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根据CYP2C19代谢分型进行的个体化用药调整对于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指导作用,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纳入8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行CYP2C19基因检测分为经基因检测的个体化用药指导组40例和非基因检测的对照组40例。个体化用药指导组根据CYP2C19代谢分为:慢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快代谢型及超快代谢型。快代谢型及超快代谢型按照常规使用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中间代谢型采用双倍氯吡格雷剂量150 mg,每天1次。慢代谢型患者氯吡格雷更换为替格瑞洛90 mg,每天2次或停用氯吡格雷,改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天1次;对照组按照常规使用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对所有入组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门诊或电话随访。比较两组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改良Rankin量表(mRS)(0-1)发生率。结果:个体化用药指导组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mRS评分(0-1)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CYP2C19基因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的个体化用药,能显著降低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对于患者预后生活能力改善也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利用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患者氯吡格雷个体化用药的意义,并进一步讨论中慢代谢型患者不同治疗方案之间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根据入排标准进行CYP2C19基因检测的患者,临床药师根据基因类型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用药建议。对于快代谢型患者,建议继续使用氯吡格雷治疗;对于中慢代谢型患者,建议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出院12个月后对其进行随访,对比接受临床药师建议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组和未接受临床药师建议维持原方案使用氯吡格雷组,两组之间疗效是否有差异。结果:在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200例患者中,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快代谢型患者83例,占41.50%;中代谢型患者74例,占37.00%;慢代谢型患者43例,占21.50%。临床药师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对患者制订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用药建议,200例患者中有124例患者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总体采纳率为62.00%。其中,快代谢型患者临床药师意见均被采纳,而中慢代谢型患者临床药师意见采纳率仅为35.04%。12个月之后对117例中慢代谢型患者进行随访,失访23例,最终随访的接受临床药师建议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组(n=32)与维持原方案使用氯吡格雷组(n=62),两组之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药师基于CYP2C19基因检测可以指导氯吡格雷个体化用药;对于中慢代谢型患者,替换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未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细胞色素P450 2C19(cytochrome P450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与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的关系,并观察其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本科同时接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高血压合并ACS患者及不伴有高血压的ACS患者。检测所有患者氯吡格雷服用前和服用后5~7 d的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io,PAR),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所有患者CYP2C19基因的多态性,对患者住院期间严密观察,出院后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3月,每月1~2次。结果: 高血压合并ACS患者中氯吡格雷中、慢代谢组出现频率高于非高血压的ACS 组。根据CYP2C19基因的多态性分组比较观察对象CR,发现慢代谢型组及中等代谢型组均较快代谢型组发生CR的比例增高;根据高血压合并ACS组与ACS组两组观察对象CR比较,高血压合并ACS组CR的发生率高于ACS组。所有ACS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PAR及携带CYP2C19突变基因是CR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高血压合并ACS组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携带CYP2C19突变基因是CR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观察对象随访3个月,其中慢代谢型组和中等代谢型组较快代谢型组有更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血压合并ACS组较ACS组有更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高血压合并ACS患者血浆CYP2C19中等代谢与慢代谢组出现频率高于非高血压的ACS组,且血浆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CR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同时基因突变增加了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周建华  刘科兰  吴干斌 《金属学报》2018,23(12):1364-1367
