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采用动态硫化方法制备高聚合度聚氯乙烯(HPVC)/SBR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考察了单一组分相容剂「相容剂分别为NBR270、NBR P65、CPE和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复合相容剂(SEBS/NBR和CPE/NBR)及交联程度对HPVC/SBR共混体系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复合相容剂可明显改善HPVC/SBR共混物的性能;动态硫化在改善共混物力学性能方面起主要作  相似文献   

2.
国外新型PVC/NRB热塑性弹性体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大华  杨世元 《兰化科技》1995,13(1):24-29,70
详细介绍了国外近年来PVC/NBR热塑性弹性体取得的进展,并从材料的配方组成和力学性能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获得高强度、低蠕变、耐热、耐低温;高弹性、高耐磨和柔韧性好的PVC/NBR热塑性弹性体的技术关键是将第三组份适度引入到共混体系中,而获得低压缩永久变形热塑性弹性体的技术关键是将共混物深度交联。通过对国外技术进展的论述,对我国PVC/NBR热塑性弹性体的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丁腈橡胶/PVC型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开炼机,通过动态硫化法制成的共混物丁腈橡胶/PVC型热塑性弹性体(TPE),经透射电镜观察,呈现出明显的两相结构,交联的丁腈橡胶分散相分散于PVC连续相中。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受硫化体系和加工条件的影响。永久压缩变形、永久拉伸断裂变形、耐油等主要性能均优于简单机械共混物。  相似文献   

4.
PVC/NBR热塑性弹性体老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了动态硫化法制备的PVC/NBR热塑性弹性体的热老化对制品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简单机械共混所制得的PBR共混物,重复加工一次的PVC/NBR热塑性弹性体热老化性能进行对比,发现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的PVC/NBR热塑性弹性体耐热老化性能较好。从对制品耐热老化性能影响来看,应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的PVC/NBR热塑性弹性体。  相似文献   

5.
采用有机过氧化物硫化体系,通过动态硫化方法制备高聚合度聚氯乙烯(HPVC)/SBR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测试共混物硫化胶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HPVC/SBR并用比为80/20,过氧化二异丙苯(硫化剂DCP)用量为15份时,加入1~3份不同种类的相容剂,可改善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其中以氯化聚乙烯(CPE)的作用效果最好;返炼次数对共混物力学性能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了PVC与环氧化天然橡胶(ENR)共混的工艺条件和配方优选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无填料、填充碳酸钙和填充炭黑的方法,制出了透明型、彩色型和黑色型3种PVC/ENR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考察了其物理性能、耐热老化性能、耐油性能、挤出加工性能及多次返炼性能,还通过电子显微镜对相态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NBR改性HPVC鞋用材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石山  张军  郑昌仁 《橡胶工业》1997,44(3):139-142
研究了NBR对高聚合度PVC(HPVC)进行改性制备的非交联型HPVC/NBR热塑性鞋用材料,考察了HPVC和NBR并用比、填料、增塑剂及共混温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HPVC/NBR=87/13、增塑剂DOP用量为70份、填料用量为20~25份、其它助剂适量及共混温度为170℃时,制得的鞋用材料性能良好,达到了GB4492—84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共混条件对PVC/再生丁腈橡胶(RNBR)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的影响,重点讨论了硫化方式、共混温度、共混时间、共混设备和返炼次数对其物理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选择共混温度为141℃,共混时间为4min,采用动态硫化工艺可制得物理性能和返炼性较好的PVC/RNBR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  相似文献   

9.
共混配比对PVC/NBR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采用动态硫化方式制备PVC、NBR热塑性弹怀体时,PVC树脂与NBR橡胶共混配比对PVC/NBR制品力学性能的影响。作为热塑性弹性体要求有高弹性和高强度,且二者指标要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经实验确定PVC/NBR热塑性弹性体中PVC树脂与NBR橡胶的配混比例为60:40时制品的弹性和强度都有较佳值。  相似文献   

10.
对聚氯乙烯(PVC)/再生胶(RR)/硫化胶粉(VRP)共混型热塑性体的配方和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60 ̄170℃条件下,采用二阶一段动态硫化法制成的热塑性弹性体,其拉抻强度为8.2MPa,扯断伸长为290%,邵尔A型硬度为70.5±5,撕裂强度为43kN/m Brabender Garvey口型挤出均得到了外观较好的挤出物,共混物的热塑性级别为4级。  相似文献   

