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看过《桃花扇》吗?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他就是曾来盐城治淮达三年之久的清代国子监博士孔尚任。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山东曲阜人,系孔子六十四世孙。清康熙二十四  相似文献   

2.
你看过《桃花扇》吗?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作者就是曾来盐城治淮达三年之久的清代国子监博士孔尚任。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山东曲阜人,系孔子六十四世孙。清康熙24年(公元1685年)官封国子监博士。第二年秋,淮河决口,他协助工部右侍郎孙在丰到淮扬办理疏竣淮河入海口工程。他一到泰州安顿好住处之后,就从兴化到盐城,又从朦胧(今高作永兴集)淤口等地勘察。第二年春天,他又从百驹大东河出海,查看海口淤塞情况,并先后到西溪、西团(今大丰西团)、冈门(今盐城龙冈  相似文献   

3.
人们皆知东北有“三大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殊不知孔子的故里山东曲阜也有“三大宝”——楷杖、如意、蓍草。 楷杖、如意两宝,其制作原料都是楷木。曲阜的楷木都生长在孔林里。相传,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南方经商时,听说老师孔子仙逝,便从南方带来楷木栽到孔林里。据说,他因未能给老师送葬心感内疚而守墓6年。其间,他用楷木雕成孔子及夫人亓官氏二尊立像,被孔子的子孙珍藏,成为无价之宝,后来,孔子48代孙、衍圣公孔端友于宋代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携带立像至浙江,这便是最早的楷雕品。  相似文献   

4.
丁宝桢(公元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进士,曾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之职。丁宝桢秉性刚直,勇于任事,曾以诛慈禧太后宠信太监安得海而闻名朝野,同时也受到慈禧的忌恨和迫害。他任四川总督期间,亲自主持大修都江堰,从而奠定了近百年来都江堰灌区的基本格局,这件为民造福的功绩一直留在巴蜀人民的心中。  相似文献   

5.
曲阜是孔子的故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被人们称作“三孔”的孔庙、孔府、孔林,是历代王朝为纪念孔子而兴建的。多年来,它以那独特的风姿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孔庙及孔府、孔林1961年被首批命名为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阜被国务院授予历史名城。 游览曲阜孔庙,进“圣时门”、过“壁水桥”、穿“弘  相似文献   

6.
“去国之臣,心犹在河”。这是我国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在72岁退休时说的一句感人肺腑的话。潘季驯(公元1521年——1595年),字时良,号印川,湖州乌程人(今浙江湖州吴兴)。嘉靖29年进士,曾任江西、广东、河南等省地方官。从嘉靖44年(公元1565年)45岁起,曾4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主持治理黄、淮、运河,前后历时27年,为我国治河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四任“总理河道”职务中,以第三次任职时的成绩最为显著。那是在万历6年(公元1578年),黄河和淮河同时决溢,以致黄淮交汇处的清口淤塞,淮河南徙,灾情非常严重。朝廷无计  相似文献   

7.
靳辅(1633~1692),清代著名治河大臣,祖籍辽阳(今属辽宁),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清顺治时为内中书,康熙初自郎中迁内阁学士,康熙十年(1671年)授安徽巡抚。从十六年(1677年)至二十六年(1687年)间连续10年任河道总督,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运河。 明末清初,社会动乱,黄河失控,淮、运俱病,水灾严重。尤其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淮并涨,奔腾四溃,淹了淮、扬七州县。黄河河道在江苏  相似文献   