目的: 对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患者体内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并根据基因分型对术后患者进行不同的抗凝治疗,以观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技术对进行PCI手术患者体内CYP2C19的基因型进行分析并分组,分为快、中、慢三种代谢型组,快代谢型组和中间代谢型组在术前24 h内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 mg,之后分别服用氯吡格雷75 mg/d和150 mg/d;对于慢代谢型组起始单次负荷剂量替格瑞洛180 mg,维持量90 mg,bid;上述三组患者术后均联合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均连用12个月;观察术后一年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178例患者中共检测出5种CYP2C19的基因分型,分别为*1/*1型、*1/*2型、*1/*3型、*2/*2型和*2/*3型;其中快代谢型(*1/*1型)67例,占37.6%,中间代谢型(*1/*2型和*1/*3型)99例,占55.6%,慢代谢型(*2/*2型和*2/*3)12例,占6.8%;术后一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在三组之间相近(P>0.05)。 结论: CYP2C19基因分型可以用于PCI术后患者的用药指导,对于快代谢型的患者可以给予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对于发生突变的患者可以考虑增加氯吡格雷的剂量或更换其他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代谢型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和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治疗患者16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检测患者CYP2C19*2、*3和*17基因型,依据基因型将CYP2C19酶活性分为快代谢型(RM)、中间代谢型(IM)、慢代谢型(PM)和超快代谢型(UM)。患者给药5 d后,采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PAADP),评价CYP2C19*2、*3和*17基因型和CYP2C19酶不同代谢型IPAADP差异性,CYP2C19基因型和代谢型以及在氯吡格雷抵抗组(CR)和非氯吡格雷抵抗组(NCR)分布。结果:CYP2C19*2、*3和*17突变率分别为30.98%、6.75%和1.23%。IPAADP平均为(67.03±26.79)%,其中CR发生率26.99%,其IPAADP为(31.29±12.60)%。CYP2C19*2和*3基因携带者IPAADP明显降低(P<0.001),*17基因携带者IPAADP明显升高(P<0.001)。24例(14.72%)为PM型,各代谢型IPAAD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P2C19基因型和代谢型在NCR和CR中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YP2C19基因型对IPAADP有显著影响,但与CR的发生无关联性,相关研究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陈琳  郭成贤  阳国平 《金属学报》2015,20(10):1177-1182
氯吡格雷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广泛,然而超过30%的患者出现氯吡格雷抵抗,影响其临床应用。本文拟综述合并疾病、药物相互作用等非遗传因素和ABCB1、对氧磷酶-1(PON-1)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等遗传因素对氯吡格雷反应个体差异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使临床上能合理有效使用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临床研究显示氯吡格雷可以改善不同CYP2C19基因型健康受试者以及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故本研究探讨氯吡格雷的内皮功能保护机制。方法: 6名基因型为CYP2C19*1/*1和6名基因型为CYP2C19*2/*2 or *2/*3的健康受试者纳入本实验。所有健康受试者均于空腹 12 h 后单次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 300 mg。服药前(0 h)及服药后 4 h、24 h 静脉采血,检测受试者血浆eNOS、NO、ADMA浓度和血清hsCRP浓度。结果: 口服负荷剂量氯吡格雷 300 mg 4 h及 24 h后,CYP2C19*1/*1组及CYP2C19*2/*2 or *2/*3组血浆eNOS浓度均显著上升,且两组间eNOS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CYP2C19*1/*1和CYP2C19*2/*2 or *2/*3组血浆NO水平在口服氯吡格雷4 h、24 h后均显著降低,且两组间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对两组CYP2C19基因健康受试者血浆(清)ADMA、hsCRP浓度无显著影响。结论: 本研究首次证实单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 mg)提高中国健康受试者血浆eNOS浓度并伴随血浆NO水平降低,包括基因型是CYP2C19*1/*1和CYP2C19*2/*2 or *2/*3。  相似文献   

8.
王卫煜  于浩 《金属学报》2018,23(3):301-307
目的:应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通过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比较,评价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替格瑞洛等格雷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检索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CBM)、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收集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替格瑞洛、坎格瑞洛、沙格雷酯相互比较的用于治疗冠心病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Stata软件,应用间接比较的逐步策略,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文共纳入33项随机对照试验(RCTs),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70,95% CI:0.64~0.77,P<0.001)。普拉格雷和氯吡格雷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OR=0.92,95% CI:0.84~1.01,P=0.487)。替格瑞洛和普拉格雷间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76,95% CI:0.67~0.86,P<0.001)。结论:在冠心病术后预防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方面,替格瑞洛疗效最佳,其次是普拉格雷,最后是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应用的意义及前景。方法: 选取我院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64例,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通过对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和ABCB1-3435C四个基因位点的检测,分析其CYP2C19酶的代谢类型和ABCB1基因的表达类型。其中45例病人于住院期间行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并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双抗用药方案;19例随访病人系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治疗术后来院复查脑血管造影期间予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采用常规剂量双抗用药。结果: 45例住院患者中20例患者基因型异常,常规剂量双抗用药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均根据检测结果更改用药方案,4例患者出现有血栓类并发症表现;19例随访患者中共检测出3例基因型异常患者,其中2例患者曾出现有血栓栓塞并发症表现,通过积极溶栓治疗后症状消失,余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随访中均未出现任何疑似血栓类并发症表现。结论: CYP2C19基因和ABCB1基因均有较高的人群变异率,基因变异发生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影响支架术后双抗效果;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可作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项常规检查,提供个体化的用药建议,对支架术后的双抗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基因检测为导向的个体化治疗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刘敏  肖飞燕  王晓飞  张伟  周淦 《金属学报》2015,20(8):915-922
