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嘉华 《四川建筑》1999,19(2):29-31
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综合载体和立体文献,每幢建筑都蕴含了它那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观念和哲理。作为世界四大建筑体系之一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特征,学者们已从审美感受、审美知觉、审美形态待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研究。本文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因的线索,在与西方建筑的比较中对中国建筑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赵辰 《世界建筑导报》2011,26(6):108-109
中国的当今文化已经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其建筑文化也已经汇入了世界的当代建筑文化之洪流。但若是讨论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来认知中国建筑的文化特色问题,至今,我们依然被大量的误解、杂念所困扰着,而难以清晰地表述。其实,中国建筑的"百年辛路"正是这样一种"自我认知的辛苦之路"。今天我们应该看到:"土木/营  相似文献   

3.
张良皋 《新建筑》2007,(3):52-58
叶廷芳先生肯定中国人创造的文明先进、文化灿烂,但从明代中期开始衰落。他以为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化心态。他从对历史之误读,而采纳了自“五四”以来的流行说法,把中国之衰落归咎于中国文化本身,忽视了清朝入关之承袭绝对皇权专制而实施300年民族压迫,置中国命运于万劫不复之地。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中国建筑在明代已露头的文艺复兴也被中断。叶先生正文从七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反思并提出本于良好愿望的建议,由于立论基点之欠正确,几乎全盘不得要领。笔者主张:中国建筑传统必须继承,保护遗产必须具有继承传统的积极目标,更须放眼世界,通过中国建筑的文艺复兴补课,达到整合东西方建筑文化成为世界体系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广州传统建筑与西方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佩贤 《华中建筑》1998,16(4):128-129
广州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而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和西学东渐的要冲,传统民居也首当其冲,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部分传统建筑在室内、外建筑装饰的要素中摹仿西洋图案,搀和有西洋色彩,但它又与大规模的西洋建筑的建造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该文考察和研究旨在揭示广州传统建筑在近代建筑历史中发展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5.
田然  张婷 《中州建设》2006,(1):66-66
由无数无名工匠世代相传所创造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取得了独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的伟大成就。这些建筑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树整体中的一枝,和其他备枝一样也散发着东方大地特有的泥土芳香.表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伟岸俊秀。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作为世界独立发展的一支建筑体系,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本文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形式,并探讨了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7.
当大量的玻璃幕墙、各种奇异的西洋建筑在中国城市中越来越多的时候,中国古建筑怎么办?中国传承已久的优秀建筑传统怎么办?近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中国古建筑文化高峰论坛上,政府官员、古典建筑专家、建筑工作者济济一堂,纷纷为目前中国古建筑现状与发展献策,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古建筑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与价值,现阶段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发掘,使它的价值能够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品牌。  相似文献   

8.
颜朝昱 《山西建筑》2006,32(16):17-18
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赋予了传统建筑空间深刻内涵,而中国传统建筑直接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渗透,包括哲学思想、伦理学、绘画文学、艺术等,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生命力,也是创作现代建筑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五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炳坚 《建筑创作》2007,93(3):135-137
建筑是人类为居住和相关社会活动而创造的一种特殊器物。建筑是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世界文化的交融给建筑刻上了外来文化的痕迹,但这种痕迹不能替代建筑的本土特征。建筑是多元的,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为建筑的民族化和地域化。中华民族是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建筑传统文化非常丰厚的民族,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师和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者光荣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0.
以大理喜洲、大理古镇及周边地区的白族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西洋元素融入传统白族建筑的来由,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西洋元素与白族独特的民族元素在建筑中融合的特殊现象进行了分析,并从白族建筑中的窗户、材料及布局等方面总结了西洋元素在传统白族建筑中的表现形式,说明了白族建筑文化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1.
入围理由:多年来从事建筑文化教学与研究,关注社会、关注人文,尤其是关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文化视野中的意义方面,做出了独到的贡献。近年来出版多部著作,挖掘和探索了对中国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新认识,获得了专业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中以马氏庄园为例,概述了传统院落的基本形式,探讨了马氏建筑的空间组合形式及组合艺术特征.这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西洋古典建筑文化之间的发展和联系,对发展中国现代建筑文化有着重大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整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一批价值较高的历史风貌建筑。既有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庙堂,又有近代西洋古典建筑,中西合璧,中西荟萃,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规定,历史风貌建筑是指建成50a以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人文价值,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历史风貌建筑区是指历史风貌建筑集中成片,街区景观较为完整、协调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陈谭生 《建筑》1996,(2):29-29
从惠州来淡水的路口,有几栋自称“令惠州人惊叹的建筑”正在筹建之中,广告牌旁边的样楼,确实是我们从没见过的西洋建筑。令人惊叹的建筑不外有两种:一种稀奇古怪闻所未闻,另一种则完美无缺无可挑剔,要实现前者并不难。美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审美的主观成份来源于文化。现代人以苗条为美,唐代却以肥为美,正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带来不同的审美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已经决定了中国人的审美口味,同这种文化行道而驰的美的形式,即使客观上确实很美,也不能引起中国人长久的‘共鸣。所以,许多著名的西洋建筑,在中国人看来显得陌生…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建筑领域特别是在建筑文化方面引起了激烈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地域性特征与设计方法趋同性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本文从哲学角度探讨建筑文化全球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出将建筑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视域融合”,创造“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现代建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百年回首,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经历过光荣,也饱受失意。随着西方文化在近代军事、经济和宗教等力量作用下传入中国,中西方建筑文化由相遇到冲突、选择,使中国传统建筑秩序失之平衡。虽然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秩序在文化整体上有着更多的相似,但具有革命性的现代建筑文化则需要打破一切,它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形式,还包括相应的政治、经济、生活、价值观念等。正因如此,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一直处在传统与创新、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双重困扰之中。这样的文化危机时代,也正是历史的转折时期,天将降大任于当代建筑师,建构中国建筑新文化和新秩序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要求。 1、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确定 在当代的时空背景下,对中国建筑文化进行确定,显得异常困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传统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在人们热衷于求“大”、求“洋”、求“奇”的同时,传统民族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如何把民族建筑文化的精髓有机地融入现代建筑,是当今建筑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综合艺术造型要素和造型规律分析传统建筑外形中屋顶的特征,用建筑理论中空间的概念来分析传统建筑中的室内外空间特点,并点出了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的地位,肯定了中国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磊 《华中建筑》2005,23(2):15-15
自2002年由湖北教育出版社陆续推出、由高介华教授主编的“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迄今已计划出版30多部著作,从而使更多的国人关注中国建筑文脉的传承问题。该套丛书的作用正如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所言“在欣欣向荣的建筑市场地域文化失落及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的危机面前,应喜赞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的编撰及发行”。齐康院士在总序中也倡言“中国具有5000多年深厚的建筑文化传统,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但建筑师尚缺乏独立自主意识,成为建筑创作及其出新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现代很多中国人都认为“风水”是迷信的.不能登大雅之堂。而作为中国乡土建筑环境观的代表理论——中国建筑风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与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的“以人为中心”、“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了历史的共鸣,不仅对中国的建筑也对世界的建筑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将建筑风水文化的经验认真研究总结,别除迷信,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