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应用陆源碎屑轻、重矿物组合特征、砂岩岩屑类型特征及古水流特征等物源分析手段,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对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四段的物源方向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主要受到了来自西北部逐渐隆起的龙门山、东北部秦岭大巴山、南部康滇古陆,以及少量川中古隆起物源的影响;而须家河组四段沉积时期,由于受安县运动的影响,主要受到了来自西部龙门山、少量东北部秦岭大巴山以及南部康滇古陆物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古隆起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研究剑阁古隆起的构造形态、形成演化和控气作用对川西北地区的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剑阁古隆起范围内地质、地球物理和测井资料并结合川西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厚度,研究了剑阁古隆起的展布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剑阁古隆起演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一段—须三段沉积期为剑阁古隆起雏形阶段,须四段—须六段沉积期为剑阁古隆起的成熟阶段,早侏罗世为剑阁古隆起的衰亡阶段。剑阁古隆起具有完整的旋回发展过程,须家河组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其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是川西北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重矿物特征及物源区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以超稳定型重矿物为主,不同层段重矿物组成差异不大。重矿物分析不仅有利于沉积体系及古水系的准确恢复和对远景区油气储层的准确预测,而且还可揭示龙门山等物源区的岩石-大地构造属性及其隆升历史。Q型聚类分析和主因子分析表明,须家河组母岩以沉积岩和低级变质岩为主,高级变质岩含量相对较低。由下至上,母岩中高级变质岩含量逐渐增加。ZTR指数分析表明,晚三叠世四川盆地主要发育4个物源,分别位于川西南部、川西北部、川东北部和盆地东南,物源分布位置具有继承性。结合造山带和前人沉积学研究成果认为,晚三叠世,龙门山褶皱带开始逐渐形成。须二期,龙门山北段已露出水面遭受剥蚀,但龙门山南段仍是水下隆起或尚未隆升。须四期,龙门山北段继续隆升遭受剥蚀,龙门山南段开始抬升遭受剥蚀,并向盆地提供物源。须六期,龙门山地区全面抬升遭受剥蚀,并向盆地提供物源。  相似文献   

4.
川中 AY 地区须家河组地震层序与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Y 地区构造位置位于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平缓构造区中部,为一南东-北西向倾斜的单斜。 综合 地质、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展开了地震层序地层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同相轴的 上超方向、层序等 T0厚度、下切河谷走向等信息指示了物源区可能位于研究区的南部或东南部。 据薄片 资料的岩屑成分排除了紧邻研究区东南部的泸州古隆起作为物源区的可能性。 推测研究区须家河组物源 区位于研究区南部或东南部的“黔中古陆”或“江南古陆”。 该项研究成果对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 组的下一步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ͳ���������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西昌盆地是我国西南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新区之一。西昌盆地七坝1井上三叠统白果湾组砂层发育,砂层占该组总厚度的30.76%, 有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且粗到中粒级的砂岩占优势, 但显微镜下未见到有效的原生孔隙和次生溶蚀孔隙。测井资料也揭示该套砂岩储渗性能较差。强烈的成岩作用是导致其致密化的原因。四川盆地西部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西昌盆地七坝1井上三叠统白果湾组在聚油期储渗空间发育状况、孔渗性、主要的成岩作用等均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 四川盆地西部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研究的成果对西昌盆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天然气资源丰富,常规气藏和非常规气藏共存,等时地层格架下的沉积储层控制了天然气资源时空分布和富集。随着天然气勘探不断深入,沉积储层研究不仅体现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而且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建立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基础上,确定了前陆盆地对称型和不完全对称型结构层序地层样式及演化模式。四川盆地马鞍塘组—须家河组三段(须三段)为海相沉积,须家河组四段(须四段)—须家河组六段(须六段)为陆相沉积,但仍受到海侵作用的影响。