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徽州民居空间意象的知识与经验,是明清"礼制下行"社会流向的反映,深入研究其文化内核是传承徽州建筑文化的可由途径.笔者从礼制观念、民居空间环境和民俗图像入手,分析了徽州典型民居的空间布局、装饰位序和装饰图像的叙事逻辑,归纳出徽州民居空间布局是礼制的缩影、装饰图像是人民世俗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写照,两者相得益彰构成了"礼""俗"一体的建筑文化体系.本文运用图像叙事的方法挖掘徽州民居文化内涵,有助于传统建筑的传承与保护,也为当前传统建筑的现代转译,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应综合考虑"生态、景观、环境"三大要素,采用"点、线、面"三个层次控制河道空间,以还原河道本来的"水清,岸绿"的风貌。同时,将水文化与历史文化进行串联,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风采。  相似文献   

3.
桃坪羌寨聚落景观与民居空间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反映羌族这个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建筑形式及其透射出的文化语义,首先分析了羌族民居的背景因素;通过实地考证,列举了一定数量的实证素材,并结合宗教、历史、民俗、社会、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展开,从使用功能和精神需求两方面进行了建筑学方面的研究,发掘出这一特殊民居形式与其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 分析结果表明,一定地域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及其文化内涵直接产生出相应的建筑形式,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了一种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对历史文化古镇进行更新改造设计时,如何让设计符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凸显出特色文化,使开发的文化利用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是目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文章以淅川县荆紫关古镇为例,基于特色文化保护与复兴理念,围绕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题,通过分析历史古镇的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特色文化,针对当今城镇化所带来的文化景观的破碎、断裂和异化等问题,提出了"点—线—面"的古镇保护与更新设计理念,并从复兴特色文化、延续空间肌理、发展旅游等方面对古镇的保护与更新提出了策略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西方建筑文化对梅州传统民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方建筑文化在19世纪与20世纪对梅州传统民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背景。传统民居建筑受其影响在建筑结构、立面和材料使用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同时这批传统民居的平面形式和室内装饰仍旧保留了本地区特征,并对这种兼容吸收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邯郸市区传统民居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脉传承的古建筑群,本文在对邯郸市传统民居进行初步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初步考证了邯郸市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从实地调研与对相关文献研究等手法出发,对邯郸市城区风水文化所表达的建筑文化内容进行了探讨,并揭示了该区民居所蕴涵的特定风水文化内涵,以期藉由此弘扬传统民居风水文化。  相似文献   

7.
沙漠戈壁传统聚落民居建筑是人类在极端自然生境条件下绝地求生、创造性发展的地域民居文化遗产典范.宗教严格、社会封闭、资源匮乏、贫穷落后,气候恶劣、建设艰难是其建筑文化发展的瓶颈,但同时也是它富含顺应性抗争、创造性发展、本土性智慧等特色的源泉.论文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新疆麻扎村为例,通过调查与分析,解读麻扎村沙漠戈壁的极端自然生境条件、宗教文化内涵、社会经济状态、历史发展脉理,展现麻扎村聚落空间形态特色,梳理麻扎村传统民居建筑遗产的基本型制、空间形态、生活关系及文化魅力,挖掘整理麻扎村民居建筑优秀的营造经验与智慧,总结在极端自然、社会、经济生境下朴素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节能等适宜性技术经验与智慧.  相似文献   