8.
孔子与水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但孔子与水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孔子终生与水有关,他不但爱水、咏水、论水,并且连曲阜的所有水源,也都与他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圣人出,黄河清。”这是曲阜一带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一句话。圣人自然是指孔子了。这老古语的由来,便是从孔子出生的故事里引出来的。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陬邑大夫。64岁娶颜氏为妻。婚后三年,颜氏在走娘家回来的路上,在尼山夫子洞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曲阜城东南三里多路处,有张曲、南泉两村庄,这里从周朝起,就生产一种稻米,这稻米色白而微露青头,米质粘细而柔韧,清香醇厚,素有“一家煮米十家香”之赞语。从明清时期起,此米一直被列为向皇宫进贡的贡米,至今孔府香稻仍驰名中外。孔府香稻香气从何而来呢?说起来话就长了。 孔子的故乡,旧时因出了孔子等圣人而被誉为圣地。这圣地风水好,原为泉水、鱼米之乡。从远古时候起,曲阜境内便古泉流水密布,有籍可考的就达30多  相似文献   

10.
<正>靳辅(1633-1692年),祖籍辽阳(今属辽宁),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清代著名的治河专家。自康熙十六年(1677年)至二十六年(1687年)间连续十年任河道总督,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运河。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淮水涨,奔腾四溃,淹了淮、扬七州县,康熙帝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总理治河事务。靳辅与其幕僚、得力助手陈潢一起,对黄、淮两河及决口、灾区进行实地勘察,详细了解河情水势、堤防状况、  相似文献   

11.
康熙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23年(公元1684年~1707年)间,就曾6次南巡。康熙对治黄等水事活动尤为重视,当时水利得到很大发展。康熙怒斥总河张鹏翮,就是一件有史可查的水事佳话。明末清初,因战乱黄河多年失修,淤沙堵塞,常常造成巨大水患。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公元1640年—1715年)字留仙,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人们都知道,这位杰出的作家曾以数十年心血写成《聊斋志异》而著称于世,可是你知道蒲松龄尽心竭力为淮阳治水的历史功绩吗?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年方30岁的蒲松龄从北方来到南方,当上了宝应知县孙惠的幕宾,当时宝应正逢运河决堤,水灾泛滥,老百姓生活困难,蒲松龄极力向知县陈述灾情,力主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在蒲松龄的一再催促下,孙惠终于决定开仓放粮。据史料记载,康熙年间,宝应地区差不多每隔二  相似文献   

13.
道光年间,清廷老臣王鼎以古稀之躯亲督河工,倾尽心血,不惜余力整治黄河之患,用垂暮的生命写出一曲治水壮歌。王鼎,陕西蒲城人,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生,一生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帝。他少时家贫,致力攻读,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中进士。入仕途后,官阶步步高升,先后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礼、吏、工、刑四部侍郎,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职。王鼎秉性刚直,为官清正,处事干练,廉政爱民,素有“王青天”之美称。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黄河大汛,洪水在祥符(今河南开封)一带溃堤决口,祸及豫、苏、皖二十余州县。黄洪茫茫。一片汪洋,房倒屋倾,村舍难辨,良田成沼,饿殍遍野。人民饱受洪荒之难。  相似文献   

14.
到山东曲阜观览过孔林的游客都记得,在孔子墓前不远处有一条自东至西流向的“洙水河”(又称“林河”)。为什么在孔子墓前挖一条河呢? 公元前479前(鲁哀公16年)一代圣人孔子溘然长逝,终年73岁。根据他生前的嘱托,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上”(即今曲阜城北泗河南岸的孔林)。250多年后,秦始皇下旨“焚书坑儒”,焚毁了儒家创始人孔子遗留下来的书,活埋了460多名儒生。秦始皇还感到不  相似文献   

15.
<正>元明时期,寻求解决江南重赋方案,提出发展海河流域京畿地区水利思想,不乏其人。而著以专著,系统提出发展京畿水利并展开实践者,当属明代著名水利专家徐贞明。徐贞明(约1530-1590年),字孺东,一字伯继,江西贵溪人,穆宗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考中进士,任浙江山阴县令。万历三年(1575年),被召入京,为工部给事中。后官至尚宝司少卿。他是明代万历年间倡导海河水利的代表人物。《潞水客谈》经久传  相似文献   

