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研究了奥贝球铁表面承受钢丸冲击时所产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表面层奥氏体发生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的机制,结果表明,奥贝球铁具有较高的加工硬化特性  相似文献   

2.
将奥贝球铁终态微观组织视为网络结构力学体系来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观网络组织结构力学体系的形成及其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奥贝球铁微观组织结构体系中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用一些通常情况下难于揭示的新特征对某些力学性能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4.
用彩色金相法分析研究了金属型球铁磨球非平衡凝固过程和特性.结果表明:过共晶球铁凝固时出现非平衡奥氏体;亚共晶球铁凝固时出现晕圈铁素体和非平衡渗碳体相;在柱状晶与等轴晶过渡区中存在着偏聚物.对凝固过程中结晶组织变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善球铁磨球的显微组织及机械性能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获得具有良好低温冲击性能的兆瓦级风电球铁铸件,对实际生产中的附铸试件-20℃ V型缺口冲击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对其成分、基体组织、石墨球大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了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球铁件低温冲击韧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低P、S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熔炼工艺控制,终Si量在2.3%时可以使单位面积的石墨球数量增加,石墨球细小,低温冲击值最佳;Mn在0.2%~0.3%之间变化时对低温冲击韧性影响并不明显;基体组织中珠光体在5%以下时,低温冲击值无明显变化,珠光体大于12.5%时,低温冲击值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等温淬火球铁齿轮的主要生产工艺,以及合金与非合金等温淬火球铁齿轮的试制应用.其结果表明,用Cu-Mo合金化的等温淬火球铁(370 ℃× 1.5 h)可代替20CrMnTi钢制造拖拉机末端传动齿轮;用含Mn达0.7%左右的球铁棒材,经280~300 ℃×1.5 h等温淬火处理得到贝氏体马氏体球铁,可用来代替20CrMnTi钢正时齿轮;采用地方生铁(0.6%~0.8%Mn),通过增加硅量、强化孕育处理、降低奥氏体化温度以及等温淬火后回火处理等措施,可生产出接近于合金等温淬火球铁性能水平的齿轮.以上3种等温淬火齿轮均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球墨铸铁焊接是球铁理论及焊接工艺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已引起许多国家的注意和重视。本文着重分析了球铁的焊接特点,阐述了主要成分对焊缝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及各种成分控制的适宜范围;并从球铁的性能、成分、结晶特点及焊接工艺的特殊性,分析了球铁焊接过程中,焊缝产生白口、裂纹的倾向远大于灰铁。文中还就研制成功的钇钡铸芯球铁电焊条的焊芯成分的设计,渣系药皮配方的调整,及焊接接头的性能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中韧性铸态球铁的化学成分选择,熔化方式、球化处理、孕育处理工艺,并论述了球化衰退、孕育衰退对铸态球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在工艺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球铁的产量有一定的发展,因此需要对球化、孕育机理及各元素的显微分布进行较深入的了解。几年来,我们用电子探针对球铁各种组织进行了显微分析。本文拟从球铁中各元素的显微分布情况及对性能的影响等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φ340机组上进行非调质36Mn2V和37Mn5油井管钢工艺试验,对比分析二者组织性能.研究36Mn2V钢中微合金元素V的碳氯化物析出对其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6Mn2V、37Mn5钢可分别用于高钢级N80-1和低钢级J55、K55油井管的生产,36Mn2V非调质钢在高温形变诱导下析出V(C、N),促进了晶内细小铁素体和珠光体的析出,反之细晶铁素体析出促进了V(C、N)沿y/a界面弥散析出,故而显著改善了36Mn2V非调质钢组织性能。  相似文献   

11.
等温淬火球铁的性能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等温淬火球铁(ADI)是一种新兴的综合力学性能很高的工程材料,对等温淬火球铁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高的疲劳强度和良好的摩擦磨损特性做了介绍,同时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ADI引锭杆铸造生产工艺特点及其铸态组织要求,详细分析了主要合金元素的作用,运用正交试验法对等温淬火球铁(ADI)引锭杆的热处理工艺进行了优化试验,并对该引锭杆的淬透性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最大壁厚为140mm的ADI引锭杆需要进行必要的合金化,合金元素的加入量为:0.2%-0.3%Mo0、.4%-0.5%Ni0、.5%-0.8%Cu;该ADI引锭杆的优化热处理工艺为:在900℃奥氏体化保温90 min,再进行360℃等温淬火,等温“时间窗口”为90 min-120 min;在该成分与热处理工艺条件下,引锭杆可以淬透,能够获得以针状铁素体+残余奥氏体为基体的组织,其力学性能达到QT900-8。  相似文献   

