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军 《泸天化科技》2007,(3):227-229
通过对联醇生产中对C02的控制即碳碳比(CO/C02)的控制摸索实践,提出控制的最佳比值区域。  相似文献   

2.
阐述气体CO2在天然气转化、甲醇合成中的作用,适当控制CO2补入量及合成气中的CO2含量可提高甲醇产量,降低消耗。  相似文献   

3.
葛志颖  郭炜 《化工设计通讯》2011,37(2):72-74,77
从焦炉气催化部分氧化制甲醇氢碳比的优化谈起,对几种提氢、混兑与直接补碳技术作了介绍,给出了回收CO2成本估算的依据,对转化前后补碳、补碳量等作了论述和说明,得出了调节、优化氢碳比可降低甲醇消耗和生产成本、实现CO2减排,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的结论,有条件的企业可结合自身实际选择。  相似文献   

4.
高晋庭 《山西化工》2022,42(1):99-101
为了提升焦炉煤气提炼甲醇的效率,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参数下合成甲醇的最佳值进行模拟分析,发现当补碳位置在工段前更有益于CO的补充,同时通过对补碳量对合成气中H2、CO、CO2含量影响曲线及水蒸气、氧气量对氢碳比的影响曲线进行分析,确定反应最佳的补碳量为125 kmol/h,最佳氧气注入量为240 kmol/h,最佳水蒸气注入量为650 kmol/h.以期为焦炉煤气合成甲醇作出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一种测定失活分子筛催化剂上积碳的氢碳比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利用高温将催化剂上的积碳完全燃烧后化为CO2,通过测定CO2的量来确定结焦物中的碳含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焦炭完全转化情况下,反应消耗的O2的质量与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相等,进而得到催化剂上结焦物中氢含量。进而可以得结焦催化剂上焦炭的氢碳比。该测定方法避免催化剂结晶水和吸附水对测定结果影响且大大提高了测定精度。  相似文献   

6.
刘丽娜  李辉  王鼎 《化工生产与技术》2012,19(4):45-46,49,67,68
介绍了以煤、油田气和渣油为原料联合生产甲醇的工艺流程及其特点。水煤浆气化有效气的n(H2)/n(CO)为0.4-0.5,天然一段蒸汽气转化有效气的n(H2)/n(CO)为2.7~3.0,根据H、C元素互补理论.联合生产甲醇工艺将水煤浆气化副产多余的CO、天然气转化过剩的H2和渣油催化裂解时副产的干气(分离回收的部分H2)3者结合使合成气中的生产甲醇的合成气【n(H2)-n(CO2)]/[n(CO)+n(CO2)]达到2.05-2.15,达到“氢碳互补”,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目的。  相似文献   

7.
主要闸述了CO2气在天然气制甲醇工艺中的作用,合理利用CO2对降低消耗、提高产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氨碳比是尿素生产工艺中的二个重要控制参数。通常状况下,提高氨碳比不仅可以提高CO2转化率,而且可以降低物系介质的腐蚀性;但提高氨碳比也会提高尿素合成的操作压力,增加未反应氨的循环量,增加回收工段的负荷和能耗。所以,如何控制合适的氨碳比是各尿素装置一直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选取Langmuir-Hinshelwood-Hougen-Watson型动力学方程,利用Aspen Plus对C306催化剂上甲醇合成过程进行动力学模拟,模拟结果能较好地与文献值吻合。分析操作参数和氢碳比对CO、CO2转化率影响。结果显示,在恒定操作压力条件下,CO转化率在进料气入口温度为496~504K时达到最大,与之对应,CO2转化率则在490~495K时达到最大;在相同入口温度下,提高操作压力有利于增加CO、CO2转化率;氢碳比提高有利于CO转化。  相似文献   

10.
王子良  李瑞军  解东来 《化工进展》2012,31(3):523-527,53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需要CO含量低于10μL/L的富氢合成气作为燃料。CO优先氧化是一种深度脱除CO的有效方法。设计了一种CO优先氧化反应器,考察了催化剂装填方式、CO空速和氧碳比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所测试的操作条件,催化剂稀释之后分三段装填有利于反应器床层温度的均匀分布和出口CO浓度的降低;氧碳比越高出口CO浓度越低,当氧碳比为2.8时出口CO浓度为7μL/L。连续20 h的测试表明,反应器床层温度分布均匀,出口CO浓度保持在10μL/L以下。  相似文献   

