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德格尔在现象学基础上研究本体论。他在《存在与时间》中进一步追问"存在者的存在",作为"基本本体论"研究的核心范畴,突出"此在"存在的价值意义。探讨海德格尔本体论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研究其美学思想的建构,了解海德格尔本体论"此在"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哲学史上,时间观念主要有客观性时间和主观性时间两种,二者根本上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本质的里程碑式的沉思者,是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和康德,因为他们把时间和主体联系起来思考。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都给出了代表性的解答,但因视角的不同,又各自退回到客观时间观和主观时间观。康德将时间彻底主体化,将时间看作主体的形式,调和了这两种时间观之间的极端对立。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思想,在"思想的事情的规定"为特点的形式显示的方法指引下,海德格尔从此在的"在-世界中-存在"到存在的历史再到语言的沉默,一步步地追问出本真意义上的存在自身来。  相似文献   

4.
非理性主义自叔本华、尼采以来,渐进形成西方哲学一个声势浩大的派别,而存在主义是这一洪流中的中坚力量.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中最著名的思想家,以"存在"作为其哲学本体论的根本问题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讨论海德格尔的哲学本体论,从"此在"、"烦"、"畏"来梳理海德格尔"存在"本体论的内在逻辑理路,理解其哲学对人的意义价值的追问与界定.  相似文献   

5.
无是个本源性的、基础性的元哲学问题 ,“无”是人类的最终极的挑战 ,是每个人乃至可能是人类所不可逃脱的“终极命运”。它是人类的“终极关怀”的起点。西方传统文化将存在与无截然二分 ,将无排除在存在之外 ,在思无的方法上将无当成一个对象来思。而现代西方哲学 ,尤其是海德格尔哲学 ,则将存在和无相内在包含、互相依赖、互为根据 ,认为无就是存在的最基本的结构 ,存在和无相反相成、互由对方显现自身、互以对方为自身的结构。由此引发出西方现代哲学的根本性变革因素 :时间性 !这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问题。无是时间意识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 ,取消了无 ,也就取消了时间意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所谈的时空观与生存的意义密切相关,特别是此在的空间性与时间性都是作为一种阐释学的原则而存在的.他的"在场"理论就是此在的空间性.他的"向死而在"就是此在的时间性.此在的时空所显现的是生活世界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这种阐释学的时空观由其现实的社会形式作为基础,对隐含在海德格尔时空理论背后的社会存在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唯物史观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论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本质的追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本质的分析,揭示出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的本质的独到见解,即他的技术本质观扬弃了传统的技术本质概念,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中性的工具,技术的本质在于其“座架”本质,指出海德格尔技术本质观的进步意义和不足。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不是一个科学可以解决的问题。对海德格尔而言,成为一个人就是简单地对存在敞开,一个人对存在敞开的标志是对存在的惊讶。去存在就是存在于一个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界,把世界中的事物经验为预备上手的,以各种方式与之打交道、去感知对它们的焦虑和关注、寻找它们的意义。存在是此在存在模式的一个方面,“事实性”和“沉沦”则是此在另外两个“基本本体论的特征”,对它们的审视,使人类困境———人生存的重负———突现出来。因此,此在存在模式有三个方面:存在、被抛和沉沦。在存在哲学的基本阶段,海德格尔把实体论和本体论区别开来,并从实体论研究转移到本体论研究。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性与天道之贯通是中国哲学的一大主题,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新儒家由于主客二元分立的立场陷入困境.以海德格尔存在论去诠释,天人本无二.孔子思想中的人是存在意义的追问者和开显者,凭借践仁达到对自身存在的澄明.  相似文献   

10.
非理性主义自叔本华、尼采以来,渐进形成西方哲学一个声势浩大的派别,而存在主义是这一洪流中的中坚力量。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中最著名的思想家,以"存在"作为其哲学本体论的根本问题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讨论海德格尔的哲学本体论,从"此在"、"烦"、"畏"来梳理海德格尔"存在"本体论的内在逻辑理路,理解其哲学对人的意义价值的追问与界定。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真理观的独特性来自其独特的思维方式."生成"是海德格尔后期哲学思想的主导词语.与传统形而上学的表象性思维方式相比较,海德格尔的建构生成性思维方式以"生成"为核心,体现了"存在性原则";"澄明的无蔽",既充分展示了海德格尔独特的真理思想,又是其建构生成性思维方式的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规律、真理一般表达为判断。作为对科学事实的有所断定,科学判断关涉存在者,这是科学的特质。但这并不是科学的什么坏事,而是科学思想自身的规定与限度。在现象学看来,作为一种对象性思维,科学判断并非本源之思。为了克服科学判断的认识论困境,海德格尔与胡塞尔都从哲学上作出了各自的有意义的努力,但他们的努力并不是为了否定科学,而是力图为科学思想寻求更为坚实的本源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科学与哲学、形而上学的区分与边界。胡塞尔揭示了作为述谓判断基础的前述谓经验,对存在判断加以悬置,并主张回到生活世界,但胡塞尔的现象学仍受制于先验自我。与胡塞尔不同,海德格尔则走出了先验现象学,致力于科学判断的存在论基础的揭示,即一种存在之思,进而实现诗意的居住。但就语言自身何以成为科学判断的本源的问题,海德格尔并未给予充分的阐明。无论是胡塞尔,还是海德格尔,在科学判断与思想的本源问题的探索上,都增进了对科学及其与存在、语言关系的认识,同时他们也留下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精确判定计算机系统中外存储器的性能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工作负荷需求存在着许多可变因素,本文介绍了两种外存性能评价技术且以硬盘为例进行说明,它对用户选型、维护改善系统性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着把英语"工具"化、文化教学内涵较少、除美英以外其他讲英语国家文化的缺失等诸多问题.后现代知识观认为,文化教学具有多元性和动态性.基于后现代知识观,提出从转变学生观念、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注重教学中文化的多元化方面解决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述康德的"物自身"概念可能具有的三重含义,即表象主义认识论中的逻辑假定、先验逻辑层次上的知识论前提和存在论意义上的"物自身—存在"。以费希特、海德格尔及黑格尔的有关论述为例,分析了"物自身"概念被揭示的两种哲学命运。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在阐释荷尔德林诗歌的某一顷刻写道: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后来它一度成为美学领域的流行话语而被无数次地重复。这至少寄寓了三重的象征意义:一是这句话昭示出深刻的美学真理——人对于世界的本能性和必然性的依恋,因为“大地”隐喻着人的生命存在的还乡性和回归母体的深厚情感;其二是,人永远是自然中的一个可能性结构,他在山水之中充分展示自我生命活动中的无限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以"自然人性观"关照生命,刻画了一批自然率真、舒展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种"自然人性观"崇尚自然、自由、率真、无拘无束、依性而为等存在形式,尊重并肯定世俗生活,以及人对自身欲求的满足,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然、自由的生存理想.  相似文献   

18.
浅谈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政治观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程度有所提高,呈现出健康向上、逐步提高的态势;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某些问题.认为在大学生政治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政治观教育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认为人只有追问在,才能致力于领会在。本文将从海德格尔对“此在”这个问题的分析出发,讨论他的“烦”“畏”“死”三个哲学概念,并由此清理出他对沉沦人生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机械制造行业中复杂零件加工是常见的,本文以复杂的配合件加工为例进行说明,配合件数控加工程序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导致工件装配不进,加工时间长的缺点,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对实现优质、高效和经济的数控加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