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东沟坝角斑岩中主要共生矿物组合为阳起石+绿泥石+绿帘石十绿纤石+钠长石。主要研究了阳起石、绿泥石、绿帘石、绿纤石矿物的晶体化学特征,以及阳起石的红外光谱特征和绿泥石、绿帘石的x射线衍射分析。阳起石具有典型的Si-O,M-O振动带频率。绿泥石有密绿泥石和蠕绿泥石两种。由阳起石的晶体化学参数确定阳起石的形成压力为0,4~0.5GPa,属低压绿片岩相产物。由斜长石-阳起石矿物共生对地温计确定的形成温度小于400℃。  相似文献   

2.
鄂西北武当群矿物学特征及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北武当群变质矿物有钠长石、散斜长石、石榴石、角闪石、黑云母、自云母、绿泥石、黑硬绿泥石、红帘石等.它们形成于低温高压变质条件、分属绿片岩相和绿帘角闪岩相;缘片岩相形成温度为325~350℃.缘帘角闪岩相形成压力4~7kb。整个武当群变质岩系属高压变质相系。  相似文献   

3.
萨勒布尔、黑山头地区岩石存在浊沸石相、葡萄石─绿纤石相,低绿片岩相变质;断裂带内发育糜棱岩化─片理化和碎裂岩化;岩体边缘发育低压型钠长─绿帘角岩相;在该区首次划分出断陷变质区.黑山头主干断裂的糜棱岸化带及热液蚀变带是剪切蚀变型金矿化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4.
羌塘中部低温高压变质带是青藏高原内部延伸规模最大的高压变质带,是了解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的重要窗口。该高压变质带沿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出露,主要由多硅白云母片岩、蓝片岩和榴辉岩等组成,其中榴辉岩在片石山、果干加年山、戈木及冈玛错等地区出露。羌塘中部榴辉岩以透镜体状、块状和互层状产出于多硅白云母片岩或变沉积岩中。现有资料表明,榴辉岩变质作用峰期阶段矿物组合为石榴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金红石±蓝闪石±石英;部分地区榴辉岩石榴石中发现的盒子状绿帘石+钠云母两相包裹体和传统地质温压计结果均表明,榴辉岩变质作用峰期可能达到了硬柱石榴辉岩相。尽管部分榴辉岩中保留了绿辉石出溶叶片状石英,石榴石出溶金红石、石英、角闪石针状体和磷灰石出溶金红石等疑似超高压变质作用证据,但迄今为止,榴辉岩中还未发现柯石英、金刚石等典型超高压指示矿物,并且石榴石成分“超高压指针”以及传统地质温压计重新计算均表明羌塘中部榴辉岩并未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榴辉岩折返P-T轨迹具有近等温降压的特点,经历了多期退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杂岩主要由蓝闪石片岩构成,蓝闪石片岩主要包括绿帘石、绿泥石、钠长石、钠质角闪石、多硅白云母和石英以及为数不多的榍石、钛铁矿和黑硬绿泥石。其中,钠质角闪石包括蓝闪石和镁质钠闪石。变质条件的压力(P)-温度(T)评价条件为400~425℃和0.69~0.86MPa,对应岩相为绿帘-蓝闪石片岩相。黑龙江杂岩蓝闪石片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原岩是可与洋岛型(OIB)玄武岩和一些洋中脊型(E-MORB)玄武岩相对比的大洋玄武岩,这说明黑龙江杂岩蓝闪石片岩的玄武岩原岩是在海底山或者在大洋隆起条件下由富集源形成的;具有洋岛型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变质玄武岩以及富锰的变质燧石、大理石、变质硬砂岩和蛇绿岩鳞片的加入证明黑龙江杂岩是消减—增生杂岩,它含有变形洋壳的碎块和在被改造的前震旦纪佳木斯岩体西边缘上形成于侏罗纪的增生楔岩石;黑龙江杂岩在原岩成分上可与活动大陆边缘许多增生的杂岩相当。  相似文献   

