂搬迁工程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简单介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思路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NSC综合自动化系统在热连轧生产线10kV配电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海涛 《铝加工》2006,(5):34-36
通过NSC系统在西南铝“1+4”热连轧生产线10kV配电站上的应用实践,阐述了变电站数字化微机综合保护系统的配置、组成和功能,对变电站升级改造和建设无人值守配电站,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满足建立动态易调整串行通信网络的需求,采用基于盲环境下对通讯波特率和帧格式自动识别的方法,设计了一种智能串行通信终端。在完成对上位机的通信设置后,该终端可在一切未知条件下自动识别并跟随上位机的通信设置,与上位机建立通信。工业应用证明该方法设计的智能串行通信终端运行稳定可靠、抗扰性能好、可大大提高串行通信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
梁斌  黄升 《柳钢科技》2005,(3):27-29
介绍了柳钢能源计量通讯网络的软硬件组成及实现的功能,并实现CF-900B型微电脑皮带秤与HD-940智能演算仪之间的通讯。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络总线的电解多功能天车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解多功能天车控制系统采用西门子S7系列的网络总线控制方式,PLC的通讯模块与PROFIBUS总线相连,变频器、电机智能保护器直接与总线连接,实现总线通讯方式。大车、主副小车电机采用变频器控制,其它电机均采用西门子SIMOCODE—DP3UF5智能电动机保护器进行控制。操作采用先进的遥控装置控制方式代替原有传统的点对点控制方式,克服了传统电机控制方式的弊病,提高了设备自动化程度;同时WINCC软件具有数据采集、故障自诊断和设立工程师站功能,方便了设备的维护和故障处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校园无线网络的规划与设计的研究背景,详细说明了智能无线交换网络的优势,并利用智能无线交换网络为郑州升达学院设计出一套无线校园网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5.
王斌 《甘肃冶金》2012,(1):145-147
DeviceNet是CAN(Control Area Network)开放式的设备网络,他高度实现了分布控制的解决方案,是优于框架I/O模块,用于底层现场设备的网络,主要用来连接I/O适配器、智能传感器、驱动通讯等设备,产品实现数据交换的无缝连接,他的拓扑结构也是比较自由的.通常是主干线施工时能省去现场大量的控制连接导...  相似文献   

16.
PROFIBUS-DP(Decentralized Periphery)是一种经过优化的高速数据通信协议,适用于设备级控制系统与分散式I/O的通讯。主站通过标准的PROFIBUS-DP专用电缆与分散的现场设备(远程I/O、驱动器、阀门、智能传感器或下层网络等)进行通讯。本文主要介绍了采用PROFIBUS-DP网络的AB-Controllogix5000控制器与SIMATIC S7-300控制器之间的通讯方法,并运用于酒钢400万选矿浮选控制PLC(Rslogix5000)与浮选液位控制PLC(S7-300)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讯。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可变传动比齿轮箱在线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应用的必要性。简述了基于CAN总线网络通讯协议的现场分布式框架结构 ,以及构架于组态软件之上的上位状态监控系统。该系统在生产现场已投入使用 ,实践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 ,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通用现场设备故障监测、诊断系统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针对矿井智能通风系统不能及时获取风速进而影响后续通风系统解算及优化的问题,利用ANSYS巷道风速分布模拟获取神经网络所需训练集,在人工测量与风速传感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基于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神经网络的巷道平均风速预测模型。首先,提出神经网络模型,然后采用Adam优化算法对ANSYS模拟的点风速进行异常值和归一化等预处理,通过对不同形状巷道的监测点风速进行结构化处理后用于训练神经网络,找出各点风速与平均风速之间的强非线性关系,使预测风速逼近巷道实际平均风速,最后构建基于GRU神经网络的巷道平均风速预测模型。以王家岭煤矿实测数据作为测试集,将其应用于预测模型中,结果表明GRU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和较强的泛化能力,能够获取巷道平均风速。矿井通风巷道平均风速预测模型在煤矿领域的成功应用,将为其他金属矿山智能通风系统及时准确获取风速参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王鼎 《工程科学学报》2022,44(3):411-419
面向离散时间非线性动态系统,提出一种基于事件的迭代神经控制框架。主要目标是将迭代自适应评判方法与事件驱动机制结合起来,以解决离散时间非线性系统的近似最优调节问题。首先,构造两个迭代序列并建立一种事件触发的值学习策略。其次,详细给出迭代算法的收敛性分析和新型框架的神经网络实现。这里是在基于事件的迭代环境下实施启发式动态规划技术。此外,通过设计适当的阈值以确定事件驱动方法的触发条件。最后,借助两个仿真实例验证本文控制方案的优越性能,尤其是在通信资源的利用方面。本文的工作有助于构建一类事件驱动机制下的智能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20.
烧结生产过程机理复杂 ,难以用精确数学模型描述。本文提出一种实时智能控制方案 :融合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预测和自适应控制的优点 ,设计成一个集成环境的实时递阶智能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