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X油气田FHT地区PH组储层为例,通过岩心、粒度分析及测井曲线特征明确了主力储层的沉积微相的类型、特征及垂向发育规律。该区储层较发育的微相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混合坪、砂坪及潮道,在地层划分基础上厘清了主力储层不同微相的垂向发育规律,PH组下部储层主要为潮道、混合坪与砂坪砂体,向上演变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在PH组顶部储层主要为分流河道砂体,其中潮道、水下分流河道与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2.
西湖凹陷深部储层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竞  陆洋  李喆 《海洋石油》2019,39(2):12-17
依据已钻井的物性测试、铸体薄片等基础资料,通过分析西湖凹陷深部储层内的沉积、岩石学特征、物性、孔隙类型及分布特征,表明该区砂岩储层的岩石成分相对较杂、成熟度中等,但长石、岩屑等可溶性成分含量高,易被溶蚀形成大量次生孔隙,对储层物性有积极改善作用。保俶斜坡带平湖组砂岩属潮汐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潮汐砂坝,"泥包砂"垂向交互方式的地层构型特点有利于形成多期次次生孔隙带;中央背斜带花港组砂体属辫状河道、辫状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分布广,具备下粗上细的地层结构,属"旋回式"侧向交互方式的地层构型,在与深洼泥岩连通的方向上有利于厚层砂体的溶蚀改造,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储层内部结构表征是特高含水期老油田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以胜坨油田沙二段81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例,利用密井网条件下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系统揭示了水下分流河道储层内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储层中的沉积界面可分为5个等级:五级界面是限定水下分流河道复合砂体的界面,为分布稳定的泥岩,呈近水平产状;四级界面是复合砂体内部单一河道间的沉积界面,为泥质薄夹层或岩性突变面,在相同单一河道中以近水平产状连续分布,在不同单一河道间分布不连续;三级界面是单一河道内部增生体的界面,界面上下岩相一致,分布范围局限在单一河道砂体内部,也为近水平产状;二级和一级界面分别为岩心规模的层系组或交错层系界面。水下分流河道复合砂体由单一河道垂向叠置和侧向拼合而成,综合利用分流间湾、河道边缘、砂体顶面高程差异、砂体规模差异等特征可识别出单一河道的侧向边界,单一河道的同期不同体现象是水下分流河道最重要的储层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4.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马坊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的储层为低孔低渗砂体。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以伊利石和绿泥石粘土矿物和铁方解石胶结物为主,胶结作用对储层的破坏严重。储层孔隙类型以环边绿泥石膜形成的原生粒间孔和溶蚀孔。马坊地区长8油层组优质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相的影响。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主河道的位置是有利储层发育区。优质储层主要受高岭石弱溶蚀相、长石溶孔相、环边绿泥石薄膜相发育带的控制。马坊地区长8油层组优质储层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分流河道砂体有关的绿泥石薄膜相和长石溶孔相。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量的岩心实验分析资料系统地研究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同沉积体系和不同区带之间下干柴沟组下段碎屑岩储层物性差异的主控因素,指出沉积环境、岩石学特征、砂体厚度、地层埋藏史、地温梯度背景和湖水古盐度的不同是造成储层物性差异的重要因素。柴达木盆地西部下干柴沟组下段广泛发育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和滨浅湖滩坝砂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基本条件。储层砂体厚度、杂基含量和碎屑粒径是储层物性的重要控制因素,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演化和储集性能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中压实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胶结作用是局部区带储层物性重要控制因素。同沉积体系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的碎屑颗粒分选和杂基含量控制储层压实程度的差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和滨浅湖滩坝砂厚度控制了储层胶结强度差异;不同区带地层埋藏史和地温梯度背景造成储层的较大压实差异,湖水古盐度沿盐湖中心环带状分布造成储层在平面上的胶结强度差异。  相似文献   