马鞍塘组主要发育礁滩相、潟湖相、潮坪相和三角洲相,小塘子组主要发育障壁砂坝-潟湖沉积,盆地周缘发育小型三角洲。川西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和须六段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须三段主要发育滨海-三角洲沉积,须五段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晚三叠世四川盆地存在秦岭古陆、大巴山古陆、松潘-甘孜褶皱带(古龙门山)、康滇古陆和江南(雪峰)古陆等5大物源区,不同物源区的物源性质、影响范围和程度均存在巨大差异。整体上,须二段-须三段沉积时期,物源主要来自于盆地北部,其他方向物源影响范围相对较小。须家河组发育致密砂岩储层,压实作用造成本地区砂岩原生孔隙度大幅度减小, Ⅱ期和Ⅲ期石英加大进一步减小原生孔隙,封闭的地下流体环境是储层保持致密化的又一原因。须家河组甜点储层的形成受沉积微相、溶蚀作用,绿泥石衬边和裂缝控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为有利沉积微相。近年来,浅水三角洲研究和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浅水三角洲、细粒沉积学及沉积机理、沉积过程模拟、细粒沉积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领域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具有砂体展布面积广,沉积厚度大,多物源发育,各物源沉积体系类型变化大,沉积期次多的特征.为了重现大面积砂体沉积过程和结果,特对须家河组多物源进行物理模型设计.由于模拟试验需要体现不同物源、不同时期及不同部位的沉积特征,在模型设计中,试验设计3个物源,模拟6个层段,采用相似原理与自然模拟法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8.
西昌盆地上三叠统白果湾组沉积相与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昌盆地是我国油气勘探的潜力区,但目前对于该盆地上三叠统白果湾组沉积的认识程度低,油气勘探尚未取得重大突破。为了加快对该盆地白果湾组油气勘探的进程,基于该盆地和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的露头、钻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系统研究了该盆地白果湾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沉积体系与砂体展布,探讨了其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关系,并评价了油气勘探前景。研究结果表明:(1)西昌盆地白果湾组以砂岩和泥岩沉积为主,可划分为4个岩性段,与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三段—六段相对应,白果湾组二段砂岩发育;(2)白果湾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等3类沉积体系,在西昌盆地内以湖泊和河流三角洲为主,发育三角洲前缘砂体和砂坝砂体;(3)白果湾组沉积期,西昌盆地与四川盆地是一个整体,沉积体系相同,构造演化基本一致,水体主要从四川盆地流向西昌盆地;(4)白果湾组泥质烃源岩厚度大、生烃潜力较好,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湖泊中的砂坝砂体具有一定的油气储集能力。结论认为,西昌盆地白果湾组源储一体、大面积叠置,源储配置良好,具备较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
再议四川盆地西部坳陷深盆气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军 《石油实验地质》2008,30(2):109-114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简称川西坳陷),在盆地类型、烃源岩性质、源—储组合关系、储层致密等方面具备深盆气成藏条件。但川西坳陷是一个多期构造作用形成的叠合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大量排烃作用发生在储层致密化之前,天然气主要在水动力和浮力作用下运聚成藏,在成藏机理上与深盆气有本质差异。上三叠统同一套储层在区域上不具气水倒置关系,天然气聚集带特征明显,主要受燕山期和印支期古隆起控制,气水分布规律与深盆气大面积饱含气不同,其最高单井日水产量可达1000m3以上。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现今气藏类型主要以复合圈闭为主,含气丰度和地层水分布受圈闭内的裂缝及成岩储渗体控制,没有统一的气水界面。须4气藏可能是动态散失破坏的残余气藏,储量损失部分被地层水占据,含水丰度普遍较高。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常规机理成藏,经过了多期构造运动作用的叠加—调整—改造后,成为具有非常规气水分布特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不属于深盆气范畴。   相似文献   

10.
对分别代表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和须六段气藏特征的潼南、八角场和广安3 个气藏进行了解剖分析与描述。结果表明: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均系近源成藏,北部以构造气藏和构造-岩性气藏为主;中部和南部受古残丘、古盐体底辟拱升的影响,以岩性气藏和裂缝-岩性气藏为主;西部斜坡带以裂缝-岩性气藏为主。良好的烃源岩为天然气近源成藏奠定了物质基础,大规模断层的存在是决定天然气保存的关键因素,古构造、古隆起及其斜坡部位是天然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该研究为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