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探究实际工况下竖流式二沉池的流场变化及污泥质量浓度分布情况,利用RNG k-epsilon湍流模型和mixture模型,对其进行二维瞬态数值模拟,比较不同负荷、不同回流比对二沉池内部的流场变化和污泥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q=0.5 m~3/(m~2·h)是竖流式二沉池比较理想的设计表面负荷;回流比对二沉池的稳定运行具有一定的影响,竖流二沉池的进口部分设计参数应当结合回流比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李鹏  张强  夏海霞 《净水技术》2021,40(11):158-163
西北L市Y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26万m3/d,采用AAO工艺.Y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发现日进水量波动较大,某典型日时变化系数按照最大时进水量/平均时进水量核算,已超过原设计总变化系数1.3.自2011年运行以来,每年冬季均发生污泥膨胀,对二沉池的稳定运行造成很大风险.通过采取超越初沉池和投加硅藻土药剂的方式,提高活性污泥无机物成分来增加其沉降性.随着进水量接近设计值,利用厂内中水系统作为冬季应急期间的二沉池,以降低现有二沉池的表面负荷,同时调整中水系统运行参数确保其出水达标,保障了Y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3.
李宇龙 《净水技术》2020,39(2):109-113
介绍新型"U"型板溶气气浮装置以及"U"型板的工作原理,重点分析"U"型板溶气气浮对生化污泥的浓缩效果。在不同的污泥负荷、溶气回流比、PAC以及PAM加药量的情况下,进行气浮中试试验,寻找最佳的试验工况。试验结果表明,当污泥负荷为57 kg/(m^2·h)、溶气回流比为35%、PAC加药量为30 mg/L、PAM加药量为8 mg/L时,气浮出泥的污泥含固率能稳定在5.55%左右,"U"型板溶气气浮对生化污泥的浓缩效果很好。这对实际生产中气浮工艺取代二沉池以及重力浓缩池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多级A/O工艺在计算时考虑的设计参数较多,且难以统一各级之间相互影响。通过将多级A/O工艺看作A/O工艺的多个分格形式,首先对总池容按照A/O工艺设计计算,在计算时采用污泥负荷法,规避各种经验取值的影响。其次根据3种分配方式对已计算出的总池容进行各级定量分配,其中各级按照等进水量和等负荷设计为最合理。最后结合水力负荷和基建投资折中确定多级A/O工艺设计最佳污泥回流比为0.75。  相似文献   

5.
在南方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沉降性能较好的条件下,通过生产试验得出,周进周出二沉池可以承受1.5~1.7m~3/(m~2·h)的冲击负荷。实际运行情况表明,在冬季低温季节,二沉池表面负荷为1.27~1.39 m~3/(m~2·h),固体负荷为19~23 kg/(m~2·h)时,出水SS能稳定达到一级B标准(20 mg/L)。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解酸化-活性污泥法工艺处理卤代杂环类农药中间体废水,研究了混凝预处理、活性污泥的驯化和培养以及污泥回流比等关键因素对农药中间体废水的脱色、COD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生化处理的最佳条件。运行结果表明:当混凝剂的加入量为1‰、按10%速率提升进水负荷、水解酸化池的污泥回流比控制在40%~50%、深沉曝气池的污泥回流比控制在30%~40%时,系统出水水质可稳定达到金山第二工业区接管标准。  相似文献   

7.
对2级A/O系统二级曝气池污泥发黑原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进出水水质、工艺流程以及运行记录进行分析,并结合常规污泥发黑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找出二级曝气池污泥发黑的原因。结果表明,2级A/O系统二级曝气池污泥发黑的原因是二沉池回流了腐化污泥。通过增大溶解氧含量、关闭二沉到二曝的回流阀门、清理二沉池腐化污泥以及投加营养的措施即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基于实际二沉池尺寸、流变性质、回流等工况,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二沉池固液两相动力学行为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二沉池内存在多个漩涡,且分布于二沉池上部、中部和下部;混合液的流动速度在二沉池上部和污泥斗区域较低,在二沉池中下部较高;污泥高含量区分布于污泥斗及二沉池底部区域,且越靠近二沉池右侧壁面污泥层厚度不断降低。混合液流变性质模型为拟合污泥含量的赫谢尔-巴尔克莱模型时,模拟得到的速度及污泥层厚度与牛顿流体(水)模拟得到的结果较为相近且与实验结果误差不显著,但牛顿流体对二沉池底部的污泥含量预估较低,当混合液流变性质为赫谢尔-巴尔克莱模型时(与污泥含量无关)速度及污泥含量的模拟结果均较差。  相似文献   

9.
袁鹰  刘明源 《广州化工》2014,(22):143-145
污泥负荷( Ns)是指单位质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去除的有机污染物的量,单位kgCOD/( kgMLSS·d)。利用泰州市紫光水业污水处理厂初沉池出水和曝气池的活性污泥制作一定浓度的污泥混合液,并在0.1~0.3 kgCOD/( kgMLSS·d)污泥负荷中选择5个实验点,改变停留时间进行好氧生化反应,分别测COD, TP, NH3-N, TN的去除率,讨论不同污泥负荷不同停留时间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综合考虑污泥沉降性能和去除污水COD和脱氮除磷的效果,确定最佳污泥负荷为0.20 kgCOD/( kgMLSS·d)。  相似文献   