目的: 研究可能影响氯吡格雷疗效的遗传和临床因素,提高氯吡格雷疗效, 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方法: 从影响氯吡格雷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基因多态性及其基因型分布、药物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 以半月和一年发生终点事件为观察指标。结果: 此次纳入研究的药物代谢酶CYP450s、转运体、受体的基因多态性均与氯吡格雷的疗效无关。而rs7916649等位点的基因型发生终点事件的频率分布有差异,突变型个体比野生型个体发生终点事件的概率高。结论: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利尿药、质子泵抑制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都对患者的愈后有影响,联合用药能提高疗效。本研究为氯吡格雷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血塞通软胶囊治疗急性腔隙性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钙黏蛋白S100B、可溶性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RAGE)水平的影响。方法: 本院就诊的86例急性腔隙性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塞通软胶囊,2粒/次,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MRS评分变化、血清中S100B、sRAGE变化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42%(P<0.05)。试验组CSS评分、NIHSS评分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患者血清中S100B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RAG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血塞通软胶囊对急性腔隙性梗死合并脑微出血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国产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使用单肓、平行对照、随机的方法,将12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分为2组:尼莫地平组(n=60)在使用甘露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注射液3 mg/d静脉滴注;对照组(n=60)单用甘露醇治疗。结果 尼莫地平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 %和71.7 %,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1)。尼莫地平组病情程度轻型的疗效优于中、重型,病程1天内的疗效优于超过3天的疗效。其疗效不受性别及年龄的影响。尼莫地平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比对照组更迅速、更显著(P<0.01)。尼莫地平组血小板聚集率比治疗前降低15.7%(P<0.01);患侧大脑中动脉(MCA)及大脑前动脉(ACA)的血流速度比治疗前分别增加15.4 %及11.4 (P均<0.05)。对照组对血小板聚集、脑血流速度无明显影响(P> 0.05) 。尼莫地平组不良反应以头痛、头晕为主,其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国产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疗效确切、作用迅速、无明显不良反应,是有价值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3.
陈雁斌  邓珊珊 《金属学报》2017,22(7):821-824
目的: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lα)水平的影响。方法: 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疗程均为10 d。治疗前,治疗后3 d、10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检测血清HIF-lα水平。结果: 治疗后3 d、10 d,治疗组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10 d两组血清HIF-lα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IF-lα水平与NIHSS减少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可通过上调血清HIF-lα表达水平保护、治疗缺血脑组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在急性冠脉闭塞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急性冠脉闭塞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92 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噻氯匹定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各试验药分别给予治疗,对比观察术后3 wk 血小板聚集率及临床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服药后3 wk 血小板聚集率及治疗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氯吡格雷组不良反应及停药率均显著低于噻氯匹定组。结论 氯吡格雷在急性冠脉闭塞介入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优于噻氯匹定。  相似文献   

15.
鲍正社 《金属学报》2001,6(3):252-255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静脉注射国产尿激酶(天普洛欣) 200 万U/人次, 治疗急性脑梗死28例, 以同期住院的30 例常规治疗病人作为对照。结果 溶栓组28 例中24 h内基本痊愈4 例, 显效8例, 而对照组无1 例有效。治疗后14 d溶栓组基本痊愈12 例, 显效6 例, 对照组基本痊愈1 例, 显效3例。溶栓组不同时间的显效率均比对照组高, 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静脉注射尿激酶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庞胜峰  张晶  吴宁宁  李茹  曹军  何胜虎 《金属学报》2022,27(9):1004-1009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短程双联抗栓后单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12月我院及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接受过PCI术的ACS患者172例,根据患者服药情况分为3组:A组(单纯替格瑞洛组)50例;B组(阿司匹林肠溶片+替格瑞洛组)62例;C组(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组)60例。观察患者术后再发心绞痛、支架内再狭窄、再次血运重建、心衰、出血等情况。结果:3组之间术后再发心绞痛、支架内再狭窄、再次血运重建、心衰、出血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CI术后短程双抗后单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缺血性事件、心衰无增加,而且可减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