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凝胶处理对腈纶上色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影响纤维上色率的因素,从凝胶处理工艺入手,分别对凝胶处理液中Na 浓度和流量对纤维上色率的影响在生产线上进行了试验,提出了公开凝胶处理系统以调节两条线纤维上色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分子组装型抗菌丙纶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分子组装型抗菌丙纶的力学性能、抗菌性、防霉性及染色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抗菌剂含量的增加,纤维的抗菌率和上色率都有所提高;纤维的力学性能与普通丙纶没有明显差异,热稳定性良好,具有出色的耐洗涤性能。  相似文献   

3.
抗菌导湿腈纶壳聚糖含量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红外分光光度仪对壳聚糖定性分析,通过紫外分光光度仪对纺丝油剂浴中壳聚糖含量分析,确保腈纶生产中壳聚糖含量的稳定,用双氧水提高反应速率使纤维上壳聚糖在醋酸溶液中形成NH^3 ,采用NaOH滴定方法,对纤维中壳聚糖含量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4.
新型硫酸盐垢防垢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油田中常用硫酸盐防垢剂的分子结构,设计了一种二元共聚物防垢剂。以马来酸酐(MA)和乙酸乙烯酯(VAC)为单体,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水溶液聚合,制得共聚物,再复配以第三单体和增效剂,得到防垢剂产品。分析了合成条件对防垢性能的影响,评价了防垢剂对硫酸钡垢和硫酸钙垢的防垢性能。实验表明,作为油田水处理剂,该防垢剂产品对硫酸盐垢有较好的防垢效果。当马来酸酐与乙酸乙烯酯的摩尔比为6:4,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0%,单体与水的质量比为1:2时,在75℃下反应所得的共聚物防垢效果较好。在聚合体系中加入第三单体A1、A3和增效剂时,得到的聚合物防垢率增加,加入第三单体A2后得到的聚合物防垢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高收缩腈纶纤维的研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雅婕 《炼油与化工》2000,11(2):11-12,15
二元共聚硫氰酸钠二步法湿法腈纶工艺生产装置,通过适当提高聚合物第二共聚单体含量,纺丝蒸汽定型压力和二牵伸倍数,可生产不同缩率指标的高收缩腈纶纤维。  相似文献   

6.
含氯取代基的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明中  黎苇 《石油化工》2002,31(6):440-443
以 2 ,5 -二氯对苯二甲酰氯作为第三单体 ,将其与间苯二甲酰氯、间苯二胺在N ,N -二甲基乙酰胺中进行低温溶液共缩聚反应 ,合成了含氯取代基的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研究了单体摩尔浓度、反应初始温度、叔胺添加剂种类、第三单体用量等对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并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用单一色谱柱不能一次测得煤油中正烷烃碳数分布与单体正烷烃绝对含量,往往先分离出正烷烃再上色谱。用5A分子筛柱测定煤油中正构烷的含量,外标法定量,由于液体进样量不易重复,分析结果的重复性受到影响。我们采用填充柱、5A分子筛柱串联分析,样  相似文献   

8.
原料及生产过程控制对顺丁橡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顺丁橡胶生产过程中,丁二烯单体和碳六油溶剂的质量对聚合反应及橡胶质量的影响,如溶剂中的含氧化合物、丁二烯中的FeSO4含量及水分含量对聚合反应和橡胶质量的影响,并且分析了化工厂目前的废油排放、成品溶剂油情况,以及顺丁橡胶在耐热老化性能和杂质含量方面与进口橡胶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成品尿素中镍(Ni)含量是监测高压设备腐蚀情况的主要手段,由于工况波动和操作上的原因,成品尿素中M含量超标时有发生,这对高压设备的使用寿命造成严重威胁。为此,严格控制成品尿素中Ni含量,对提高高压设备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聚合物驱油剂PL-1,并通过室内实验进一步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浓度、聚合温度、各种单体(疏水单体、阴离子单体)含量以及聚合物在盐水溶液中表观粘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疏水单体与阴离子单体含量分别在0.75%与15%时,该聚合物驱油剂PL-1具有很好的增粘效果,其性能能够满足高温、高矿化度油藏聚合物驱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对石油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流失的原因;阐述了稳定知识型员工队伍的基本思路;从提高待遇、增进感情、发展事业、制度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Translated from Khimiya i Tekhnologiya Topliv i Masel, No. 10, pp. 9–10, October, 19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