11.
用粉末丁腈橡胶改性高聚合度聚氯乙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高聚合度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HPVC-TPE)的基本力学性能、加工流变性能。系统地研究了HPVC软质材料、硬质材料的共混力学改性和共混加工改性。由具有包藏结构的粉末丁腈改性的HPVC制得的软质HPVC-TPE材料和研制的硬质HPVC材料的力学性能、耐老化性能、流变性能均达到或接近进口材料水平。挤出产品外观平整、光滑,接近进口挡雨条样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NBR/HPVC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丁腈橡胶(NBR)和高聚合度聚氯乙烯(HPVC)为主体材料,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一类性能优异的材料—丁腈橡胶/高聚合度聚氯乙烯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TPE),研究了共混方法,硫化温度,硫化体系,硫化剂用量,硫化时间等因素对动态硫化NBR/HPVC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选用氯丁橡胶(CR)和高聚合度聚氯乙烯(HPVC)为主体材料,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一类性能优异的材料-CR/HPVC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TPE)。研究了共混方法、硫化温度、硫化体系、硫化剂用量及硫化时间等因素对动态硫化CR/HPVC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聚合度PVC/POE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EVACO、CPE、NBR增容高聚合度聚氯乙烯(HPVC)/POE弹性体,研究了增容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耐油耐溶剂性、热空气老化性能以及加工流变性能。结果表明:增容共混改性后,体系中的增塑剂耐异辛烷抽出能力提高,在油酸中的质量损失率减小,同时也有效改善了其加工流动性;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可知,改性后的HPVC弹性体中增塑剂在热空气中挥发损失率减小,抗老化性能得到改善。其中,HPVC与POE质量比在100:10到100:15范围内,体系综合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15.
对动态硫化EPDM/PP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耐屈挠疲劳性能的研究表明:选择合适的橡塑共混比、硫化剂用量、补强剂品种及用量、软化剂品种,使EPDM/PP共混物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而且还可明显提高耐屈挠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16.
TPU与CPE、HPVC共混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邬素华 《中国塑料》2001,15(5):36-38
以CPE和CPE/HPVC为改性剂,用熔融共混的方式对TPU的共混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TPU/CPE和TPU/CPE/HPVC共混体系的力学、耐寒及流变性能进行了测试及分析。实验结果表明:CPE及CPE/HPVC的加入,虽使体系的力学性能有所降低,但能明显改善TPU的加工性能,并且基本保持了TPU优异的耐寒性。  相似文献   

17.
高聚合度PVC/TPU共混物的制备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研究了采用高聚合度聚氯乙烯(PVC)和热塑性聚氨酯(TPU)为主体材料制备高聚合度PVC/TPU共混物的过程,讨论了高聚合度PVC/TPU并用比、填料、增塑剂、共混工艺等因素对高聚合度PVC/TPU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选用丁腈橡胶(NBR)和高聚合度聚氯乙烯(HPVC)为主体材料,用动态硫化制备了一类性能优异的材料丁腈橡胶 高聚合度聚氯乙烯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TPE)。研究了聚氯乙烯聚合度、橡塑化、增塑剂、填充剂用量等因素对动态硫化NBR HPVC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采用高聚合度聚氯乙烯(HPVC)与丁腈橡胶(NBR)并用制造透明鞋底的过程,讨论了材料折光率、稳定剂、HPVC/NBR并用比、补强剂和硫化体系等因素对鞋底的透明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选择共混比HPVC/NBR=70/30(质量比)、TS_3白炭黑30份、超细CaCO_3 3~5份及适量助剂.可制得透明性和力学性能较好的耐油透明鞋底;含铅类稳定剂不能在硫黄硫化的HPVC/NBR透明鞋底中使用;硫化体系对透明鞋底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阻燃,抗静电NBR/PVC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具有阻燃、抗静电性能的丁腈橡胶/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研究了橡塑共混比、导电炭黑、阻燃剂、硫化剂用量以及返炼等对TPE的导电性、阻燃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为得到综合性能较好的热塑性弹性体,较适宜的制备条件为NBR/PVC配比为60/40、导电炭黑用量为30、氢氧化铝用量为40、硫黄用量为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