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通过对全区干旱特点、近年旱灾情况及抗旱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系统地提出了全区抗旱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2.
干旱是渭南地区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和抗御干旱是关系全区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本文以翔实的史料和资料展示了旱灾发生的频率和范围、旱灾的肆虐惨况及其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分析了旱灾的成因、特征、规律和总趋势,提出了旱塬区和灌区防旱抗旱的不同举措,以及今后乃至下个世纪全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韬略。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1990年以来广西各地发生的旱情及其损失,分析了旱灾的成因。论述了旱灾易发等级的划分标准和方法,采用因旱粮食损失率、因旱人饮困难等指标划分广西各地旱灾易发等级,为全区各级政府部门抗旱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深入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1949~2010年旱灾特点,结合新形势下全区经济社会可发展的新常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要求,从经济转型升级、水利工程体系建设、旱情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和抗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宁夏抗旱减灾对策,为全区未来一段时期的抗旱减灾工作整体布局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牛玉忠  周泉  程小平 《山东水利》2008,(9):57-57,60
1 旱灾及干旱成因分析 东昌府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区),现有农业人口69万人,耕地7.33万hm2.统计显示,自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建国(1949年)581年间,出现不同程度旱灾111次,建国后至今发生中大旱灾9次,5年一次中小旱,十年一大旱,频繁的旱灾成为全区自然灾害第一大害,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如1999~2002年连年干旱,造成大面积西部高亢区群众吃水困难、农田减产绝产,大量企业停工停产.分析1999年以来9年的旱灾情况,平均每年农作物受旱面积超过1.67万hm2,约占播种面积的25%左右,粮食减产约1.5万t,因旱造成3多万人、1多万头大牲畜临时饮水困难,每年因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3000万元左右.  相似文献   

6.
我区地处淮河中上游结合部,历史上曾多次受黄泛侵袭,致使全区水系严重淤塞,形成了解放前的“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解放四十多年来,全区治水基本上经过三个阶段:即五、六十年代的救命水(治洪涝),七、八十年代的增产水(治旱涝),九十年代的致富水(综合治理)。目前在非特大灾害面前,基本上达到了洪能抗得住,涝能排得出,渍能降得下,旱能灌得上。为全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可靠基础。但是我区现  相似文献   

7.
1989年,我区遇到了严重的旱灾,其受旱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农业生产损失之大,是建国以来所罕见。面对严重的干旱,在中央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发动广大干部群众,采取有力措施,开展了艰苦持久的抗旱斗争,挽救了六百多万亩农作物,使受旱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全区粮食生产在大旱之年仍获得125亿公斤的好收成。现对1989年广西发生的特大旱灾,初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区是一个贫困山区。继去年遭受特大旱灾,今春又长期干旱。面对持续发展的干旱,我们在省抗旱办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全区上下动员,把抗旱救灾作为抓大事、抓落实的重点,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大打抗旱救灾攻坚战,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龙岩地区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大约每隔三五年就发生一次较大范围的洪旱灾害,局部性的洪涝更是年年都有。仅1990年以来,就遭受3年大水灾(1990年、1992年、1993年),1年大旱灾(1991年)。从1991年起,龙岩地区认真贯彻中央“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方针,从“防”字入手,经过几年努力,初步实现了防汛工作“三个转变”,为搞好全区防汛抗旱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今年辽宁省朝阳地区普遍遭受了几十年来未有过的大旱灾。自去年十月到今年六月末二百七十多天无雪少雨,即使下了一些小雨,对减轻旱象也毫无作用。又加全区在五、六月间处于高温控制下,中午温度达摄氏39度之多,这样热的天气,使地下水位普遍  相似文献   

11.
1990年是继1988、1989年遭受严重旱灾之后,又遇到建国后少有的突发性秋旱的第3个旱年,也是1988年出现特大洪水以来,连续未发生较大洪涝灾害的第2个年头。1 雨情、水情1990年。全区年平均降雨量1595毫米,与常年相比略为偏多,但雨量时空分布复杂,差异大。  相似文献   

