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区域建筑冷热负荷预测是建筑区域用能规划和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设计的基础和关键。对已有区域建筑冷热负荷预测方法进行了回顾,比较分析了各种预测方法的优缺点,根据其各自特点探讨了区域用能规划阶段和区域能源系统设计阶段负荷预测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区域供冷供热在校园规划中的实施方法,并以上海市近郊的某一个实际工程为案例,详细分析了校园的供冷供热负荷。在此基础上,模拟了3种供能方案:单体建筑独立设置供冷供热系统、区域集中设置供冷供热系统、集成地源热泵的混合式区域供冷供热系统。3种方案的对比说明:校园实行区域集中供能既可以降低投资成本,又可以提高机组运行效率,降低能耗。当将地源热泵系统集成到区域供冷供热系统中时,可以进一步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3.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技术规程》是国内首部针对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应用的技术标准。简述了该规程的编制背景、编制过程、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条文,对规程中创新性提出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负荷预测、经济效益评价、容量配置、多能源系统设计、优化运行的方法和指标等进行了详细解读。期望通过该规程的制定和实施,更好地规范、引导、促进区域供冷供热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浅析日本区域供冷供热的负荷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日本区域供冷供热领域中冷负荷、热负荷、用电负荷、生活热水加热负荷的设计值和全年累计值,以及逐时逐月的变化规律.该数据是基于对大量建筑物的实际能耗进行收集、统计分析后得出的,可供中国设计师在初期规划阶段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碳中和城市建筑能源系统系列文章的第三篇。碳中和城市能源系统要实现“两个替代”,即能源生产的可再生能源替代和能源消费的电力替代。因此有2个关键点对负荷分析提出了要求:一是建筑电气化,使得建筑供热供冷负荷与电力负荷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二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规模化,使得电力系统从原先只应对需求侧的变动负荷,变为要应对需求侧和供应侧2个方面的变动负荷;而建筑成为电网灵活性的最主要的提供者。本文总结了在这种形势下的电力负荷和冷热负荷分析的特点,阐述了电力负荷分析与建筑供热供冷负荷分析技术路径的异同。重点介绍了在建筑能耗限额背景下供热供冷负荷的反推方法,以及其重要参数“当量满负荷小时数”的概念和生成方法。最后介绍了为电网提供灵活性的供热供冷负荷预测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6.
《建筑电气》2012,(1):11
概要:江水源集中供冷供热控制系统采用基于负荷预测优化控制的控制策略,通过对取水站、能源站、供冷供热管网及末端区域用户供冷系统的分析,提出了集中供冷供热控制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导读:对于重庆等沿江城市,利用江水源集中供冷供热不失是节能的一个新途径。江水源集中  相似文献   

7.
杜玉吉  郭林  周霖 《建筑节能》2017,(12):104-107
传统空调系统设计强调一次投资的节约而忽视后期运行费用,提出一种适用于大型公建的联合能源区域供冷供热系统,根据建筑冷热负荷波动变化采用不同的供能方式,弥补常规供冷供热方式存在的功能单一、设备闲置率高、低效率运行等缺陷,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与节能效益。以一栋300 000 m~2的公共建筑为例,与常规空调系统相比,该联合能源区域供冷供热系统投资虽然增长了25.7%,但全年运行费用减少了34.68%,投资回收期为2.3年,全年一次能源消耗量减少了25%。  相似文献   

8.
江水源集中供冷供热控制系统采用基于负荷预测优化控制的控制策略,通过对取水站、能源站、供冷供热管网及末端区域用户供冷系统的分析,提出了集中供冷供热控制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江水源集中供冷供热控制系统采用基于负荷预测优化控制的智能化控制策略,通过对取水站、能源站、供冷供热管网及末端区域用户供冷系统的分析,提出了集中供冷供热控制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介绍了规划设计阶段区域供冷系统能源站负荷预测及同时使用系数确定存在的问题。并以重庆市江北嘴区域供冷项目为例,借助鸿业负荷计算软件对各终端建筑的总冷负荷进行逐时计算分析得到其能源站设计总冷负荷为500943.00kW,进而计算出其冷负荷的同时使用系数为0.69。  相似文献   