16.
黄海边上的‘范公堤’,沿着长江口北上,从启东经海门、南通等地,一直延伸到连云港。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带领苏北沿海民众修筑的。范仲淹(公元九八九—一○五二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一○一五年)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后,十分注意体祭民间疾苦。宋真宗天僖五年(公元一○二一年),范仲淹到泰州任西溪(今之东台)盐仓监官。泰州和附近的通州(今南通市),楚州(今淮安)位于淮河以南,东临黄海,经常受到海潮威胁。唐朝时曾在这三州修过一条捍海埝,但因年久失修,每年秋季海潮泛滥阡陌洗荡,百姓无以为生。这件事本来不属范仲淹的职权,但他积极上书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建议‘移埝稍近西溪,以避海潮冲激。’张纶也是个实干家,立即奏请朝廷任命范仲淹为灾区兴化县令,主持修复工程。可是,还未动工,就有许多  相似文献   

17.
曲阜碑帖     
曲阜是我国碑帖三大产地之一。自西汉以来,历代文人墨客、书法名家都曾在曲阜留下墨迹。这里现有碑刻5000余块,精品、珍品比比皆是,可谓集历代书法、名作于一地。曲阜书坛亦出现不少名家,桂馥、孔继涑、孔继朋、颜振鸿等都曾蜚声海内。例如,清乾隆年间的孔子69代孙孔继涑,潜心研究书法,搜集历代书法作品,手摹古今名迹,汇为一套书  相似文献   

18.
山东曲阜是我国二十四座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生息之地。它不仅以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宏伟的建筑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而且还有我国北方最早、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排洪护城工程——洙水河。到过曲阜、游览过孔林的人都会记得,进入孔林大门,经“至圣林”门,从辇路西行约二百米,便可见到路北有一座離刻着云龙的石坊,坊的两面各刻“洙水桥”三字。北面的为明嘉靖年“衍圣公”孔闻韶立,南面的署清雍正年号。坊北的洙水桥,是一座隆起颇高的拱式古桥。你若站在桥上,俯首下望,绿草如茵,流水潺潺,这就是古老的沬水河。洙水河源于泗河,流经孔林,与城西南的小沂河  相似文献   

19.
《汉书·沟洫志》,后汉班固著。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县(今陕西咸阳市东)人。永平五年(公元62年)任“兰台令史”,随升“迁为郎,典校秘书”。永元元年(公元89年)随窦宪出征匈奴,任“中护军”。班固承继其父班彪遗业,用了20多年的时间,编著《汉书》,成为与《史记》同享盛名的重要史籍。《沟洫志》是《汉书》的十“志”之一,撰著年代约在建初八年(公元83年)前。它继承发展了《史记·河渠书》的传统,对古代河渠水利史实作了通贯古今的叙述,成为我国第二部水利通史。全文共5317字,按叙述结构可划分为29段,其中1~12段除个别(例如引漳溉邺等)外,基本照引《史记·河渠书》,记述从禹治水至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两千来年的水利史实;13~28段则系统记述汉元鼎六年至元始四年(公元前111年~公元4年)一百多年来的水利史实,并多次记述了西汉及其以前、未被《史记·河渠书》收录的禹治水传说及战国、秦、汉的黄河情  相似文献   

20.
因写作和编辑出版之需,我刻意梳理了一下长江和长江三峡的历史,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历朝历代在长江三峡地域做官的文化名人(青年寇准除外),几乎清一色俱是贬官。欧阳修如是,白居易、刘禹锡……亦如是。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禹锡入峡任夔州(今奉节)刺史,在三峡中度过了两年多刺史生涯。刘禹锡贬任夔州刺史,其功名政绩无从知晓。他是在三峡地区任官职最长的一位诗人。他与三峡结下深厚情缘,写下了许多三峡诗文,特别是把三峡地区的民间歌曲《竹枝词》推陈出新,使《竹枝词》成为雅俗共赏的诗歌艺术形式。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