6.
宿松变质杂岩位于大别造山带最南端,是该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其变质程度相对较低,记录的变质演化信息相对较少,所以其变质P-T轨迹的构建一直是研究难点,制约了对大别造山带形成过程的全面理解。针对宿松变质杂岩特征性岩石——石榴斜长角闪岩展开了细致的岩相学、矿物化学研究和热力学评价。结果表明:该类岩石具有切尔马克闪石+绿帘石+石英+金红石(Ts+Ep+Qz+Rt)、石榴石+斜长石+切尔马克闪石+石英+绿帘石+金红石(Grt+Pl+Ts+Qz+Ep+Rt)、斜长石+切尔马克闪石+石英+磁铁矿(Pl+Ts+Qz+Mag)及以绿泥石+石英(Chl+Qz)为代表等4个变质阶段矿物组合,其温压范围依次为591 ℃~620 ℃、0.48~0.56 GPa,606 ℃~636 ℃、1.01~1.12 GPa,600 ℃~619 ℃、0.79~0.91 GPa,400 ℃~500 ℃、0.1~0.3 GPa,展现了一个近等温升压→近等温降压→降温降压的变质P-T轨迹。P-T轨迹的构建表明宿松变质杂岩经历了早期快速俯冲、折返和晚期缓慢抬升过程,暗示了作为扬子板块前缘块体——宿松变质杂岩在大洋板片拖曳作用下迅速俯冲,由于板片断离在浮力作用下迅速回返,并长时间停滞在上地壳层次,再缓慢上升至地表。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大别山西段高压、超高压片麻岩中电气石矿物化学特征.所研究含电气石片麻岩为深色、呈夹层或透镜体状分布于广泛的浅色片麻岩中,主要由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角闪石和钛铁矿组成,少量矿物有多硅白云母、金红石、绿泥石、绿帘石和磷灰石,电气石零星分布.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电气石化学成分贫铝、贫钙、富镁,为镁电气石;晶体具有弱成分环带,从核部到边缘呈钙增加、钠减少的趋势.根据电气石成分与成岩环境图解,电气石形成于变泥质岩和变砂质岩环境,与片麻岩产出地质环境相一致.根据电气石化学成分确定其变质温度和变质压力,目前仍然需要积累更多资料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8.
华北板块东南缘五河杂岩属于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出露于蚌埠及相邻地区,主要由变质的镁铁质和长英质火成岩以及表壳岩系组成,并伴生有古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和中生代花岗岩类,构成了“蚌埠隆起”。五河杂岩中主要有石榴斜长角闪岩/榴闪岩、石榴麻粒岩、异剥钙榴岩、石榴斜长角闪片麻岩、花岗片麻岩、云母片岩、大理岩和变质砂岩等岩石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变质岩具有类似的峰期变质矿物,如石榴子石、单斜辉石、斜长石、金红石和石英等;结合其锆石U-Pb年龄,表明它们共同经历了古元古代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石榴斜长角闪岩的石榴子石包体中存在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交生体,指示早期花岗质熔体的存在,证明五河杂岩在古元代变质过程中发生了部分熔融作用。此外,部分变基性岩中存在方解石、绿帘石和绿泥石等蚀变矿物,沿石榴子石的裂隙中分布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等矿物,表明它们经历了含碳酸盐的熔/流体交代作用以及绿帘石化和绿泥石化作用等。遭受过古元古代含碳酸盐的熔/流体交代作用的变基性岩表现为高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而未遭受含碳酸盐的熔/流体交代作用的变基性岩则表现为典型华北板块前寒武纪麻粒岩地体和下地壳包体岩石的低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  相似文献   