6.
渤海南部海域新近系明化镇组浅水三角洲储层呈朵叶状广泛分布,由于储层成因及结构复杂,常规的基于复合砂体储层表征精度较低,制约了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认识和挖潜。以渤海南部海域BZ28油田1167砂体为例,在浅水三角洲现代沉积演化模式指导下,综合应用高分辨率地震属性、测井相、水平井地质导向及生产动态等资料,由复合河道、分流砂坝、分流砂坝内部沉积朵体逐级次对砂体构型单元进行划分。研究表明: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储层平面呈分流河道与分流砂坝相间沉积分布特征,其中,分流砂坝为储层沉积主体,由沉积朵体纵向叠加、低角度前积及溯流退积等方式拼接构成,分流河道为过水通道,储层厚度相对较薄。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在生产过程中对油层水淹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针对古城油田泌123和泌124区块核三段Ⅳ砂组聚合物窜流严重,注采结构调整难度大的特点,基于岩心、测井、粒度等资料识别沉积相标志,对其沉积微相进行精细研究.研究区核三段Ⅳ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河口坝、远砂坝、河道侧翼和浅湖7种沉积微相.在湖平面上升时期物源供给充足,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研究区分布范围明显减小,三角洲前缘中心部位发育叠置的主河道砂体组合、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砂体组合,向湖方向逐渐变为叠置的河口坝—远砂坝砂体组合;在三角洲前缘末端,沉积微相垂向上主要表现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微相的正韵律构成的退积序列.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河道侧翼微相砂体储层物性较好,前缘席状砂和远砂坝微相砂体厚度较小,储层物性较差,水下分流间湾和浅湖微相砂体不发育.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岩心及岩屑薄片观察,结合粒度、物性、薄片等分析化验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西部侏罗系储层差异化控制因素。侏罗系以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岩为储层,储层物性受控于沉积因素和成岩作用。沉积因素主要通过沉积微相及粒度影响储层物性,由龙门山中段物源控制的粒度较粗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长石类砂体物性最佳;成岩作用则控制孔隙演化,沙溪庙组破坏性成岩作用强于蓬莱镇组;沙溪庙组河口坝砂体与蓬莱镇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破坏性成岩作用较弱,溶蚀作用较强,保留了较多的储集空间,为有利的勘探开发目标。  相似文献   

9.
泌阳凹陷双江地区核三段Ⅱ、Ⅲ、Ⅳ砂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泌阳凹陷双江地区核三段Ⅱ、Ⅲ、Ⅳ砂组的沉积微相,认为该区发育的主要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间湾、近岸水下辫状河道、远岸水下分流河道、扇间微相、远砂坝、席状砂八种微相类型,以河口坝、分流河道砂、席状砂为主要储层.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泌阳凹陷双江地区核三段Ⅱ、Ⅲ、Ⅳ砂组的沉积微相,认为该区发育的主要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间湾、近岸水下辫状河道、远岸水下分流河道、扇间微相、远砂坝、席状砂八种微相类型,以河口坝、分流河道砂、席状砂为主要储层。  相似文献   

11.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海进潮道砂体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东海西湖凹陷位于浙东坳陷东部,其平湖组海陆过渡相地层中,保留有许多海进潮道砂体,系平湖组主要储层。本文综合西湖凹陷区域地质资料以及平湖组海进潮道砂体的测井资料、岩芯描述,探讨了海进潮道砂体的成因机制及分布、保存受控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平湖组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平湖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平湖组处于本区层序地层划分的第Ⅱ层序内,由五个次级亚层序组成。平湖斜坡带层序的发育早期受断裂作作的控制,海平面变化的频繁周期性控制了层序的形成、发育和结束,并决定了古生物面貌、体系域发育和沉积相的基本特征。平湖斜坡带平湖组发育了低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平湖组海进体系域形成的泻湖、潮坪相暗色泥岩是本区主要的生烃源岩;高位体系域形成的潮道砂和三角洲等砂体,孔、渗条件较好,是主要的储集层。不同体系域的岩石学特征,在空间上形成了生、储、盖匹配关系,使平湖斜坡带成为西湖凹陷的一个大油气田。  相似文献   

