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方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对硝基氯苯(PCN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的光谱行为。试验发现,PCNB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和Lineweaver-Burk方程及热力学方程分别处理试验数据,发现BSA与PCNB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得到了它们相互作用的生成常数KLB(1.557×104L/mol)、热力学参数(ΔHθ=-89.962kJ/mol,ΔSθ=-217.98J/K,ΔGθ=-23.93kJ/mol)和结合位点数(1.080)等。位点竞争实验结果显示PCNB与BSA的作用位置主要在BSA的SiteⅠ(Sub-domainⅡA)位。证明二者主要靠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同时用三维荧光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PCNB对BSA构象的影响,为研究PCNB的毒性和生物学效应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注射用核黄素(Riboflavin,R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核黄素对BSA具有荧光猝灭作用,其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在301和317K下用Stem-Volmer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等处理实验数据,求出了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及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核黄素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氢...  相似文献   

3.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研究了25℃、31℃和38℃下甲硝唑(ME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特征.采用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等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了相互作用常数KLB的平均值为3.116×104L·mol-1,热力学参数ΔHθ、ΔGθ和ΔSθ的平均值分别为-1.259 kJ·mol-1、-25.73 kJ·mol-1和80.47 J·K-1,结合位点数的平均值为1.086;实验表明,MET与BSA可结合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复合物,其荧光猝灭作用更符合静态猝灭作用特征,主要作用力可能是静电力.为研究MET的治病机制、生物学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王珊  高奕红 《化工科技》2015,23(2):27-31
利用了荧光发射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进行了检测,研究有机磷农药(草甘膦和马拉硫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了有机磷农药对牛血清白蛋白有着明显的荧光猝灭作用,且方式为静态猝灭(BSA荧光分子与猝灭剂有机磷农药之间通过弱的结合生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会使得荧光完全猝灭的现象)为主。通过实验得出有机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位点数(n),与结合常数(K0)。  相似文献   

5.
合成1-吲哚基苯基甲酮,并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表征,通过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研究该药物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在309K时,1-吲哚基苯基甲酮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猝灭速率常数Kq=1.771×10~(12) L·mol~(-1)·s~(-1),结合常数Ka=3.726 5×10~3 L/mol,结合位点数n=0.884 0,ΔH=2.01kJ/mol,ΔS=36.19J·mol~(-1)·K~(-1)。结果表明:1-吲哚基苯基甲酮对BSA具有荧光猝灭作用,该药物分子与BSA的主要作用力是疏水作用力(ΔH0,ΔS0)。  相似文献   

6.
尚永辉 《化学工程师》2011,(1):12-13,17
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橙皮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橙皮素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过程,由热力学参数焓变△rHm=-60.543 kJ·mol<'-1>,熵变△rSm-114.121J-mol<'-1>均小于零,判断橙皮素与BSA之间主要靠氧键和范德华力相结合,生成自由能变(△rGm)为负值,...  相似文献   

7.
应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可见光谱的方法研究了2-异丙氧基-3-苯基-3H-喹唑啉-4-酮(PHQ)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PHQ能强烈猝灭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其荧光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二者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ΔHθ,ΔGθ,ΔSθ等热力学参数等。结果表明PHQ与BSA以1∶1结合,其反应主要是熵驱动的,相互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根据Frster无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给体(BSA)与受体(PHQ)之间的结合距离。  相似文献   