9.
本区先经历了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后经受动力变质作用的迭加,主要表现为韧性剪切变质带的广泛出现.杂岩体呈现着良好的递增变质带,从低变质级到高变质级依次为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带→兰晶石带→矽线石带,属于中压变质相系.根据矿物化学研究了单斜辉石、角门石、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等变质矿物的特征。利用平衡变质矿物组合的温度压力计定量计算了星子群杂岩的变质温压条件,其范围是温度420℃~570℃,压力5.3~5.7PPa.研究表明星子变质核杂岩组成一个自外围向中心变质温度逐渐升高的热穹窿,成为江南地区少有的递增变质带.显示出江南古陆在广泛分布的前寒武纪浅变质岩系之下存在着由中深变质岩系组成的变质基底,属于早元古亩成熟陆壳.  相似文献   

10.
在苏联哈萨克一些斑岩铜矿床中,利用r能谱测定法圈出了高铀含量的接触变质带。这些接触变质带限于酸性淋滤阶段的一些磁铁矿-黄铁矿矿化的绢云母化和绿盘岩化交代岩中。铀的最高含量产在石英-绢云母交代岩中,这些交代岩已失去了原生岩石的构造。这是  相似文献   

11.
端砚以不同色调的紫色和浅绿色为主,泥质结构,块状构造。具有石眼、火捺、金线、银线等石品花纹;主要由绢云母(75%~90%)、石英(3%~15%)、赤铁矿(1%~5%)、绿泥石(5%-9%)等组成,组成矿物对端砚质量有明显影响;端砚平均密度为2.76g/cm^3,摩氏硬度为3~4。古砚仿制品砚面色调单一、不具备天然石品花纹、粉末可燃烧等,可与端砚区别。  相似文献   

12.
南非林波波带中央带Sand River地区存在高压基性麻粒岩,其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单斜辉石+石英+钛铁矿+磁铁矿。岩石学研究表明,该高压麻粒岩经历了两期退变质作用,早期退变质阶段以斜方辉石和斜长石的出现为特征,晚期退变质阶段以角闪石的出现为特征。传统温压计计算表明:高压麻粒岩峰期变质温度为820 ℃~900 ℃,压力为13.5~15.4 kbar;早期退变质的形成温压为800 ℃~890 ℃和8.8~11.2 kbar;晚期退变质条件为540 ℃~650 ℃和2.7~4.4 kbar。其退变质作用P-T轨迹为顺时针型近等温降压到降温降压的过程。高压麻粒岩经历的这种顺时针P-T轨迹通常发育在大陆碰撞环境,指示其形成可能与津巴布韦克拉通、卡普瓦尔克拉通在碰撞后地壳快速剥露事件有关,这对探讨林波波带中央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桂北老堡铅锌矿床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北老堡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台前寒武地块前陆盆地边缘的正向构造带上,产于震旦系陡山沱组白云岩和老堡组硅质岩中。矿石矿物成分简单,主要由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及少量黄铜矿等硫化物组成;脉石矿物主要由白云石、方解石、石英及少量绢云母、绿泥石等矿物组成。石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在115~270℃,盐度在(w(NaCl))3.8%~5.8%。流体包裹体的气液相成分显示,成矿流体富含CO2、CH4、C2H6,其中的W(Na^+)/w(K^+)、W(CI^-)/W(F^-)较高,且W(Na^+)〉w(K^+)〉w(Ca^2+)〉w(Mg^2+)。矿体中黄铁矿的δ^34S为12‰~21‰。与闪锌矿共生的石英的δ^18O为16.0‰-18.4‰,其中的流体包裹体δD为-58‰~-61‰。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老堡为由热卤水与变质水或建造水混合的MVT型铅锌矿。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江南第一金矿”的遂昌金多金属矿床(简称“遂昌金矿”)可采储量逐渐枯竭,随着找矿的深入,亟需新的找矿思路或技术手段来取得找矿突破。遂昌金矿区发育明显的热液蚀变,根据热液蚀变来指导找矿是一种可行的思路。利用短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来解剖蚀变晕的矿物组成、组合、参数等信息,进而评估与成矿有关的关键信息。通过对地表蚀变岩、穿切金矿体的井下巷道及现存的穿切金矿体的一个钻孔和穿切钼矿体的两个钻孔进行采样和测试分析,提取出绢云母类、绿泥石类、高岭石类、蒙脱石类和碳酸盐类等蚀变矿物,其中绢云母类矿物最为发育,绿泥石类次之。结果表明:绢云母类矿物和绿泥石的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在空间上呈现规律性的变化。绢云母Al—OH吸收峰位(Pos2200)越小、吸收峰深度越深时,伊利石结晶度越高; 同时,越靠近矿体伊利石结晶度越大,Al—OH吸收峰位(Pos2200)越小,绿泥石Fe—OH吸收峰位(Pos2250)越大。这一规律表明短波红外光谱分析有助于查明矿床蚀变分带,为遂昌金矿的进一步找矿勘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短波红外技术可以作为覆盖区同类型矿床的一种勘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宿松变质带位于大别碰撞造山带南部,是一个相对低级变质的构造岩石单位。该带岩石类型丰富,如云母石英片岩、花岗片麻岩、变玄武岩/斜长角闪岩、变质辉长岩、异剥钙榴岩、大理岩、石墨片岩和含磷岩系等。然而,它们的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为此,重点对大别山宿松变质带中花岗片麻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Hf同位素分析。锆石定年结果表明,这些花岗片麻岩的原岩形成时代包括晚太古代(2.5~2.7 Ga)和新元古代(770~830 Ma)两大类,经历了晚三叠纪的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的原岩是由经历了约2.0 Ga变质作用的晚太古代岩石在新元古代大陆裂解过程中发生重熔作用形成的。鉴于花岗片麻岩的新元古代岩浆锆石年龄记录与大别造山带超高压正变质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一致,结合变质作用特点和已有资料与区域地质背景,进一步证明宿松变质带花岗片麻岩等参与了扬子板块的三叠纪俯冲,并发生了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局部可能达到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是扬子俯冲板块在较浅深度折返的岩片。由于大陆碰撞→造山后的逆冲、推覆以及构造堆叠与剥蚀作用,造成宿松变质带中有可能卷入较深俯冲的岩片。  相似文献   