10.
钠法脱硫废水具有成份复杂、含有大量的SO_3~(2-)、SO_4~(2-),COD_(Cr)浓度高,环氧丙烷废水含有大量的CaCl_2和有机氯化物。采用环氧丙烷废水和脱硫废水混凝反应,以高含盐微膨胀活性污泥为微生物絮凝剂的处理工艺,可以改善污泥板结程度和污泥流态,避免池体和管道中污泥淤积,显著提高脱硫废水的CODCr去除率,提高反应污泥的沉降比。实践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运行成本低。  相似文献   

11.
厌氧颗粒污泥床反应器污泥的流失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厌氧颗粒污泥的流失是高效厌氧反应器实际运行中经常发生的现象,污泥流失严重时会导致反应器性能大大地降低。从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与反应器的操作条件等角度深入探讨了颗粒污泥流失的原因,指出提高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是防止污泥流失的根本途径,控制厌氧反应器的有机负荷是控制污泥过量流失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合肥市望塘污水处理厂辐流式二沉池集水渠附近有大量小絮凝体出现的情况,对集水渠附近的流速及沿池径方向SS指标进行了监测,分析了沉淀池的运行状况。结果表明,在辐流式二沉池的水面上,SS浓度最低的位置在距离池壁3.0~4.0 m之间;辐流式沉淀池进水流速较大,湍动能较大,不利于污泥沉降;沉淀池内存在明显的异重流,导致池壁处的上升流速较大,易将小絮凝体夹带至出水渠附近,导致出水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采用AAC氧化沟工艺的城市污水厂污泥上浮的主要原因.认为大量硝态氮进入二沉池并发生反硝化产生N2是污泥上浮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此提出了加大排泥量、降低曝气量等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污泥中胞外聚合物(EPS)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中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产生和组成(多糖、蛋白质、DNA、腐殖酸等);通过对影响EPS的因素研究发现:基质类型、溶解氧(DO)、污泥停留时间(SRT)和有机负荷率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胞外聚合物在污泥处理系统中对污泥的絮凝性能、沉降性能、脱水性能及重金属吸附性能的影响,及其本身的生物降解性。胞外聚合物在废水生物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分离科学与技术》2012,47(12):1915-1921
A novel method for the clarification of activated sludge, using sludge blanket filtration, was proposed. The process was tested continuously with activated sludge over 250 days. The proposed process is based on DAF separation, where the mixed liquor is distribut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tank, and the clarified effluent is partially recycled with compressed air to the bottom. As a result, a floating blanket of sludge is formed which provides efficient separation of the 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the extent of sludge bulking, surface loading rate, and the depth of sludge blanket,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effects on the effluent water quality. A pilot-scale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separation by downflow Sludge Blanket Clarification (dSBC) showed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other conventional separation technologies using micro-bubbles, such as DAF. The average effluent solids concentration from dSBC was about 3.0 mg/l, even with a relatively large amount of bulking sludge with a total surface loading of 60 m3/m2/d and air/solids ratio (A/S) of 0.011. This result has not been achievable with either gravitational sedimentation or DAF, even when the total surface loading rate was reduced to 20 m3/m2/d, one third of the value applied for dSBC.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e dSBC process may provide a more efficient option for achieving both higher and more stable water quality in an activated sludge system.  相似文献   

16.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探索,确定了DCCH型澄清池的最佳运行条件,影响该类型澄清池运行的主要参数是混凝剂用量、搅拌机转速、温度和排泥量等。  相似文献   

17.
李世俊  王辉  孔凡峰  李南  康佳红  王志远 《应用化工》2014,(12):2225-2228,2233
在过碱中和的基础上,采用高密度泥浆回流脱除铀矿山酸性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研究表明,回流比0.05~0.1可以充分利用余灰。与直接中和法比较,高密度泥浆回流可以使耗灰量降低25%左右,沉降速度可以提高0.55 mm/min,大大改善沉降效果,还具有更低的污泥产生量,节约了处理成本,提高了处理量。同时,可以降低结垢,减少设备和管道的腐蚀。另外,Na+的存在有利于过碱中和脱除重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18.
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为回用水源,对常规化学混凝和泥渣回流强化混凝工艺处理效果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泥渣回流强化混凝工艺对COD的去除率比常规混凝处理工艺提高4%~6%,浊度去除率平均提高约7%,TP去除率提高8%~31%。泥渣回流强化混凝工艺处理二沉池出水的效果优于常规混凝处理工艺。并通过优化泥渣回流量和速度梯度G值,探索出泥渣回流强化混凝工艺处理回用水的最佳运行条件:泥渣回流量为2.91L/h,G为22~52.6s-1。  相似文献   

19.
浮沉池工艺在北方地区水库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地区水库水的温度、浊度和藻含量,随季节或气候变化高低交替,严重影响常规供水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浮沉池工艺结合了气浮和沉淀的优势功能,可以较好地应对水质变化,其处理优势有:水力负荷高、池体紧凑、截留悬浮固体的效率高、高水力负荷下除藻能力强、出水水质优良且稳定、启动迅速、对原水水质和水力负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等。该文基于投产使用的多座浮沉池的运行参数,分析认为浮沉池工艺在处理北方地区水库水时的相关参数范围是:溶气压力为0.3~0.35 MPa,回流比为7%~9%,反应时间为10~20 min,表面负荷为9~11.5 m3/m2.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