13.
系统地研究了铸态铁素体球铁的模拟焊接热影响区组织与力学性能,揭示了铸态铁素体球铁的高硅低锰特性对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指出热影响区的高碳马氏体使其塑性与韧性严重下降,预热400℃可消除马氏体,并使热影响区的力学性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激冷作用对堆焊熔敷再制造成形件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分别在铜激冷成形底座和传统用铸铁成形底座上进行堆焊熔敷成形试验,对比研究了两种条件下成形件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在铸铁成形底座上自然冷却条件下成形,在铜激冷成形底座上成形时,焊缝组织的定向凝固趋势更加明显; 晶粒生长更加有序、齐整,且晶粒更加细小、匀称; 成形件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和屈强比分别提高了8.8%、17.7%、16.2%和8.3%.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含碳量2.19%和3.0%的白口铸铁进行了热塑性试验,并测定其在不同奥氏体化温度下的临界形变率,从而提供了白口铸铁热形变加工的有关工艺参数。对含碳量2.33%的白口铸铁进行了形变热处理试验,测定其在各种形变率下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同时观察金相组织变化,求得机械性能与形变率之间的关系。文中对白口铸铁形变热处理强韧化机制作了论证和阐述,为进一步开展白口铸铁形变热处理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Two kinds of Mn-Si-Mo low carbon steels were design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Mn on the micr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hot rolled low carbon bainitic steels.To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a very low Mo content of 0.13%was added in both steels.After hot rolling,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amples were tested.Microstructure was observed and analyzed by optical microscope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ngth of tested steel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in Mn content,while the elongation decreases.When Mn content increases,the bainite microstructure increases.The results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mposition design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low cost low carbon bainitic steels.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Cu、Zn、Mg等合金元素对重力铸造Al-5.5Fe基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了SEM、XRD、力学性能测试等分析检测手段.实验表明,适当增加Cu元素的质量分数可以有效提高Al-5.5Fe基合金的抗拉强度.对于重力铸造Al-5.5Fe-xCu合金而言,当Cu的质量分数由2.5%提高到4%时,该合金的抗拉强度得到明显提高,达到了130.65 MPa.Zn、Mg和Mn元素的添加可以有效提高Al-5.5Fe基合金的抗拉强度,Al-5.5Fe-4Cu-2Zn-0.4Mg-0.5Mn合金的抗拉强度达到了171.28 MPa.显微组织观察结果表明,向合金中加入Mg、Mn、Zn等元素可以将针片状Al3Fe的形貌改善得更加圆滑,合金中的第二相呈圆球状、N边形状以及六边形状,且弥散分布于基体中.第二相的数量会随着Cu元素的增加而增加,从而显著提高了合金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镍奥氏体铸铁成本居高不下的特点,通过加入价格低廉的Mn代替部分昂贵的Ni,并调整Cu、Cr、Si等元素含量,制备低镍奥氏体铸铁,并进行磨粒磨损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低镍铸铁可使基体达到几乎完全的奥氏体组织,且石墨形态和高镍铸铁相近;镍铸铁的力学性能及组织结构成分对材料的耐磨粒磨损性能均有影响,其中硬度和强度越高的镍铸铁,其磨损性能越好;所制备的低镍片状石墨铸铁的耐磨损性能均接近或高于高镍铸铁。  相似文献   

19.
The effect of austempering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hot rolled Si- Mn TRIP steels was studied. The mechanism of 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 (TRIP) was discussed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the microstructure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pecimens. The results stow that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steels were comprised of polygonal ferrite, granular bainite and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stable retained austenite. The specimen exhibits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for the TRIP effect. Isothermal holding time for austempering affects the stability of retained austenit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such as tensile strength, total elongation and strength ductility balance reach their optimal values ( 776 MPa , 33% and 25608 MPa% , respectively) when the specimen is held at 400℃ for 25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