8.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吲哚美辛(ID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作用的光谱行为.结果表明,IDT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等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在25℃、31℃和38℃下,结合反应的生成常数KLB平均值为2.081×105L·mol-1、热力学参数平均值ΔHθ、ΔGθ和ΔSθ分别为-10.43 kJ·mol-1、-31.13 kJ·mol-1和67.94 J·K-1;发现IDT与BSA结合可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复合物,其荧光猝灭作用更符合静态猝灭作用特征,作用力可能主要是静电力;同时探讨了IDT对BSA构象的影响.为研究IDT的毒理作用、生态环境效应和生物学效应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盐酸二甲双胍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以及常见金属离子对盐酸二甲双胍和BSA相互作用的影响。在λex=282nm、λem=340nm的条件下,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盐酸二甲双胍对BSA的荧光猝灭光谱以及铜离子、镁离子存在下的荧光猝灭光谱。根据Stern-Volmer方程求得563K、567K、571K时盐酸二甲双胍与BSA相互作用的动态猝灭常数KSV分别为7.212L·mol-1、7.926L·mol-1、9.227L·mol-1,动态猝灭速率常数Kq分别为7.212×108 L·mol-1·s-1、7.926×108 L·mol-1·s-1、9.227×108 L·mol-1·s-1,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ΔG、ΔH、ΔS的平均值分别为-5.32kJ·mol-1、23.95kJ·mol-1、95.64J·mol-1·K-1,结合常数Ka分别为3.75L·mol-1、4.90L·mol-1、12.63L·mol-1,结合位点数n的平均值为0.9206,在金属离子存在下,KSV和Ka均降低。表明,盐酸二甲双胍对BSA的荧光猝灭为动态猝灭且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金属离子的存在不利于盐酸二甲双胍与BSA的结合,削弱了盐酸二甲双胍与BSA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L-半胱氨酸(L-Cy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并计算了猝灭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以及3个热力学参数△H、△G和△S。结果表明,L-Cys使BSA的内源荧光发生猝灭,BSA的发射峰从350nm蓝移到347.5nm,荧光猝灭机制为动态猝灭;L-Cys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L-Cys对BSA结构的微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采用光谱法研究了羟喜树碱(HCP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及ΔHθ、ΔGθ、ΔSθ等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HCPT对BSA的猝灭是由于形成HCPT-BSA复合物而引起的静态猝灭;ΔHθ(-35.91kJ.mol-1)和ΔSθ(-24.30J.mol-1.K-1)的值表明氢键和范德华力在HCPT-BSA的结合中起主要作用;圆二色谱和三维荧光光谱表明,在与HCPT结合后,BSA中的α-螺旋含量减少、微环境和二级结构均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华法林(WF)是临床常用口服抗凝药物,有关它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结合位点处的热点残基、作用力类型以及对HSA构象影响报道较少。通过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利用分子模拟、内源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WF与HSA之间作用机理。WF能使HSA构象发生改变,导致Tyr残基微环境极性降低、Trp残基周围亲水性增强。WF能有效猝灭HSA内源荧光,猝灭机制属静态猝灭,通过Lineweaver-Burk方程求得两者间结合常数(KA)为3.55×105L/mol(310 K)、结合位点数(n)约为1。Van′t Hoff定律计算得到的热力学参数(ΔH=169.56 kJ/mol和ΔS=653.23 J/(mol·K)),说明WF与HSA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根据F9rster′s能量转移定律确定,WF与HSA结合距离为2.87 nm。WF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力与HSA的亚域ⅡA中氨基酸残基进行作用,WF周围4.0?区域还存在ⅠB、ⅡB、ⅢA亚结构域的30个氨基酸残基。  相似文献   

13.
光谱法研究迷迭香酸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荧光和圆二色光谱研究了迷迭香酸(R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荧光猝灭测得在301、308和315 K时,RA与BSA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4.18×10~4、3.62×10~4和2.52×10~4 L/mol,表明RA与BSA间具有较强的结合作用,属于静态猝灭.热力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RA与BSA相互作用力以范德华力及氢键作用力为主.圆二色光谱、红外及拉曼光谱、荧光同步光谱研究表明相互作用后BSA的二级结构发生微小变化.此外,常见金属离子对结合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pH=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体系中,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运用Stern-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方程计算了其相互间的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在298,308和318K时的表观结合常数分别为0.4108,0.3605和0.048 98 L.μmol-1,其相应的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044,1.041和0.9026,利用热力学参数确定了分子间的作用过程是自发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作用力。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相互作用对蛋白质构象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应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锡离子(Ⅳ)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结合作用,确定了锡离子(Ⅳ)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过程的猝灭机理.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参数.依据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锡离子(Ⅳ)和白蛋白间的结合距离.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锡离子(Ⅳ)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并讨论了锡离子(Ⅳ)与白蛋白的结合模式.实验结果表明猝灭机理是动态猝灭,锡离子(Ⅳ)与BSA以物质的量比1∶1的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结合过程主要是熵驱动,相互作用主要为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16.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BSA分子中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具有荧光发射性质,以280nm激发BSA,在341nm处有很强的荧光发射。在加入CTAB后,发现CTAB—BSA强荧光峰的位置蓝移,且荧光强度随着CTAB浓度的增大而明显减弱,说明CTAB对BSA有荧光猝灭现象,猝灭以静态猝灭为主,由Stern—Volmer方程求得CTAB表观猝灭常数Kq=1.469×10^13L·mol^-1·s^-1。得到了CTAB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间的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利用已有的计算方法,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使计算结果更合理。通过与常见公式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所建立的方法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在模拟人体生理亲件下,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氟虫腈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氟虫腈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有一定的猝灭作用,由Stern-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方程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结合作用的平衡常数、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结合位王、结合作用力类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