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磊 《建筑》2021,(5):59-61
2021年是开创中国建筑史的先贤、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1901~1972年)诞辰120周年。本文源自北京出版集团2016年推出的“大家小书”系列之梁思成著《拙匠随笔》(北京出版社2016年2月第一版),该书向社会集中展示了建筑大家梁公倾力建筑科普实践,身体力行传播建筑文化的自觉意识与情怀。  相似文献   

2.
天人和谐的“徽派建筑”──从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说起朱祖希不久前,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中国应建立山水城市"的设想。他说:"我看到北京正在兴建的一座座长方形高楼,外表如积木块,进到房间里面向外望,则是一片灰黄;见不到绿色...  相似文献   

3.
很高兴今天和大家分享我的观点。要对整个中国当代建筑发展历史加以评论并非易事,所以我选取了一些关键点和关键人物。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建筑评论.那么我主要关注以下6部分内容:1.中国的传统建筑与当代建筑:  相似文献   

4.
饭桌经常会成为各种故事发酵的场所,我2012的建筑故事就可以从三顿饭说起。 第一顿是和PeterCook在伦敦的中国城。那是2012年4月,我随UED组织的中国当代建筑展明星建筑师团队来到伦敦.展览的开幕非常成功.会场爆满,之后大家去晚宴庆功,我和PeterCook同桌。  相似文献   

5.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首先, 欢迎大家,同时也感谢大家,来参加今天的“2008中国国际建筑文化交流”活动开幕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建筑师和学者参与的国际建筑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以及在交流活动中的主动性增强.特别是中国当代建筑师及其实践日益受到国际媒体和欧美著名展览空间的关注,中西建筑跨文化交流的现象也开始得到学界的研究和重视。为此,《时代建筑》以“对话:中西建筑跨文化交流”作为本期的主题,就试图在中西建筑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和当前的交流活动之中.探讨“对话:中西建筑跨文化交流”的前景及其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马红  李文相 《建筑》2001,(7):42-43
浙江义乌 ,以小商品市场的繁荣贸易全国闻名。去义乌走一走 ,会发现义乌也是一个有着良好规划 ,树荫花美 ,建筑物较有特色、有层次的浙中小城市。初闻“浙江成龙建筑有限公司”之名 ,觉得有些熟悉 ,想过之后才发现此“成龙”公司与香港著名功夫片名星成龙同名。那么公司总经理刘美产又是什么样儿呢 ?相见之后 ,感觉他内敛和不善言辞。但当说起“成龙建筑有限公司” ,说起公司的创业和发展时 ,刘美产整个人顿显神采飞扬 ,语气中透出一种自豪民营建筑企业 :天高任鸟飞江浙一带出能工巧匠。十几年前 ,刘美产还随同师傅一起在浙南打工 ,他们以良…  相似文献   

8.
韩林飞 《建筑》2012,(15):77-77
王澍:建筑应该是一个生命体系 提起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一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全世界公认的代表建筑行业最高荣誉的奖项,首先想到的是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25日,2012普利兹克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49岁的王澍成为第一位生活和工作在中国的中国建筑师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  相似文献   

9.
周若祁 《华中建筑》2009,27(1):30-31
尊敬的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大家好!“建筑与文化2008国际学术讨论会”,经过两天紧张的议程,今天就要落下帷幕了。本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以“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为主题,围绕五个分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深入探讨了中国建筑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建筑创新与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0.
现代建筑与传统城市和谐对话——我看苏州博物馆新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仪三 《建筑师》2008,(2):84-86
2006年10月6日,正是中秋节,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了。在庆典上89岁的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面对中外记者,谦和地表达了他的愿望:“希望这个建筑能给苏州,给中国做一点小小的贡献”。他把苏州博物馆新馆称作为自己的“小女儿”,他还说过:“我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非常满意,希望这个作品可以给中国的建筑道路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1.
绿色建筑不是简单的加法人类造房子的历史已有千年,而就在近100年几乎建造了约80%的建筑;近20年,中国又建造了地球上多的新建建筑,因此可以说,绿色建筑是世界的事,也是中国的事。绿色建筑的研究与发展,是中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应该考虑的问题。说起当下中国的绿色建筑,普遍存  相似文献   

