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烟道气回收CO2的工业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宁  毕亚军 《化学工程师》2005,19(10):59-61
本文阐述烟道气CO2回收技术以及榆林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回收烟道气CO2的应用总结。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从烟道气中回收CO2的新技术,总结了榆林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采用该技术进行烟道气CO2回收装置的技术改造情况。  相似文献   

3.
1装置介绍 中海石油天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油改气联产甲醇,是五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承包设计的一套以天然气为原料,年产200kt甲醇的生产装置。主要工艺:一段蒸汽转化、操作压力2.85MPa、炉前补碳;低压合成甲醇、操作压力8.0MPa;3+1塔精馏生产精甲醇;膜分离弛放气氢回收;MEA烟道气CO2回收工艺流程,CO2回收工序的碳源为一段转化炉的烟道气,回收的CO2气体为甲醇装置和尿素装置补充CO2气体,项目于2005年12月11日一次投料成功。  相似文献   

4.
自烟道气中回收CO2的设计含水量为900×10-6,而CO2压缩机设计上采用干气,这部分含水的回收气并入后,可能会在压缩、冷却过程中产生凝析水,通过计算验证以及对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回收CO2气中水含量的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5.
气体处理     
《气体净化》2005,5(1):13-15
17CO2的回收 采用Kerr—McGee/ABB Lummus Global吸收/气提技术,从含氧气体(如锅炉烟道气、燃气涡轮机排出气以及废气等)中回收高纯度的包括食品级的CO2。流程示意见图17。  相似文献   

6.
1前言 包括CO2在内的温室效应气体造成的地球变暖问题越来越变得严峻。为此,作为解决的对策之一,正研究从火电厂等排放的烟道气回收CO2的方法,进而讨论向海中和地下处理回收的CO2的方法。而最佳处理方法是利用其作碳资源。  相似文献   

7.
对可能终端应用的CO2分离技术进行了简要概述,同时结合我国炼油厂烟道气的特点,筛选出3种适合我国炼油厂的可行的分离技术,即适合回收低浓度CO2的化学吸收法和膜吸收法,适合回收制氢尾气的变压吸附法(PSA法),并进行了系统阐述。根据我国炼油厂碳排放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CO2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同时又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如何减少CO2排放以及利用CO2资源是许多发达国家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可用作地下CO2储存的大规模工业气源主要包括火力发电厂和炼油厂等,对于CO2的回收方法目前有:化学溶剂吸收法、物理吸附法、气体膜分离法、以及复合分离法等。本文通过分析加拿大Boundary Dam Power Plant电厂烟道气CO2回收工艺分析,探讨海上油田CO2捕集与储存方式。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电厂烟道气中CO2捕集回收的各种工艺方法,并简要分析了各种捕集回收工艺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二氧化碳捕捉技术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二氧化碳的高温吸附剂及其吸附过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李莉  袁文辉  韦朝海 《化工进展》2006,25(8):918-922
分析了CO2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减排的必要性,介绍了CO2的基本特性和主要分离方法;针对电厂烟道气流量大、温度高的特点,着重比较了用于CO2高温吸附的多种物理吸附剂和化学吸附剂的吸附性能,主要包括活性炭、沸石分子筛、金属氧化物、水滑石类混合物和锂盐化合物;重点讨论了用于高温烟道气中CO2吸附的新型吸附剂Li2ZrO3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如CO2吸附速率、反应温度、ZrO2颗粒大小、改性化合物的种类和用量等;认为Li2ZrO3是从高温烟道气中吸附CO2的高效吸附剂;强调了吸附过程与分离过程的综合考虑是减排CO2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采用13X-APG沸石吸附捕集烟道气中CO2,并研发了五步循环真空变压变温(VTSA)耦合吸附捕集工艺. 实验测定了循环吸附/解吸过程中吸附剂再生率、烟道气中CO2回收率、产品气量及产品气中CO2纯度,并与传统的真空变压吸附工艺(VSA)和变温吸附工艺(TSA)比较. 由于VTSA在真空解吸的同时加热吸附剂,减少了真空泵的电耗,可在较温和的真空下(约3′103 Pa)操作,附加的吸附剂再生温度也不高,90~150℃下吸附剂再生率达97%以上,CO2回收率达98%以上. 吸附剂捕集CO2的量可提高到1.8 mol/kg,是VSA工艺产品气量的2倍,且产品气中CO2纯度提高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变压吸附提纯二氧化碳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俊成  肖隆斌 《大氮肥》2007,30(1):19-21
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化肥厂由于原料的改变,二氧化碳回收率无法满足氨碳平衡,对合成氨装置低温甲醇洗单元进行了改造,利用变压吸附技术回收甲醇洗单元脱碳塔五段汽提废气中的二氧化碳,保证化肥装置的氨碳平衡.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分子模拟和设计,开发了以一乙醇胺(MEA)为主溶剂,优选添加了活性胺、抗氧化剂和缓蚀剂组成了适用于回收低分压CO2的优良复合吸收剂,在华能北京热电厂建立了我国第1套燃煤电站烟气CO2捕集示范装置,并完成了运行测试。结果表明:CO2回收装置出来的CO2纯度为99.5%(体积分数),每tCO2蒸汽消耗为3.5GJ,每tCO2溶液消耗小于1.5kg。该套装置的建成和各项指标试验的进行将为我国大规模推广电站CO2捕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林华勇  先中国  朱晓鹏 《大氮肥》2005,28(4):250-253
改良苯菲尔法是合成氨工艺脱除转化气中二氧化碳以得到合格的合成氨工艺气的代表性单元操作,其运行的能耗高低、稳定性将直接影响着工厂的经济效益.介绍工艺流程特点、技术评估及技改情况.  相似文献   

