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单矿物浮选实验结果表明,辉银矿在p H为9~10的弱碱性介质下可浮性较好,而在p H大于11的强碱介质下可浮性明显降低。通过热力学计算了乙基黄药、丁铵黑药和乙硫氮浮选辉银矿的临界p H分别为9.38、9.11和11.59。上述3种捕收剂在辉银矿表面的吸附量测定结果表明,弱碱性介质中各捕收剂在辉银矿表面的吸附量已经达到最大值,进一步增加p H,吸附量会大幅降低,这可能是由于辉银矿表面在强碱性介质中先生成了氢氧化银沉淀,后进一步水解生成了亲水性的氧化银薄膜,阻碍了捕收剂与辉银矿的吸附过程,从而导致辉银矿可浮性降低。此外,弱碱性介质中3种捕收剂在辉银矿表面的饱和吸附量排序为丁铵黑药乙基黄药乙硫氮,表明丁铵黑药更易吸附在辉银矿表面,对银矿物具有更好的捕收性能。  相似文献   

2.
云南某含银铜矿石银品位为21.77 g/t,主要赋存于黄铜矿、游离银和磁黄铁矿中,在选别过程中铜硫分离时兼顾银的回收具有一定的难度。采用抑硫浮铜流程,研究筛选出石灰及Z200作为合适的调整剂和高效捕收剂,在抑制黄铁矿、磁黄铁矿的同时强化银的回收。最终闭路试验获得了品位23.92%、回收率97.10%的铜精矿,且含银136.38 g/t,银的回收率达到77.05%,实现了铜硫分离的同时强化银的回收。  相似文献   

3.
河北某石英脉型金矿石金品位5.4 g/t,银品位6.4 g/t。针对该矿石性质,开展浮选试验,在最佳药剂制度条件下浮选闭路试验获得精矿金回收率为78.9%,银回收率35.6%,金品位44.0 g/t,银品位23.5 g/t。为提高选矿指标,开展重选与浮选工艺联合试验。与单一浮选工艺相比,重、浮联合工艺获得混合精矿金回收率提高6.8%,银回收率提高2.2%。  相似文献   

4.
某含银高硫铜矿含铜0.76%、硫24.35%及银34.92 g/t,有价矿物种类多、矿石性质复杂,采用抑硫优先浮选铜-活化浮选硫的原则工艺流程进行试验,配合石灰作为硫化铁矿物抑制剂以及筛选出丁基黄药+酯-105作为硫化铜矿物的组合捕收剂,强化了银在铜精矿中的富集。在选定工艺条件下,可获得铜品位21.60%、银品位602.84 g/t的铜精矿(铜和银回收率分别为89.30%和54.39%),硫品位45.60%、银21.55g/t的硫精矿(硫和银回收率分别为89.79%和29.59%),实现了铜、硫和银的综合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5.
6.
某富银铜锌多金属硫化矿,其银品位为125 g/t,铜品位为0.26%,锌品位为1.13%,硫品位为3.04%;90%的银赋存于银黝铜矿、黝铜矿等铜矿物中。采用“优先浮银铜﹣锌硫混浮﹣锌硫分离”工艺流程进行处理,选择高效银捕收剂SAC强化银的回收,全流程实验获得的银(铜)精矿含银10094 g/t,含铜16.67%,银回收率88.78%,铜回收率80.23%,锌精矿含锌45.46%,锌回收率81.81%。实现了矿石中银铜锌的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7.
王越  宋宝旭  祝亚 《贵金属》2022,43(3):40-49
采用丁铵黑药、乙基黄药和乙硫氮3种硫化矿捕收剂对含银方铅矿进行浮选试验,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浮选机理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浮选试验表明,与高碱性矿浆相比,含银方铅矿更适宜在pH为9.5的弱碱性矿浆中浮选;丁铵黑药表现出对含银方铅矿更强的选择性和捕收性。捕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与理想方铅矿相比,含银方铅矿的带隙更窄,此外费米能级附近也新增了银原子的4d轨道,表明含银方铅矿具有更强的电化学反应活性。根据前线轨道理论,当采用丁铵黑药和乙基黄药做捕收剂时,含银方铅矿的前线轨道有效质量更低,表明含银方铅矿更易与这2种捕收剂发生吸附;随着银含量的增加,吸附过程的前线轨道有效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也表明银原子会增强捕收剂与矿物表面的吸附过程。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丁铵黑药在含银方铅矿表面的吸附能最低,表明丁铵黑药对含银方铅矿选择性最好。  相似文献   

8.
复杂难处理的氧化铜矿具有氧化率高、结合率高、矿物组成复杂等特点。孔雀石是一种典型氧化铜矿,其在矿浆中会与水的偶极子相互吸引形而成定向排列的水化膜,不利于浮选。孔雀石在硫化浮选过程中,其表面形成的硫化面积小、硫化物不稳定且易脱落。本文对硫酸铵增强硫化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铵盐对氧化铜矿表面的硫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能有效地提高孔雀石硫化浮选回收率。对溶液中S元素组分分析发现,在孔雀石浮选的最佳浮选pH范围内,HS-为主要的含硫组分,推测HS-是孔雀石硫化的主要物质。Zeta电位结果表明:硫酸铵的加入能促进HS-/S2-等负离子在矿物表面吸附。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分析表明,硫酸铵提高了孔雀石表面硫化物的稳定性。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表明,硫化过程是硫离子与矿物表面的铜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过程,硫酸铵的加入能促进这一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提高硫化效率。基于硫酸铵促进活化硫化浮选机理的研究,形成了先硫后氧-深度活化氧化铜矿异步浮选新工艺,并且成功地应用于华刚矿业的生产实践,大幅提高氧化铜...  相似文献   