8.
从济南近代传统民居建筑西方化变异的主要表象出发,分析了我国传统民居建筑西方化变异的内在因素,提出了传统民居建筑是建筑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城市特有的文化积淀和文脉延续,是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希望通过对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和分析,为建筑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和再利用提供部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以晋商大院为代表的山西传统民居建筑,其屋顶的装饰艺术极具地域特色.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对山西传统民居的地域文化特征、屋顶装饰特征、屋顶装饰文化涵蕴等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传统民居屋顶的构造与装饰不仅包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受到封建政权等级、礼制的制约.山西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是一个时代历史文化背景的缩影,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直观展现,也是政治与文化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发掘与探究徐州地域传统民居装饰的艺术特点与文化特质,结合史料及文献记载,以徐州特有的汉画像石建筑图像为研究对象,从中溯源具有汉风传统的民居装饰艺术内涵与价值.从民居建筑的入户、室内界面与陈设、建筑庭院3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证.结果表明:徐州汉风传统乐于将装饰与文化寓意相结合,将美好理想赋予民居装饰.其民居装饰的背后饱含浓厚的文化理念,表现出开朗、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1.
临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结合城镇现状特点,以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古城区重点地段以及整治古城历史风貌街区环境为重点,体现古城历史文脉,重现历史文化景观,创建冀南历史文化名城,带动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很多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特色的建筑被拆毁,同时又出现不少盲目复古和拆真建假之类的"保护中的破坏"等现象.北京百万庄住宅区作为新中国首都城市的第一个居住小区,历经60多年的风雨沧桑,目前也面临着去留问题.本文拟通过北京百万庄住宅区建筑的四个独特的文化特征,就百万庄地区建筑的存在价值进行探讨研究,针对"是该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取代,还是该将这片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和建筑文化意义的居住建筑群保留下来得以传承?"这个严肃的问题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北京四合院是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要保护古都风貌,必须认真保护北京四合院.以南池子试点改造为例,对比西方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结合北京四合院的现状,分析了四合院保护过程中的难点及其对策,初步探索了北京旧城保护的出路,试图为保护北京四合院提供另外一种思路,希望对四合院的保护、修缮提供具体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主要对中国古代民居系统防灾思想进行了研究.中国传统居住方式在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上综合体现了一种整体性的防灾思考,并且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采用了系统性的防灾、减灾设计.在考察云南会泽民居具体实例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会泽民居中体现出来的系统性防灾设计思想,对其历史功效与现实意义进行了评价,对会泽民居中体现的系统性设计方法进行了方法论价值的评述.在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体系中的系统防灾思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当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提出了系统性设计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捕厅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典型江南风格的传统民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开发潜力.在延续原规划设计总体思想的前提下,对Ⅰ、Ⅱ、Ⅲ号地块进行深化设计,并针对各地块自身特点,从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入手,以寻求体现中国传统居住文化、适合中国人居住的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乐山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及价值的基础上,结合乐山城实际情况,对调整城市规划思路、保护和恢复一些反映乐山历史文化名城特征的古建筑历史面貌,以及发挥和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力求探寻协调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间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古民居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态,凝聚了各族人民的风俗文化和精神创造,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也有一定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对我国居住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分析我国古民居建筑特征和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现存古民居的火灾状况和消防现状作了分析;结合其布置格局及结构特点对古民居建筑火灾的发展和蔓延的影响,对我国现存古民居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作了重点讨论,并就解决的方法和思路提出了设想.古民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结合其特有的建筑结构类型,利用当前已有的技术手段和新型的消防设施保护好这份遗产,是当前古建筑消防保护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域文化与景观特色塑造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传承保护历史文脉、延续和重塑地域特色景观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文章通过对济南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特色的分析,结合济南市的泉城路、芙蓉街一曲水亭街片区改造和泉城广场、“东荷西柳”体育馆的建设设计及“老别墅”、凤凰公馆的迁移重建实例,提出了修复城市历史地段、保护城市历史中心、利用地域文化元素、提取地域文化符号和保护古老建筑等五种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方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丽江古城河道复杂、风貌多变的特点描述,对古城河道原真性、趣味性、多样性的整治风格和整体性、提升性、因地制宜的整治艺术特色的概括,从中得出3点启示:动态发展,地缘发展,"三本"发展,旨在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居式样繁多,大都因其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的差异而体现出各自的地方特色.古民居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其代表的文化便成定格、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境内的周家大屋则是一特大的单体建筑,院落重套,有天井108间,尔今居住了50多户人家,其独有的生活音韵与居住文化真实地折射着江西居住文化的特性及其演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