11.
二氧化碳的利用前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田超 《大氮肥》2002,25(3):153-156
综述国内外CO2市场生产和利用现状,阐述CO2作为一种潜在的碳资源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利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罗利生  许桂忠  刘树亮 《大氮肥》2004,27(3):182-185
通过分析渣油造气机理,找出影响气化炉产气成分的各因素,用实际生产数据绘制的趋势图去验证各因素对气化炉产气成分的影响程度,对气化炉进行综合调优,以达到提高气化炉产气(CO H2)含量,降低CO2和CH4含量以及合理的H2/CO的目的,实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CO2(二氧化碳)的有效固定是低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综述了固定CO2并获取高附加值产品的两种稳定途径:化学固碳(矿化生成无机化合物、化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和生物固碳(培养系统、筛选指标和固定效果)。最后指出了固碳过程可充分利用炉渣、烟气和市政污水,并对有效固定CO2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变暖的形势下,CO2的减排成为热议话题.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承诺.而CO2的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的重要手段.就地质CO2封存技术的发展现状做出简要介绍,包括油气藏封存CO2技术,煤层封存CO2技术,...  相似文献   

15.
修饰的GC电极上CO2的电催化还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高压及常压下玻碳电极还原CO2的反应,以及钴酞菁修饰玻碳电极的电还原CO2行为。结果表明,玻碳电极常压下即可还原CO2,但法拉第效率极低。高压下法拉第效率大大提高,可将CO2还原为CO(31%)和HCOOH(15%)。若用钴钛菁修饰玻碳电极常压下即可将CO2还原,法拉第效率可达30%。  相似文献   

16.
《应用化工》2022,(11):2479-2483
概述了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及目前的应对情况,并对比了非介孔碳材料和介孔碳材料对CO2的吸附性能。介孔碳材料因其较高的比表面积、较大孔容和均匀的孔径,具有较好的CO2吸附性能。同时指出了杂原子掺杂对于介孔碳材料的吸附性能的优化,并且对杂原子掺杂介孔碳CO2吸附剂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许峰  王煤  邱添  刘正全 《天津化工》2005,19(3):54-56
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尿素合成塔CO2转化率,分析了氨碳比和水碳比与转化率之间的关系。详细介绍了建模过程并对隐含层神经元数和迭代次数对网络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准确地对CO2转化率进行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在1.0%以内;CO2转化率随氨碳比的增大而显著增加,水碳比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
碳碱法加工硼铁矿的反应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NaHCO3和CO2+ Na2 CO3为分解剂,研究了硼铁矿碳解反应过程.以NaHCO3为分解剂时,随着NaHCO3用量的增加,碳解率增大,当加入量为40 gNaHCO3/100 g矿时,碳解率可达78%.以CO2+ Na2 CO3为分解剂时,考察了各种因素对碳解反应的影响,液固比和添加二乙醇胺对碳解反应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高压法三聚氰胺装置尾气用于联产尿素的尾气回收新技术;介绍了该技术的工艺流程、技术特点、技术原理,以及氨碳比、水碳比、CO2转化率的确定原则;对实际生产运行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固碳技术的研发历程,从资源化利用的角度看,CO2是一种大存量的“碳源”,化学固碳兼具碳减排和资源化的优势,是未来固碳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基于化学固碳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已形成的技术成果,将CO2资源化利用工艺与现有新材料合成工艺相结合,提出了以CO2为基础原料深度延伸产业链生产聚碳酸酯,并形成多元化产品结构、具备工业化实施条件的新型固碳工艺。针对新工艺主要涉及到的CO2合成尿素、尿素法DMC、酯交换法DPC、异丙苯法苯酚工艺、离子交换树脂法BPA合成工艺及非光气法PC等生产过程,进行了技术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