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根据汽车组合开关性能参数的统计规律,确立了开关力特性的评价指标;并利用处理模糊统计试验的三分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汽车转向组合开关力特性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经过实验分析,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市场对高性能组合开关的需求以及组合开关测试方法的发展趋势,从汽车组合开关试验中的环境适应性、动作特性、电接触性能、强度、耐久性5个指标,对比分析了中日两国标准在测试项目和测试方法方面的异同之处,指出我国汽车组合开关标准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为进一步修订汽车组合开关试验方法和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汽车转向器是汽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整体安全性和舒适性是评价整车性能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标。转向阀是液压助力转向器(HPS)中的核心部件。针对转向阀的对中打销工序设计了一款随行夹具,该夹具可以实现对转向阀上件、寻找灵敏度中点、打孔、压销和复检(力特性试验)等工序的一次完成,并经过检测得到良好的结果,输出合格的灵敏度曲线和力特性曲线等。  相似文献   

4.
设计了一种具有双向通断功能的微动开关,采用准静态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微动开关的装配及操作过程进行模拟计算,研究了不同弹片预压量和操作按钮位置组合工况对微动开关静动态力学特性的影响,得到了多种组合工况的开关操作力和上下触点接触力的变化曲线。根据操作力的目标值确定弹片预压和操作按钮位置的设计优化函数。对实物进行测试,操作力的测试结果和计算结果基本吻合,达到设计优化目标。结果表明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微动开关力学性能进行预判是可行的,选取设计优化参数的方法是有效的。为微动开关的改进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汽车用组合开关性能试验台的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一种汽车组合开关综合性能试验台的控制系统。该试验台控制系统采用PC机为其控制主机,步进电机驱动,具有在线测量组合开关实际力特性的功能。通过C++Builder语言编程,应用API函数实现计算机与试验台整机系统的接口,从而实现了计算机对整个系统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梁红 《汽车零部件》2012,(6):100-102
通过对汽车动力转向器转向力特性曲线的分析,找出汽车在高速或低速行驶时的转向特性,并根据需求,设计分析了影响转向器转向力的阀结构设计。也通过归纳,列举,予以证明合适结构的阀可以满足不同车型,不同速度下所需的转向力特点。然后对转向力特性曲线经常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可操作性、操作舒适的结构设计参数,满足需求。  相似文献   

7.
基于永磁铁磁力随位移的非线性变化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磁力微加速度开关。选取微加速度开关的三个结构参数悬臂梁宽度、质量块质量和永磁铁体积作为关键因素,基于正交试验方法设计了该开关9种不同结构参数的水平组合,给出了影响开关动作的永磁力和表面接触力计算公式。建立了该开关系统的动力学方程,采用四阶Runge-Kutta法对加速度激励下开关工作过程中永磁力、质量块与触点接触压力等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仿真,对接触压力进行了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永磁铁体积对开关接触可靠性影响最大,其次是悬臂梁宽度W,最后是质量块质量G;可靠性最高的最佳结构参数水平组合为W 3G3V1,即悬臂梁宽度0.70 mm、质量块质量2.00 g、永磁铁体积5.05 mm3;在置信度为99%的情况下,悬臂梁宽度W、永磁铁体积V和质量块质量G对微加速度开关接触可靠性均具有高度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应用ADAMS/View模块建立汽车的整车模型,进行了转向回正性能和转向轻便性能实验仿真.以操舵手力为评价指标,找到了满足转向轻便性的主销内倾角和后倾角的变化范围,在此范围内以残留横摆角速度为评价指标对主销内倾和主销后倾角进行了优化.仿真结果表明汽车的转向轻便性和回正性得到了更好的匹配.  相似文献   

