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1 毫秒
1.
和畅洲汊道是长江下游典型的江心洲分汊型河道,也是长江下游历史上演变最剧烈的河段之一。三峡水库蓄水后河段来沙大幅减少,和畅洲汊道演变与航道条件随之改变,为了抑制左汊发展、改善右汊航道条件,水利、交通部门先后在左汊口门、上中段修建了三道水下潜坝。在大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水沙条件和整治工程双重作用下和畅洲汊道及其上游六圩弯道河床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后六圩弯道河床持续下切,伴随着局部岸线崩退和心滩发育等不利变化;三道潜坝限流作用显著,2019年左汊实测分流比约为64%,较2002年最高76%时下降12%;右汊河床经历了缓慢淤积到由淤转冲再到普遍冲刷的阶段性变化,航道条件得到改善;但左汊潜坝下游河床产生明显的局部冲刷,且发生两次崩岸事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镇扬河段和畅洲汊道由于历史上主支汊易位多次,是长江下游分汊河道中演变最为剧烈的汊道之一.三峡水库蓄水、河道整治工程及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影响了和畅洲汊道形态的调整.分析了该河段来水来沙特点,介绍了河道(航道)整治的基本情况,并对河段的分流比及整治工程进行阶段性分析,研究了和畅洲汊道的河床演变,并统计了左、右汊断面特征值中...  相似文献   

3.
长江镇扬河段和畅洲左汊潜坝工程是首次在长江主汊中采用全断面潜坝形式实施的汊道控制工程,工程建成后使和畅洲左汊分流比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基本实现了工程预期目标。为研究潜坝工程对和畅洲汊道近期演变的影响,比较了潜坝工程建成前后汊道平面、断面、分流比、槽蓄量等要素的变化;分析了来水来沙条件、上游河势变化、河床边界条件等因素对汊道的影响;从两汊道阻力变化对比、相对引水深变化及上游流速分布的改变等方面,初步探讨了潜坝工程对汊道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潜坝工程建成后和畅洲汊道发生了有利变化,而潜坝工程是和畅洲汊道近期演变朝着有利方向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杨芳丽 《人民长江》2015,46(17):10-14
为了提高对长江下游和畅州汊道演变规律的认识,以该河段大量实测资料为依据,从分流比、河槽容积以及航道条件的相关关系出发,分析了其河势的演变及航道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表明,在和畅洲右汊分流比小于30%、0 m以下河槽容积小于0.8亿m3时,航道条件总体趋于恶化。对和畅洲水道河势控制和航道整治思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建议采取的工程措施包括,适当加大右汊分流比、增强右汊水流动力条件、稳定并提高右汊现有河道容积。  相似文献   

5.
目前长江仪征水道能满足12.5 m深水航道的要求,但近年来主通航汊道(世业洲右汊)分流比持续减小;右汊进口段"冲滩淤槽",航槽淤积萎缩,航道条件向不利方向发展,因此需要对现行航道实施工程整治,确保12.5 m深水航道畅通.采用数学模型对单项整治方案进行了探索性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世业洲头鱼骨坝和左汊潜坝工程可较好限制左汊分流比持续增加,而左汊深槽填槽和左汊进口护底工程效果较差.在单项整治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深水航道建设推荐方案,可供工程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长江上中游来水来沙条件影响,下游镇扬河段的世业洲左汊发展、右汊萎缩速度明显加快。鉴于主跨润扬大桥所在右汊演变对下游六圩弯道与和畅洲汊道的稳定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及时采取河势控制措施,以稳定现有河势。通过对该汊道的河势分析和河工模型试验,为其治理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在世业洲左汊下游修建潜坝工程,能够有效减小左汊分流比,对世业洲汊道河势有利。  相似文献   