12.
金磊 《建筑创作》2010,(7):11-11
2010年6期“主编的话”我曾以“世博.创意与文化遗产”为题发表了浅见.本期之所以再用“创意”一词含义更多:其一.本刊已与意大利著名建筑与艺术杂志I’ARCA签约并在本期于欧洲、中国等地共同推出大型“上海世博会专辑”:  相似文献   

13.
著名中国建筑史专家王世仁先生二十年前将他的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定名为“理性与浪漫的交织”,意在强调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理性精神世界之中,包含着深刻的浪漫情怀,而这正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4.
城市与建筑之间的节奏协调——丽江古镇的建筑规划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早已经被大家所研究,而其固有的特点与音乐、书法等其他艺术形式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说节奏。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经说道:“按照这个层次和它们高低不同的比例,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节奏。”节奏是什么?快慢、高低、起伏、强弱、浓淡、明暗等等,总之就是“变化”。千篇一律或一成不变,那就失去了节奏感。而城市的规划也同样讲究节奏,那么怎样才能使得城市与建筑之间的节奏相协调,保持城市生态的和谐发展呢?下面笔者就丽江古镇的规划与建筑特点举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董豫赣 《时代建筑》2009,(3):112-117
文章从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者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分类说起,通过辨析中国园林中屋宇与景物的“因借”、“互成”,回溯计成《园冶》中的分类依据,以及历代文人为建筑取名的实例,洞察到东西方对待分类问题的不同倾向——西方的分类侧重静态“实体”,而东方的分类侧重动态“关系”。文章最后解释了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形成,及其带给中国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现代装饰》2011,(6):14-15
“约翰·波特曼:艺术与建筑”展于4月15日至6月12日在中国首都博物馆举办,此次展览展出了美国建筑师和艺术家约翰·波特曼先生50年建筑设计生涯中著名的建筑项目,以及由他创作的包括家具、画作和雕塑在内的独家收藏。该展览分别于2009年在波特曼先生的家乡亚特兰大市海伊艺术博物馆和2010年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展出,此次是其海外巡展在中国的第二站。  相似文献   

17.
刘文豹  王明贤 《建筑师》2022,(216):5-10
访谈从“实验建筑”说起,介绍了张永和教授创办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还有他辞别北大前往MIT担任建 筑系主任的一些情况。文章最后,谈及北大建筑教育的启示性以及中国当代建筑发展所面对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网上热点     
刘士兴 《时代建筑》2008,(6):129-129
主要网络来源:自由建筑论坛(ABBS) 自由建筑报道(FAR2000) 每月话题 1.众议:我看建筑教育(上) 编者按:这是一组即将在《中国建筑教育》第期上刊登的稿件,作者包括老一代教授、著名青年建筑师、大型建筑设计公司高层管理、一线优秀新锐教师以及在校学生,全方位多角度解剖当今中国建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访谈从“实验建筑”说起,介绍了张永和教授创办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还有他辞别北大前往MIT担任建筑系主任的一些情况。文章最后,谈及北大建筑教育的启示性以及中国当代建筑发展所面对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梁磊  肖凯聪 《建筑》2012,(14):19-21
当雷姆·库哈斯中标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的设计方案时,他与他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就迅速地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成为媒体与大众关注的焦点。纵观OMA的成长史,不难发现,随着一幢幢富含OMA大胆、尖锐设计理念的建筑作品拔地而起之后,这个事务所开始声名鹊起,天下闻名。而这种口碑相传、以实力说话的方式也正是建筑企业品牌之路的缩影。并且,这条路对中国建筑企业而言更难、更艰辛,就像大家都知道央视大楼的设计方是OMA,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与北京城建集团是央视大楼的施工方呢?难道他们没有推广和传播吗?这个问题还是先从建筑企业的品牌特征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