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统一管理是现代水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水资源本身特质、水资源国家所有和利益的平衡是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理论依据。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成功模式是流域管理,中国的水资源流域管理的立法和管理体制都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需求管理和水资源软路径是当前水资源管理的两种主流思潮。通过两种水资源管理思路的对比发现,水资源软路径是对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深化,是更高层次的需求管理。我国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生态文明建设都超越了水资源需求管理,与水资源软路径高度契合。利用水资源软路径可以提升我国水资源管理的水平,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建设:打造绿色经济体系,增加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脱钩"程度;打造水利命运共同体,优化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水资源管理格局;加强水质水量匹配管理,提升水资源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实现水资源良治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关键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根基。当前水资源管理存在水资源供给管理、水资源需求管理和水资源软路径三种不同的范式。我国面临着资源型缺水、污染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制度型缺水和发展型缺水五种主要的水短缺形势。只靠单一的水资源管理范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实现水资源供给管理、水资源需求管理和水资源软路径范式的有机结合,走多元化的水资源管理路径道路,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短缺是北京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缓解水资源短缺严峻形势的必由之路。在缺水形势深化的现实情况下,亟需对北京市现有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梳理北京市水资源管理体制、总量管理、节约用水管理、水环境管理等制度现状,总结出当前在管理机制、政策法规及管理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出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健全规划水资源论证及加强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等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赵建华 《山西水利》2004,20(5):13-14
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与科学保护的重要前提。加强水资源管理队伍建设,是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组织保证。就水资源管理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和水资源管理队伍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从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用人机制、教育培训和执法监督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文章论述了新时期水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加强水资源管理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确保城镇供水安全的需要。阐述了加强水资源管理应当从管理体制、市场机制及开发保护、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等方面强化措施,提高水资源的管理意识和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信息化建设是切实提高水资源管理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平,实现水资源管理向动态管理、精细管理、定量管理和科学管理转变,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支撑。简要介绍了我国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现状,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信息化的主要工作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是科学系统地管理水资源,依法行使水政监督,规范水行政执法,保证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确保水资源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要求。在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市政府的重视下, 1999年5月 25日伊春市水政水资源办公室正式成立,从此实现了伊春市水政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的转变。 一、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大工作力度 伊春审水资源原来是分块管理。一是市水利局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其主要业务是水资源管理及地表水资源费的征收。二是伊春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市政府…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述了新时期水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加强水资源管理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确保城镇供水安全的需要。阐述了加强水资源管理应当从管理体制、市场机制及开发保护、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等方面强化措施,提高水资源的管理意识和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柳长顺 《中国水利》2012,(19):22-24
“集体水资源”是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盲区”,情况不清,管理缺位.据估算,集体水资源数量可观.加强集体水资源管理不仅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农民合理权益的重要保障.借鉴农村集体土地、林地和草原资源的管理经验,提出建立集体水资源管理的产权登记制度、承包经营制度、用途管制制度和占用补偿制度的初步思路.建议今后要高度重视集体水资源问题,加快开展集体水资源专项调查和集体水资源管理重大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刘刚 《江苏水利》2000,(11):39-40
一、水资源管理的特点 水资源管理是人类对水资源的一种干预和组织。水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在有限的资源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即“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决定了水资源管理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源头从建设项目向前推进至规划阶段,是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必然方向。从水资源管理的客观要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教训、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局限性及成功实施的经验、水资源论证相关研究成果、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出台等视角,分析了我国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与实施,应从规章、标准的制定与资质管理、技术审查、审批管理等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13.
强化水资源管理监管是新发展阶段下推动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分析近年来江西省水资源强监管工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和水资源管理监督检查情况等现状基础上,从制度建设、重点任务、工作机制和实施保障等方面对水资源强监管工作提出了措施建议。结合水资源强监管的要求,研究制定了江西省水资源强监管总体思路和流程要求。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江西省水资源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美国的河流都面对跨省跨州流域水资源管理问题,例如,防洪、生态恢复、水污染控制、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完整的法律体系和有效的机构设置是成功管理水资源的关键。对两国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经验进行比较,有益于双方的相互学习,特别是对促进中国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继善 《治淮》1994,(2):19-20
一、水资源费的构成 制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是依据水资源的稀缺性,体现水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及其交易关系,反映水资源耗费和补偿的直接经济联系。水资源费所反映的主要经济内容,是国家对水资源的所有权管理、行政管理和事业服务。所以,水资源费包括租金、水资源补偿费、管理费和附加费等,它的主体部分是水资源租金和水资源补偿费。 水资源具有使用价值水资源费是占用单位付给国家的补偿,这并不包括由劳动创造的价值。水资源费的法律和法理依据是:水资源费  相似文献   

16.
方婧 《治淮》2014,(11):28-29
一、前言随着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我国水资源形势日趋严峻。为此,水利部提出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了水资源管理指标体系。水资源监测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水资源管理指标体系进行监督管理、评估考核的重要基础和科学依据。目前安徽省水资源计量监测水平低、监控手段缺乏、应急反应滞后,尚未形成满足管理需求的监测、计量、信息管理能力,远不能适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管理内在地包含供水管理和需水管理两种不同理念,它们分别是基于水资源的供应方和需求方两个不同侧面而提出来的。供水管理追求以需定供,重开源,重用水投入,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环节;需水管理追求以供定需,重节流,重用水效益,是水资源管理的效益环节。在我国水资源短缺明显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需要不断更新水资源管理理念,不仅要从供水管理走向需水管理,而且要因时、因地制宜,追求供水管理和需水管理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
汉江流域作为全国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唯一试点流域,主要任务是建立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管理指标体系、水资源监控管理体系和监督管理与评估体系,为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完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汉江流域试点目前初步确定了"三条红线"管理指标,构建了流域水资源监控管理体系,提出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方案,拟定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汉江流域实际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邹进  何士华 《水资源研究》2006,27(1):12-14,17
水资源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息息相关。在辨析了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可持续规划和管理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水资源的管理体制、调控方式、法律保障、思想教育、技术措施等方面对水资源系统的管理进行了探讨,建立了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系统框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邢台市水资源特点、供需现状、以及水资源紧缺引发的严重影响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水资源不足和水资源污染两大危机是今后水资源管理要解决的突出矛盾。今后应从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各项措施入手,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