7.
长江镇扬河段位于长江下游江苏省境内,上起三江口,下迄五峰山,自上而下分为:仪征水道、世业洲汊道、六圩弯道、和畅洲汊道以及大港水道,河道演变剧烈.主要从分流比、平面形态及河道深槽变化情况,对和畅洲口门控制工程、12 m深水航道潜坝2项工程建成后对该汊道河势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项控制工程对和畅洲汊道左右汊分流比的调节作用明显,但同时也引起了该汊道河势的变化调整,从而出现部分岸段滑塌崩岸,针对目前河势变化情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长江下游和畅洲汊道的历史演变和近期演变情况,结合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分析了该河段的演变特点,对近期和畅洲左汊分流比急剧增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和畅洲左汊口门控制工程的实施情况,对该工程的整治效果进行了评价。工程运行后的观测资料分析表明,相对工程前,左汊分流比减小了2~3个百分点,遏制了和畅洲左汊分流比急剧增加的态势,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其成功经验可为类似分汊河道的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长江下游镇扬河段平面形态复杂,整治难度大。从上游来水来沙变化、汊道分流比、深泓线及断面要素等方面,分析了该河段汊道近期河床演变特性,主要表现在左汊继续发展,右汊缓慢萎缩。为此,提出了汊道整治思路和整治工程方案,开展了河工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从单方案看,工程规模越大,左汊减流越多;随着潜坝坝顶高程的增加,潜坝对左汊分流控制作用加强。左汊潜坝工程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长江镇扬河段世业洲汊道近期演变与整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业洲汊道上承仪征水道,下接六圩弯道,百余年来支汊在左、主汊在右的状况未发生改变,但汊道从稳定到左汊缓慢发展、右汊相应萎缩的变化十分清晰。从分流比、断面要素等方面分析了长江镇扬河段世业洲汊道近期河床演变情况,概述了近期汊道整治情况,指出了汊道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利影响,根据和畅洲汊道整治教训,进一步提出世业洲汊道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长江镇扬河段和畅洲汊道演变和治理工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长江镇扬河段是长江下游变化最剧烈的河段之一,其主要变化表现在世业洲左汊的缓慢发展及汇流后的主流不断右移、六圩弯道的崩岸及弯道向下游发展、和畅洲左汊的持续发展等。多年来为稳定河势,镇扬河段已实施了一、二期整治工程,使剧烈变化的河势已基本得到控制。根据镇扬河目前的情况分析了该河段来水来沙特点、近期河道演变规律及演变趋势,介绍了该河段二期整治工程的基本情况,并着重介绍了和畅洲左汊口门控制工程方案研究、设计、施工及工程效果等内容。工程后的实测资料分析表明,和畅洲左汊口门控制工程达到了预期的整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湘江株洲航电枢纽坝区河段河床变形预报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采用正态河工模型,模拟湘江株洲航电枢纽坝区河段宽级配河床质泥沙运动。在模型河床变形验证相似的基础上,研究一期(左汊)、二期(右汊)围堰施工工况和枢纽正常运转条件下河床冲淤变化规律,以及对船闸下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航道的影响;同时推荐了该区域航道整治推荐方案,为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天然河道一般不能满足航运的实际要求,需进行航道整治。目前我国内河航道整治技术较为成熟,但对存在连续弯曲多滩险河道的研究较少。黄河上游白银市常生码头下游滩河道属连续弯曲河道,存在多处滩险,水流条件复杂,严重影响船舶的通航安全。以数值模拟为研究手段,构建二维数学模型,分析河道碍航因素,论证整治方案的合理性。确定采用填槽、切咀、疏浚和修筑潜坝等整治方法。整治效果明显,水力因素均达到通航指标,水流条件明显改善,为今后黄河上游及类似碍航特性的航道整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航运的发展促使内河航运枢纽中的船闸扩建工程日益增多,在已建枢纽基础上进行船闸扩建势必会改变现有工程河段的边界条件和水动力特征,从而对已有建筑物运行产生影响。结合富春江船闸扩建工程,采用整体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分汊河段扩建船闸对已有建筑物的影响及相关改善技术。结果表明:富春江船闸位于峡谷分汊河段,扩建船闸及导航墙的兴建,导致汊道分流比发生明显改变,左汊主河道分流量增加、水位壅高,对发电、行洪产生不利影响;为减小扩建船闸的影响,需在右汊船闸隔流墙与江心洲之间开挖一条行洪渠道,以尽量维持河道原有分流比,但行洪渠道紧邻下游口门区,受渠道内集中水流影响,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不满足要求,船闸通航条件与发电、行洪相互制约;提出了在汊道进口设置节制闸控制分流的创新技术,通过节制闸调节两汊分流比,能够解决船闸通航与枢纽建筑物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周天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对荆江右岸堤防的影响,根据对杨家厂—古长堤的河床演变分析,在郝穴原有矶头群及航道整治工程的5道潜坝和护滩带的综合作用下,河道深泓线将进一步向右岸逼近并加剧对右岸近岸河床的纵向下切和侧向侵蚀及沿程冲刷,护滩带的构筑将抬高蛟子渊边滩,从而加剧对荆江右岸护岸工程的冲刷,宜加强戚家台—胡汾沟一带的防护措施,并加强对相关河段近岸河床的常年监测。  相似文献   

16.
长江镇扬河段近期河床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了解对镇扬河段近百年的演变过程及演变规律,采用原型观测资料分析法,分析了仪征水道、世业洲汊道、六圩弯道和畅洲汊道以及大港水道近期河床演变的特征及演变趋势,并提出了进一步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隧道工程所在位置河床的最大冲刷深度是过江隧道方案设计的关键参数之一,合理确定最大冲刷深度能为保证工程安全和减少投资提供重要设计依据。在分析近年来河道演变特点和前人所做研究的基础上,以长江下游仪征水道世业洲河段拟建过江隧道为例,分析工程河段的来水来沙特点,采用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对不同水文年条件下河段河床最大冲刷深度进行了研究。在验证模型水流和泥沙冲淤相似的前提下,确定了动床模拟的不利水沙系列为2007—2010年+1998年+300年一遇洪水流量过程,并结合地质勘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合理预测。最终确定过江隧道断面河床左汊最大冲深为10.85 m,右汊最大冲深为8.87 m,该结果对拟建过江隧道工程而言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