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社会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以考试分数论成败,由此导致学生无暇关注社会生活。高校德育沿袭着课堂讲授为主的方式,导致高校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应依据人是社会关系存在的基本原理,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等措施去建立和实施“走出课堂面向生活”新模式,以提高高校德育质量。  相似文献   

2.
关于构筑新型高校德育教育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走进21世纪的高校德育,面临着社会变革与学生变化两方面的考验,并在这些变化面前呈现不适应症。创新高校德育教育模式,应以社会与当代大学生的2个变化为前提,从社会要求与人的需要2个方面出发,以人性化教育为基本路向,丰富德育内容,加强生活德育、主体德育和情感德育教育,创新德育方法,注重平等对话和德育实践,以此打造切合于我国实际的新型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阐述高校德育价值观教育的功能,指出高校德育必须以价值观为重点,整合全部教学内容并努力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主宰”,使其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能自主地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人生追求。要使这种以价值观为重点的道德教育内化为学生心中坚定不移的信念,就必须在德育中以社会经济关系为依托,使道德知识从书本回归到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去深刻领悟道德在调整各种关系中的价值.并教会学生从自己所处的深邃与广阔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去汲取道德规范,确立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高校德育的新特点,尤其是高校德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新形势下高校德育模式和多年实际工作情况,探索实施了"四位一体、全面覆盖"的德育模式,即以主体性德育为中心,以理论课堂、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为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以全员育人为重要依托,以大学生自我教育为落脚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为归宿,逐步探索建构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新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学生为重心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高校德育方法的重心必须转向学生。落实德育民主化,变单向灌输为平等交流。落实德育实践化,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落实德育理想化,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相似文献   

6.
“生活世界”理论为研究高校德育提供了新视角,帮助我们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和背景来观察人和思考德育,建构新的高校德育观。远离“生活世界”是目前高校德育一个重要缺憾,关注和建构大学生完整的生活应成为提高高校德育实效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7.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应着力推进德育的生活化。通过大学生公益旅游的积极开展推进高校德育生活化,具备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建立和完善以高校德育生活化为旨归的大学生公益旅游发展机制,是休闲时代背景下推进高校德育生活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职业院校德育教学改革应该朝着实践性和主体性的方向迈进。实践性德育教学强调学生道德形成的持续发展和道德生活的不断完善过程,强调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对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强调学生的道德教育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主体性德育教学注重把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结合起来,摒弃传统德育观扼杀学生主体性的缺点。德育教学中的实践性与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的。职校德育教学改革只有树立起实践性和主体性的大旗。才能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来。  相似文献   

9.
以美立德,用美育手段促进德育效果,是当今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美育与德育无论在形式和目的上都不矛盾,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寓大学美育于德育之中,探索高校最恰当的美育模式,对于提高和完善高校德育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高校美育"善"的导向性确保了与德育目标的一致;高校美育特殊的施教方式启迪了青年学生的智慧;高校美育的实践过程提高了青年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德育双向互动主体激活式教学法即利用教与学互动关系,以情感启动为切口,通过各种因素来激活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课堂主体意识,真正形成民主、自由、自主的课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以情感教育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效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的低效与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关,要改变这种现状,须从改变德育的模式,提高教师的情感投入和自身素质,了解当代大学生情感倾向以及在德育认知和实践过程中强化情感体验等方面多加努力,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更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的人。  相似文献   

12.
高职德育教育有效性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今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德育认识的偏差;德育实施方式的偏差以及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等.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德育存学校教育中的实效性的弱化。针对这些问题,德育工作者应采取积极的相应对策,努力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目标与社会德育目标应该是统一的.然而由于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差异,使两者存在有裂变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高校德育创新,坚持把“学校人”与“社会人”的统一作为高校德育目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高校网络德育因内容空洞、目标单一、德行评定表浅化而与大学生精神需求脱节,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广大学生生活则是高校网络德育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契合点,因此可通过制作时尚网页、开展在线交流、开通校园VIDIO、提供人性平台等措施,使学生想浏览、想发言、想制作、想管理,从而实现德育的内化。领导的重视、行为规范的制定和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则成为“三贴近”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长久以来,我国高校德育一直都以显性教育方式为主导。但随着人们对当代高校德育发展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仅仅依靠德育课程等显性德育方式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除此之外的多种因素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以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从目前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的实施现状出发,在分析了隐性德育课程的内涵、特征及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尝试性的对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和建设提出了一点意见和建议,以期能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和实施隐性德育课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该文针对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树立德育新观念。切实落实以行政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丰富德育内容,拓宽德育空间;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自我塑造能力,同时建立好德育的科学评估体系,努力实现高校德育工作新突破。  相似文献   

17.
培养思想水平高、政治觉悟强、道德品质优、文化素质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应通过构建以师资打造、能力培养、文化塑造、社会实践为抓手的"德育主体-德育客体-德育环体-德育介体"体系,做好新时代下的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共青团组织的性质及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实践论述了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课程论的角度审视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认为有意识地对学生社团隐性德育课程进行开发,将有利于整合学生社团的育人资源,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是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生命关怀展开,而柔性德育贴近生活,唤醒德育主体的公共意识、尊重意识、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与生命关怀有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柔性德育以刚性德育的存在为基础的,并不排斥刚性德育,其实质是在保持适度刚性的同时,更关注个体需求生活享用,尽可能地展现德育的柔情,接近人性的真善美。柔性德育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生命关怀提供了一个绝佳结合点,让德育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