11.
准确的量化城市建筑能源需求有助于实现建筑节能,但鲜有探讨严寒地区局域微气候差异对单体建筑供暖空调用能需求的影响。研究基于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 LCZ)体系,采用实测和EnergyPlus模拟结合的方法对以哈尔滨市南岗区14个典型空间的全年逐时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为天气文件的典型单体办公建筑进行了能耗模拟与分析。结果显示不同LCZ类型的建筑供冷供热能耗和逐时冷热负荷均存在显著差异,供热需求明显高于供冷需求,LCZA密林总能耗最高,LCZ2多层高密度总能耗最低;不同地表形态特征对夏季典型日冷负荷的影响大于冬季典型日热负荷的影响;年供热能耗和总能耗与室外气温负相关,年供冷能耗与室外气温和相对湿度不具备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学生公寓建筑作为高校校园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降低其能耗对高校建筑总能耗的降低有直接影响。在对夏热冬暖地区典型城市广州的典型年气候参数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拟软件对广州大学城某大学学生宿舍建筑全年逐时冷负荷、月累计冷负荷、供冷时段空调月累计冷负荷进行计算,分析供冷期逐月平均供冷成本,为该地区各高校对学生宿舍的供冷进行收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重庆江北城区域集中供冷供热项目是重庆地区乃至西南地区首家采用能源服务模式的大型水源热泵区域集中供冷供热项目,对南方地区区域供冷供热的推广具有极强的探索试验意义。重庆大剧院是重庆江北城CBD区域先期投入使用的一座公共文化建筑,作为江北城CBD区域江水源热泵集中供冷供热系统的第一个用户,有着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区域供冷或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可以归纳为两种主要的类型 :一是在中央制冷站制取冷水 ,而后将冷水沿一条双管系统输送到用户。此种系统类似于区域供热系统。中央制冷站由许多不同的设备组成 ,如电驱动活塞式和螺杆式压缩机或蒸汽轮机等。有时也用吸收式制冷机。可能使用不同的燃料和制冷剂 ,在某些情况下 ,甚至从海洋和邻近的湖泊中获取冷量。二是在用户或靠近用户的房屋内使用区域供热热能来驱动制冷机制取冷水。这种制冷机可以是吸收式 ,也可以是喷射式的。能源与区域供热系统所用相同。尤其是在夏季冷负荷高峰期 ,适合利用此时来源丰富的工…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在世界主要地区的应用情况,指出迅速增长的供冷需求是目前建筑能源领域出现的新趋势,将对电力供应和能源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在符合条件的地区适度发展区域供冷能减缓这一影响,并提高空调系统的经济、环境、能效性能.  相似文献   

16.
建筑供热供冷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民生工程,热泵是将热能从低品位提升到高品位的高效低碳供能方式,也是国际建筑领域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本项目针对大型建筑群复合式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存在总冷热负荷动态预测方法缺失、规划设计体系不完备、系统运行能效低、关键技术和产品不配套、规模化推广难度大等问题,以提升复合式热泵系统能效、有效推进规模化应用为目标,系统性地开展了“负荷预测-优化设计-智慧运行-关键产品-标准推广”的全链条创新工作:提出了基于建筑特征、用户需求的大型建筑群供热供冷系统总负荷动态预测方法,开发了冷热动态负荷特征因子数据库和建筑群负荷集合寻优工具;提出了一种多场景复合式热泵系统能源总线架构理论,建立了仿真平台及综合评价体系,形成了系统容量弹性配置方法;建立了数字孪生复合式热泵系统模型,提出分层控制架构和预测方法,建立了智慧优化运行控制体系;研发了大型复合式热泵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成套产品;制定了相关工程标准。相关研究成果实现了规模化稳定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供热供冷的技术突破,对推进建筑用能方式变革和实现建筑领域国家双碳战略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南京鼓楼软件园区域供冷供热系统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该区域供冷供热系统.通过与日本东京晴海Triton广场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对比得出:在区域供冷系统设计中应尽可能缩短管线长度,能源站应尽量靠近平均容积率大、冷热负荷集中的区域.对泵的选型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Chow T T提出的建筑组合评价方法为基础建立了区域供冷系统不同建筑组合形式的优化模型,以长沙地区高层办公、高层住宅以及商场建立典型建筑模型,定义综合评价指标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得出住宅建筑占30%,办公建筑占60%,商业建筑占10%这种建筑组合为最优组合形式,此时区域供冷系统的负荷波动状况最小,机组装机容量减小约23%;当供冷建筑只包括其中任意两种建筑时,住宅建筑占40%,办公建筑占60%这种组合形式是两两组合中最优的,此时装机容量可减少20%。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区域供冷系统经济供冷距离的数学模型,编制了相应的求解程序,并结合一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冷负荷密度、二次管网冷水供回水温差均为区域供冷系统经济供冷距离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供回水温差的影响更大;当二次管网冷水供回水温差分别为10℃和8℃时,区域供冷系统的经济供冷距离随冷负荷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冷负荷密度很小的区域不宜采用区域供冷系统;区域供冷系统二次管网不宜采用5℃以下的冷水供回水温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上海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冰蓄冷(电蓄热)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详细采用计算机对校区内典型建筑的空调负荷特性进行模拟分析,并确定了区域供冷同时使用系数。针对供冷半径的确定,设计中采用了对比分析方法,对选定的400~500m的供冷半径进行了简单有效的经济分析。分析了蓄冷对系统经济性的改善,进一步确定了蓄冷模式下区域供冷优越的经济效益;设计中采用制冰机/冷水机组动态制冰技术及其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