9.
电动助力转向的转向感觉客观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电动助力转向(Electric power steering,EPS)系统进行整车转向感觉主观评价试验,分别对转向轻便性、回正性、中间位置转向和移线性能转向感觉客观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由于单个指标与驾驶员整体转向感觉评价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获得互不相关的客观综合评价指标,将主观转向感觉量化为客观评价指标值,并且对客观评价指标与驾驶员主观评价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EPS转向感觉客观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转向感觉客观评价指标的确定便于对EPS转向感觉进行系统全面的评定,提高设计的可预见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特定赛道的方程式赛车转向梯形优化与虚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对某方程式赛车的转向梯形传动机构进行优化为目的,基于转向梯形的运动学特性,及对赛车在特定赛道上比赛时传感器所采集的方向盘转角数据的分析,通过引入加权因子建立了以理想Ackerman几何关系为目标函数的优化模型,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进行了优化。并通过机械系统仿真软件ADAMS建立了赛车的虚拟样机整车模型,在通过试验验证其准确度的基础上,对优化前后的赛车的操纵特性进行了对比。虚拟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赛车不足转向特性略有加大,同时转向时前轮距变化幅度变小,转向时外侧车轮更加垂直于地面从而可以提供更大的侧向力,并且轮胎跳动时的前束角变化幅度变小。为同类赛车的转向梯形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汽车内饰气味用户嗅觉体验的愉悦度,提出了一种汽车内饰工业设计材料气味用户嗅觉体验测试评选方法,并设计了相关装置。分析了用户嗅觉感知体验测试原理,构建了基于用户嗅觉体验的气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用户嗅觉体验模糊综合测评模型。以汽车座椅设计材料气味用户体验测试评选为例,招募20名被试对象对来自4家供应商的座椅材料进行用户嗅觉体验测试,通过评价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验算,选出了气味最优的汽车座椅材料方案。  相似文献   

12.
留丽苑  陈国金  陈国飞 《机电工程》2006,23(11):54-55,58
介绍了汽车球形接头多功能耐久试验机的计算机辅助试验(CAT)系统。该系统用工拉机实现了对汽车球形接头耐久试验的自动控制。主要介绍了计算机辅助试验系统的选型以及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3.
冷凝管自动弯管机的PLC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制冷企业的生产特点,研制开发了利用FXON-60MR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的多功能自动冷凝管弯管机.它以磁性开关为主要输入器件,双电控换向阀控制的气缸为执行元件,从而大大提高了设备的柔性化和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王文林 《机电工程》2003,20(5):15-17
为了实现汽车起动机性能CAT系统的通用性和多功能,基于三维CAD软件Solidworks开发了一种能对多种型号起动机进行多种性能试验的柔性台架。介绍了该柔性台架的设计思想、主要机构的设计以及系统的集成与实现。  相似文献   

15.
陈猛  郭钢  徐宗俊 《机械》2001,28(4):9-11
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了点焊三种接头形式对车身力学性能和尺寸精度的影响,指出了车身点焊要用不同的接头形式时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减少装配作业疲劳,降低动作强度,提高装配质量和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因工程仿真分析的装配序列综合评价模型。以装配序列的人因性能优劣为目标,创建了包含定量与定性指标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装配序列人因工程仿真分析模型,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与人因分析方法获取人因性能的基础指标属性值。采用客观自适应熵权法和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权重,利用三角模糊数定量化定性评价值,基于Topsis框架得到适合人体作业的最优装配序列。最后结合Tecnomatix数字化仿真平台将该评价模型应用于某航天产品减速器可行装配序列的优选,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汽车驾驶座椅的人机工程学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针对汽车驾驶座椅,从驾驶员生理特性与作业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驾驶舒适性及安全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坐姿舒适性,振动舒适性,操作舒适性,安全性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汽车驾驶座椅人机工程学设计,完成了对汽车驾驶座椅从分析-设计的系列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对出行便捷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乘用汽车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的提升汽车综合性能,就成为驾驶者重点关注内容。汽车运行的各项性能指标中,汽车噪声是一个重要的评价因素,变速箱内部结构的传动则是引发噪声的主要来源。文章从噪声产生的原因出发,分析噪声源评价的基本要求,提出变速箱壳体设计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从汽车产品质量的形成和发展出发,提取影响汽车质量的因素,构建汽车质量提升模型,以汽车质量形成环境为分析基础,进而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质量环境评价体系,将质量影响因素定量化,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一种新型汽车电泳涂装输送机构,提出一种表征并/混联式输送机构输入输出端之间的运动/力传递效率的分析评价方法。首先采用旋量形式导出输送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再根据旋量的Klein型即李代数e(3)的双线性形式,建立了以输送机构末端执行器的瞬时运动功率与输入端瞬时运动功率的比值作为表征机构输入输出的运动/力瞬时传递效率的瞬态分析评价指标。基于所提出的分析评价方法,得出机构在三种典型期望运动轨迹下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的运动/力瞬时传递效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并求得其运动/力平均传递效率。最后利用MATLAB软件对机构进行实例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了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