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邓佳平 《建筑创作》2010,(10):176-181
<正>博物馆建筑是一个特殊的公共空间。说它特殊,是因其建筑的功能具有特殊的行业要求,对博物馆建筑的外观形态,特别是博物馆建筑所处的周遭环境都有相应的客观要求。本文拟从博物馆建筑及其陈列空间的基本属性出发,并以湖北地区的博物馆为例,作以下简要分析。博物馆建筑1.博物馆建筑的环境博物馆典藏的文物,聚集了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髓。博物  相似文献   

2.
《现代装饰》2011,(3):16-17
本次展览所展出的建筑模型与图纸,均来自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与设计收藏部门从2005年起开始的收藏,也向人们展示MoMA收藏建筑的原理和动机。这些展品的创作时间一般在19世纪90年代到现在之间,大部分都是首次展出,涉及到的设计师包括世界各地著名的设计师,  相似文献   

3.
姜爽  李翔宁 《时代建筑》2011,(6):124-127
文章针对纽约MoMA的建筑展览,按照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历任建筑部主任任职的顺序和时间段落,纵向梳理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展览的发展历史,勾画了策展人和展览理念的演进和变迁,从这个侧面展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展览理念。  相似文献   

4.
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建设年代:1982 - 1986由伦佐·皮亚诺为梅尼的收藏所设计的博物馆与19世纪休斯顿的绿色住宅区极其协调。该博物馆由几栋建筑组成,是溶入大自然的多平面综合体空间。从其建筑环境一眼就能看出博物馆的规模、用料和着色:木构灰色侧立面,宽敞的带顶过道和低矮的普通外观使博物馆和周围的环境有效地融为一体,体现了“博物馆村庄”的概念。建筑正面伸出的地台作人行道使用。博物馆内设置了热带花园,因而植物和树木随处可见,展示了建筑及其环境的重要关系。博物馆在结构、材料和气候控制系统方面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正建筑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Presence",既不是一些技术手段的堆砌,也不是光鲜亮丽的各种指标,更不是激动人心的排名。建筑设计的本源,恰恰是通过建筑本底传达某种特质。就拿建筑大师贝聿铭来讲,苏州博物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纽约四季酒店,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日本美秀美术馆等,举重若轻中以非常简单的形式诠释着不同的文化。同样通过几何形体的组合,苏州博物馆呈现出一幅3D立体的中国古典水墨山水,四季酒店则反映出哥特式建筑的文化内涵,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又蕴含着伊斯兰文化的神韵。作为2020年初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的亲历者,我们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团队火速承担了火神山临时应急医院和多个方舱医院的设计工作,彰显了中国速度,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发展和蔓延,但也反映出应急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在仓促和窘迫下的匮乏与不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中国  相似文献   

6.
《新建筑》2017,(6)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见证了20世纪以来世界艺术的变革与发展,也推动了诸多文化进步的新思潮。而博物馆的数次改扩建设计可以视为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在20世纪探索与前进历程的缩影。通过图解博物馆改扩建中建筑边界变化带来的空间观看方式的改变,揭示这一历史建筑生长过程中回应不同时代多样需求的空间策略,其中涉及的社会文化思潮也诠释了不同背景的建筑师对于协调城市、建筑与人群的态度差异。  相似文献   

7.
《城市环境设计》2011,(12):86-89
普雷斯顿·斯科特·科恩教授就职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院建筑系。他提出了《有争议的对称性》(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2001),发表了众多关于建筑理论和历史的论文。他的很多著作都已出版,众多作品被博物馆收藏,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部分实例分析了在城市中心区,历史文化地区、自然景区的博物馆以及遗址博物馆建筑,并探索博物馆利用地下空间达到与周边环境协调的不同表现手法,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不断深化,基于现代空间手法的灵活运用以及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持,博物馆建筑利用地下空间创造良好的外部和内部空间环境,并完善与拓展自身功能成为其发展的一种趋势,文章是对博物馆建筑设计的这种新思路的初探。  相似文献   

9.
姚安海  金缨 《华中建筑》2008,26(2):31-34
该文对现代建筑出现的背景、原因以及其历史局限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后现代建筑注重了建筑与环境、历史、建筑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等的关系,突破了现代建筑"功能主义"和"简洁主义"的教条.  相似文献   