15.
Three gas separation technologies,chemical absorption,membrane separation and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are usually applied for CO2 capture from flue gas in coal-fired power plants.In this work,the costs of the three technologies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The cost for chemical absorption is mainly from $30 to $60 per ton(based on CO2 avoided),while the minimum value is $10 per ton(based on CO2 avoided).As for membrane separation and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the costs are $50 to $78 and $40 to $63 per ton(based on CO2 avoided),respectively.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reduce the cost of the three technologies.For CO2 capture and storage process,the CO2 recovery and purity should be greater than 90%.Based on the cost,recovery,and purity,it seems that chemical absorption is currently the most cost-effective technology for CO2 capture from flue gas from power plants.However,membrane gas separation is the most promising alternative approach in the future,provided that membrane performance is further improved.  相似文献   

16.
燃煤烟气中SO2对氨法脱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湿壁塔实验台对燃煤烟气中SO2对氨水溶液[1%~7%(质量)]吸收CO2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具体分析了不同反应温度(20~80℃)和CO2体积分数(5%~20%)条件下,CO2传质通量及传质系数随SO2浓度和SO2负载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SO2浓度由0增至11428 mg·m-3,CO2传质通量及传质系数均有一半左右降幅,而SO2负载量[0.1~0.4 mol SO2·(mol NH3-1]的增加,同样导致CO2传质通量及传质系数明显减小。氨水浓度及反应温度增加可有效提高CO2传质通量和传质系数,相对降低SO2对CO2传质的影响。CO2浓度的增加可明显提高其传质通量,但是CO2的传质系数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液氨过剩问题,采用中压分流的CO2汽提尿素增产节能技术对原尿素装置进行扩能改造。改造后,CO2汽提尿素装置的产能从1 350 t/d提高至1 800 t/d,取得了显著的增产、节能、降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燃料在空气(N_2体积分数79%)中燃烧时产生的烟气中的CO_2体积分数较低(13%~16%),欲将其分离是困难的,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必将导致成本过高。为了以较低的费用得到更易分离的高浓度CO_2,从燃烧的角度发展了一种新型燃烧方式,即富氧燃烧技术。  相似文献   

19.
介绍加热炉基于CO分析的燃烧控制技术基本原理和控制过程设计,对比分析当前基于O_2分析控制燃烧技术的不足,阐述了CO控制技术在镇海炼化延迟焦化加热炉安装、过程调试以及实际应用效果。工业应用结果表明:投用基于CO控制的低氧燃烧技术后,屏蔽了加热炉本体漏风缺陷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燃料气与氧气在接近理论配比范围内燃烧;在相同的加工负荷条件下,加热炉氧含量下降至1.0%以下,烟气中的CO含量能稳定控制在40~50μg/g,加热炉热效率从92.03%上升至93.14%,鼓风机变频从35%下降至28%,烟气中NO_x下降至30 mg/m~3以下,减少烟气排放52 000 k Nm~3/a,加热炉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