16.
右江盆地三叠纪槽盆相浊流沉积岩系广泛遭受过低级、极低级变质作用,变质变形构造发育,形成了具有规模呈带状展布的低变质强变形构造岩区带,劈理构造常密集发育构成劈理构造变形带.其中,强变形带剪切变形强烈,出现了明显塑性流变,构成碎屑岩质脆韧性剪切变形带.变质变形程度或级别与地层时代或岩层在地层柱中的位置相关,自下往上变质级别依次降低、变形强度递进增强.反映了区域低变质强变形作用是在"伸"、"缩"、"剪"构造机制背景下,以葡萄石-绿片岩相为特点,从区域埋藏型变质开始发生演变到剪切带内变质,不断向前递进发展变化的特征,是区域变质作用和强动力变质作用的复合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四川某气田蓬莱镇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该气田处于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储层岩性主要为褐灰色、灰色、灰绿色细粒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粘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蒙脱石混层和伊利石;储层具中-低孔隙度、渗透率的特点,属常规一近致密储层;气藏储层岩石的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孔、粒间(内)溶孔及少量晶间微孔,其中对储层储集性贡献最大的为粒间溶孔与粒间孔.影响蓬莱镇组气藏储层孔隙结构及储集性的因素有岩相、岩性条件及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18.
鄂西北武当群变质岩中的绿泥石经成份分析确定为密绿泥石,但分属正光性和负光性。它们不仅具有不同的光学性质,而且具有不同的成份特点和不同的产状。它们虽然都形成于低温高压变质条件,但形成的温度有差别,负光性绿泥石比正光性绿泥石形成的温度要更低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