10.
<正>1绿色建筑商业化的反思绿色建筑在日本被称为"环境共生建筑"(Environmental Symbiotic Building),在有些欧美国家被称为"生态建筑"(Ecological Building)或"永续建筑"(Sustainable Building),在北美则被称为"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类似"绿色建筑"的相关用语,还有"自然建筑"、"天人合一建筑"、"环境友善建筑"、"人本健康建筑"、"低碳建筑"、"零能耗建筑"等。尽管口号五花八门,其内涵与功能也近乎迥异,但不可否认绿色建筑代表着20世纪以来由地球环境危机引发的环保建筑思潮。  相似文献   

11.
书画与建筑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这两种艺术在意境的营造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旨在通过新安艺术馆的创作采解析从书画艺术到建筑创作的创作语言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我国景观教育的历史回顾,批驳了建筑界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于景观教育的错误认识,阐明了中国景观教育经历的曲折艰难发展道路,并指出目前景观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设计方法,自然建筑化将自然环境融入到建筑之中,使自然拥有建筑品质,也赋予了建筑以自然属性,从而完成两者的对话。然而,不同的建筑师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尝试通过对两位日本著名建筑师作品的比较,对这一设计手法进行初步的探讨,意图启发建筑师通过把自然融入建筑来实现建筑的自然和谐性。  相似文献   

14.
高校博物馆是已知最早的博物馆建筑,其工作内容及运营模式都不同于社会博物馆。我国高校博物馆发展较晚,从现状上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出发,发掘现有的问题和局限,并对其未来发展模式和建筑设计提出建议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展览陈列是中国园林博物馆建设长期的核心内容,是博物馆开展各项服务、教育工作的基础。基于博物馆陈列的综述和对中国园林本质属性的分析,研究了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展陈方案,提出了符合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特点的博物馆展陈系统,包括室内展厅、室内展园和室外展区在内的一体化展陈体系,并在展陈空间的园林化处理、经典历史名园再现等方面创新了博物馆展陈模式。  相似文献   

16.
乔迅翔 《建筑师》2007,(1):59-64
学界对传统建筑设计的认识不完全一致,要么把它作为礼制的一部分,要么则沦为工匠谋生的技艺。对此,本文作者于大量宋代文献中钩沉索引,对我国传统官方建筑设计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建筑设计过程、主体、方法以及设计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等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和评述。  相似文献   

17.
丹麦的美丽古城——丽伯,是北欧最古老的城市。在公元700年以前,成为丹麦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中古世纪最大的商埠。1855年成立了丽伯博物馆,该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保护这座古城的原貌。对于丽伯古城的保护,市政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当地居民化身博物馆职员,使这座城市更加生气勃勃。  相似文献   

18.
朱学晨  张婷 《华中建筑》2008,26(2):76-84
该文通过对宁波博物馆方案生成过程的解析,探讨了以功能和空间体验为出发点的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法,即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考虑建筑有什么样的功能要求,能够给人什么样空间感觉,以此为指导,合理融入设计概念。有条理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In 1970,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Crafts in New York City hosted the exhibition Haus-Rucker-Co LIVE!, a mid-career retrospective of the Viennese architectural collective. Most historians have studied the range of design works created by the trio—and featured in the exhibition—alongside contemporaneous architects’ concerns with sci-fi fantasy; temporary, inflatable structures; and countercultural liberation. While not ignoring the emancipatory potential of these works, this essay focuses primarily on the set of performative actions Haus-Rucker-Co staged within the museum during the run of the exhibition, including: their decision to live within the museum galleries, the hosting of weekly meals in the exhibition space, and the ritual devouring of a scale model of the museum made out of cake. Taken together, these acts foreground a sense of sociality and community that counters the museum’s standard emphasis on individualized aesthetic absorption.  相似文献   

20.
现代建筑转向生态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云松  倪金卫  蒋正跃 《华中建筑》2010,28(2):21-22,47
该文通过对现代建筑与生态建筑进行比较,阐明生态建筑必将成为21世纪建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