13.
随着浅部油气资源的逐步查明,目前的油气勘探方向开始向深部转移。为此,从沉积控制方面对渤海湾盆地深部储层展布及其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深部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应用录井、测井及岩心资料,测定了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查明了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各地层组的骨架砂岩展布特征及其物性特征;应用相比法编图对渤海湾盆地石炭纪、二叠纪岩相古地理进行了恢复,研究了沉积相对储层及其物性特征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该区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是形成油气藏最有利的储层;河流体系的边滩相和心滩相对砂体的控制作用最强,其次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和潮坪相;物性从好到差依次为:曲流河砂体-三角洲砂体-障壁岛砂体-潮坪砂体。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西斜坡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勘探思路逐步由构造油气藏转向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通过系统地开展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明确煤层及暗色泥岩是斜坡带主力烃源岩。通过“源—渠—汇”系统的沉积体系精细研究,明确了西斜坡共发育8种构造—岩性复合圈闭类型;通过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弄清了始新统平湖组中—上段圈闭有效性是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平湖组下段供烃能力及储层物性为主控因素,并建立了西斜坡油气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认为,西湖凹陷西斜坡北段迎翠轩地区始新统—古新统三角洲和平南、初阳—宝石地区始新统潮坪—三角洲及平湖斜坡内带为构造—岩性规模储量发育区,是下步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5.
张兵 《海洋石油》2016,36(4):1-7
平湖组深部P12段沉积类型一直颇有争议,至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通过微量元素硼恢复了P12段的盐度信息,发现其处在咸化较严重的水体环境中,受强烈海侵影响;岩心观察结果表明平湖组深部受到潮汐、河流等多重作用影响,形成了丰富的韵律层理、生物扰动、双流向河道等沉积现象;D井的含砾石英中砂岩所对应的UFR砂坪也证明了平湖组P12段发育的是潮控河口湾相沉积;另外地震振幅图上清晰表现出了潮控河口湾相下部低水位期下切河谷河流沉积,中部海侵河口湾潮汐砂坝沉积,上部高水位期潮坪沉积三套特征岩相配置关系,据此建立了平湖组深部P12段潮控河口湾沉积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深化西湖凹陷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以主力勘探目的层——平湖组为研究对象,对沉积体时空配置、成藏条件和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平湖组烃源岩丰富,广泛发育暗色泥岩和煤,多期发育的潮坪砂、潮道砂和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平湖组砂泥岩薄互层明显,纵向上形成旋回式生储盖组合,且泥岩累积厚度大、分布稳定,利于形成区域性盖层。平湖组形成于后裂陷期,裂陷期形成的断裂体系为油气运移提供垂向输导,形成了自源—直排式和自源—垂向侧向式岩性油气藏。平湖斜坡带发育的平湖组潮坪及三角洲砂泥岩薄互层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可沿油气运移路径探索砂岩上倾尖灭、透镜状等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17.
基于声波时差测井、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及包裹体测试等资料,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花港组和平湖组异常高压进行了研究。西湖凹陷花港、平湖组异常压力主要起始于花港组下段,并且异常高压段具有"阶梯式"增大的特征,横向上从平湖构造带至西次凹向中央反转构造带及从凹陷的边缘向凹陷的中部,高压顶界面在地质层位上有变老的趋势。由高压流体注入引起的传导型超压在区内目的层发育,并对应着良好的油气储层,说明了异常高压发育与油气充注空间上的一致性。利用盆模软件模拟出剩余地层压力的演化过程,认为中新世(15~7Ma)以及上新世至第四纪(3~0Ma)是剩余地层压力异常的2个关键时期。结合油气充注史研究认为,中-晚中新世和早上新世该区发生了2次油气充注,说明异常高压发育与油气充注时间上的一致性。因此,证明了西湖凹陷花港、平湖组异常高压与油气充注具有良好的时空耦合性。   相似文献   

18.
ݺ-����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吕明 《天然气工业》1999,19(1):20-24
介绍了莺-琼盆地几种主要储层类型的特征有分布,包括:近源、远源、低位三角洲,浊积扇,澡积水道、海滩、水下高地浅滩,风暴席状砂和潮流砂脊等。通过对相对海平面变化及层序分析,确定了本区的旋回系统,认为本区第三纪经历了3次较大的海平面下降过程,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也有过几次较大的迁移,为在盆地中发育集层及储盖组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分别对应于S40,S60和S70层序界面,这些层位应是储层比较发育的层段。  相似文献   

19.
东海平湖油气田中高渗凝析气藏开发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平湖油气田放鹤亭始新统平湖组气藏,属中高渗砂岩中低凝析油含量凝析气藏,1999年3月投入生产,采用衰竭式开采,至今已有8个年头,目前仍处于开发稳产阶段,日生产天然气量在140×104m3左右。通过对平湖油气田凝析气藏开发生产状况跟踪研究发现,其采气速度高、主力气藏气井无水采气期普遍较长、气油比随着压力下降而上升、凝析油含量随着压力下降而下降、天然气采收率将优于开发方案设计值,同时也发现,防止气井出水、出砂是中高渗凝析气藏开发中应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平湖油气田凝析气藏开发,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借鉴于类似凝析气田的开发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潮水盆地属典型的西北体罗系原型盆地,早在20世纪中叶就在青土井发现浅油藏。为了正确认识潮水盆地侏罗系的沉积体系,以便更好地完成该区油气藏的勘探,通过详细的野外露头剖面观察和记录,对潮水盆地侏罗系地层进行了详细认识。认为盆地发育有冲积扇、三角洲一湖泊和河流三大类沉积体系,对应的亚、微相沉积体相互叠置,横向上具可追踪性。最后,结合前人资料和岩相特征认为:潮水盆地为由早期的断陷盆地冲积扇体系.经中期盆地深陷水进演化为三角洲一湖泊体系,最后经末期水退形成河流体系的盆地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