9.
基于矿物自动分析(MLA)技术,结合多种手段,对某硫化镍铜矿磨矿沉砂的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沉砂主要由30%金属矿物和70%硅酸盐脉石矿物组成,其中目的元素镍、铜、钴、金、银、铂、钯含量分别为0.82%、1.10%、0.04%、0.75 g/t、10.50 g/t、0.23 g/t、0.13 g/t。独立的金矿物主要为合金相,独立的铂钯矿物包括合金相、砷化物和铋碲化物。金及铂钯矿物虽粒度细小,但部分已单体解离,且载体矿物大多为金属硫化物;银多以碲银矿形式赋存,碲银矿粒度细小,且银矿物大多呈包裹体分布于金属硫化物中。  相似文献   

10.
生物因素对次生硫化铜矿堆浸过程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定生物浸出过程细菌的作用是间接作用,以实验室柱浸模拟次生硫化铜矿生物堆浸,基于细菌生长Monod方程及收缩核模型建立细菌生长动力学因子影响硫化矿浸出速率的动力学模型,研究铜浸出速率、溶液总铁、溶液中细菌浓度与时间的关系、细菌产出率和细菌饱和系数对浸出速率影响的动力学规律。动力学研究表明,在浸出早期,氧化浸出速率、溶液中总铁浓度以及溶液中的细菌数量增长较快,而在浸出后期则增长较慢。计算与实际结果表明,细菌最大生长比速率、细菌产出率、细菌饱和常数及溶液中Fe离子的浓度均对硫化矿的氧化浸出速率有明显影响,尤其在浸出早期影响较大。应用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与实际基本符合,可分析生物因素对浸出的影响趋势。  相似文献   

11.
吴凯  宣学博  邢丹 《贵金属》2023,44(1):34-38
新疆某金矿石金品位为2.30 g/t,硫品位为0.8%,属于低硫含金矿。自然金的嵌布粒度微细,主要被石英或其他脉石包裹,采用阶段磨矿、阶段选别回收金。在原有浮选工艺的基础上,开展调整剂、捕收剂种类及用量的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与现场两段磨矿细度相同的条件下,采用一优一粗二精两扫的闭路浮选流程,异戊基钠黄药作为捕收剂时,获得混合精矿产率为6.21%,金品位34.10 g/t,回收率为90.61%。  相似文献   

12.
对吉林某金矿进行了重选、无毒浸出和浮选3种选矿工艺对比实验,研究了磨矿细度、药剂用量、矿浆浓度等因素对选矿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毒浸出工艺回收率为76.13%,重选工艺基本无优先选别作用;采用浮选工艺,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含量为90.52%,捕收剂异戊基黄药与丁铵黑药的药剂用量均为60 g/t,矿浆浓度为4...  相似文献   

13.
浮选药剂在黏土矿中基础矿物的选矿中表现出复杂的行为.利用中心组合设计法研究浮选药剂对低品位高黏质硫化物矿中铜浮选效率的交互作用.初步结果表明,在石灰作pH调节剂的情况下,异丙基黄原酸钠(SIPX)和O-异丙基-N-乙基硫基氨基甲酸酯(IPETC)是最有效的捕收剂.在不同的pH值下,评估捕收剂(SIPX和IPETC)用量...  相似文献   

14.
采用响应曲面法(RSM)对贵州某金矿浮选过程中的磨矿细度、pH值、捕收剂用量对金品位和回收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磨矿细度对金品位和回收率的影响最大,为显著影响因素.根据预测的结果,采用磨矿细度(-200目占比)70%、pH值8.44、捕收剂用量144 g/t的最优条件,以"一粗两精一扫"的闭路试验流程,最后得到了...  相似文献   

15.
A copper–molybdenum iso-flotability flotation process has been developed to efficiently improve the recovery of molybdenite from Duobaoshan porphyry Cu–Mo ores. The effects of flotation approach, type of collector, feed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rougher pH value and reagent dosage on the recovery of molybdenite were evaluated systematicall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ompared with kerosene and diesel oil, transformer oil has stronger dispersion capability in water media and better flotation selectivity for molybdenite, providing a higher molybdenum recovery under low reagent dosage. Moreover, compared with bulk flotation approach, the iso-flotability flotation approach using transformer oil as a collector can obtain superior Mo recovery (90.77%) and grade (0.80%) in the cleaner concentrate, and increase the Mo recovery and grade by over 18% and 5% in the final Mo concentrate,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commercial flotation further indicate that the iso-flotability flotation approach is a rational and effective route to beneficiate the porphyry Cu–Mo o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