12.
旱灾风险评估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旱灾风险评估与调控能揭示旱灾风险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机制,是旱灾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可为制定旱灾风险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文系统论述了旱灾风险的基本概念、识别、评估和调控4方面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旱灾风险及旱灾风险系统的定义,归纳了旱灾风险评估的3类主要方法,简述了旱灾风险调控的主要内容,并探讨了未来旱灾风险评估与调控关键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治淮40年来,我区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以愚公移山、改造山河的英雄气概,大搞水利建设,以崭新的面貌,谱写了我区水利事业的新篇章。现在全区已初步形成了灌溉、防洪、除涝、兴利的综合水利工程体系,从而基本改变了历史上“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我区位于安徽江淮之间的丘陵地带,全区处于北温带与亚热带气候的南北过渡地带,冷暖气团交替频繁,旱涝时有发生;由于降雨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地表经流变辐较  相似文献   

14.
旱灾风险图集以旱灾风险为主题,在全国干旱区划及旱灾风险评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旱灾风险评估研究报告、分析数据的整理提炼,运用地图制图的表现手法及GIS技术准确、直观地反映旱灾风险评估的研究成果,探索旱灾风险图的编制,为旱灾风险图成果的规范化、图件的标准化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5.
基于EPIC 模型的云南元谋水稻春季旱灾风险评估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旱灾风险评估对于揭示旱灾发生规律,减少旱灾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元谋县水稻1961—2010年的春季干旱为例,利用copula 函数计算干旱发生频率,根据EPIC 模型计算干旱在不同灌溉水平下的旱灾损失率,拟合干旱频率-旱灾损失率的分布曲线。云南元谋县实例研究表明,水稻春季干旱发生频率与其旱灾损失率之间基本符合对数函数的趋势关系,决定系数R2 在0.7以上,灌溉水量对于减少旱灾损失的作用显著。建立的干旱频率-灌溉水平-旱灾损失率分布曲线,可作为研究区水稻春季旱灾风险的定量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作为旱灾频发的发展中国家,加强旱灾管理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立足于旱灾风险管理机制,分析国内具有代表性省份的抗旱措施。从法律体系、组织体系、指挥体系、装备保障体系和工作体系五个方面探析旱灾风险管理的作用、基本路径和方法。比较旱灾危机管理和旱灾风险管理的优劣,努力推进旱灾风险管理的工作研究,探索抗旱减灾多部门协调、全社会联动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旱灾是灌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旱灾一旦发生,对灌区的粮食生产会造成极大破坏,使灌区群众在经济上也会损失巨大。为了更好预防旱灾的发生,减少旱灾可能造成的损失,切实保护群众的利益,本文分析了灌区旱灾发生的各种原因,提出了减少旱灾发生的几点对策,对灌区抗旱减灾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收集整理山东省明清时期旱灾历史资料,利用灾害等级法、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法等方法,对明清时期山东省旱灾等级、频次、季节、周期、空间分布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揭示山东省明清时期旱灾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明清时期山东省共发生旱灾366次,平均每10 a中有6.73 a发生旱灾,以中度旱灾为主;(2)明清时期山东省发生旱灾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聊城、德州、潍坊为旱灾的高发中心,东营、日照、威海、枣庄旱灾发生的频次较少;(3)明清时期山东省旱灾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小波分析表明旱灾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波动特征;(4)气候变化、ENSO事件(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合称)、太阳黑子是明清时期山东省旱灾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历史干旱规律分析是开展抗旱规划工作的前提。依据秦皇岛市1990~2007年统计的农业旱灾损失情况,采用经验频率法分析该市的易发旱灾等级、易发旱灾发生频率等历史干旱规律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秦皇岛市易发旱灾等级为轻度旱灾,发生频率为28%;易发旱灾等级东部较为严重,西部较轻,中部较为严重,南北较轻。  相似文献   

20.
旱灾风险分析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对旱灾机理和风险理论的认识,明确了旱灾风险的内涵;从旱灾形成机制的角度,提出了旱灾风险结构,并从干旱危险性、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易损性和旱灾灾情4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旱灾风险分析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