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徽州聚落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传统聚落之一,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有深厚的底蕴和学术研究价值,本文借鉴国内外城市自组织理论的发展及相关成果,对徽州传统聚落空间演化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对当今城市规划研究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勇  李洁 《城市建筑》2013,(16):214-215
系统的自组织理论给古商城聚落空间形态分析提供了一种深层次的研究视角。文章引入城市自组织的理论,分析并探讨了古商城聚落空间的形成及特征。并以湖南省洪江区洪江古商城空间形态为例,探索了古商城的空间聚落形态发展的适宜之路。  相似文献   

3.
从朴素的自组织思想,到科学的自组织理论, 都是对广义自然界进化——发展现象最一般规律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文章首先对自组织理论的概念、特征、机制、应用和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描述,然后对自组织理论在城市发展中的现实意义和若干表现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提出自组织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自组织与自组织城市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陈彦光 《城市规划》2003,27(10):17-22
自组织理论和方法在当代城市地理学和规划理论的前沿领域有着非常重要而深刻的应用 ,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乃至更早。文章评介了自组织城市理论、模型和自组织城市规划思想与方法 ,解释了自组织概念的基本含义 ,分别介绍了自组织城市研究的 7个重要领域 :耗散城市、协同城市、混沌城市、分形城市、细胞城市、沙堆城市以及FACS和IRN城市 ,讨论了基于自组织研究的空间复杂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洪江古商城聚落的自组织特征,揭示了其生长与发展的内外因素、自组织机制与规律.最后为洪江古城的保护提出一些新的思路以及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传统乡土聚落为研究对象,以自组织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挖掘更新机制为目标。通过解析过去,揭示三个参变量的主导作用、三种结构秩序的空间建构,以此提取传统乡土聚落的演变秩序。通过诊视现在,提纯分形理论下空间自相似生长机能、协同学理论下空间共生性生长机能、超循环理论下空间催化性生长机能。通过调控未来,挖掘传统乡土聚落等级嵌套、并置协同以及低冲击循环演进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徐州户部山传统聚落出发,分析其聚落形态特点,结合地域因素,挖掘其聚落产生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当代住区规划设计趋势,对今后的住区规划进行思考,希望对住区规划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农耕经济是农村聚落存在、发展的经济基础,人口与耕地是农耕经济的核心组成要素.农村聚落是农村社会中人口与耕地的结合点所在,人口与耕地关系的变动影响着农村聚落的生成与演化.从川西平原人口与耕地关系的变动情况(1644-1911)入手,分析林盘聚落体系恢复、繁衍及稳定的演化过程,并揭示其以农业生产力的有效配置为中心的自组织特征,为川西新农村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徽州、徽商和徽州传统聚落。从徽商的经济实力、儒家修养及生活方式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徽商对徽州传统聚落的影响;指出了徽商对徽州传统聚落形成、发展及保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徽州传统聚落与人居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伟 《工业建筑》2000,30(1):6-10
借鉴当代可持续发展观、阐述徽州传统聚落在规划选址、营造技术和水口园林等方面蕴涵着可持续的技术与生态发展观,分析其演变的经济文化背景,提出“更新、保护、改造”是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徽州乡土建筑和传统聚落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伟 《华中建筑》2000,18(3):126-127
该文从建筑史和聚史方面,研究了徽州乡土建筑和传统散落的形成,发展与腐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陈伟 《华中建筑》2000,18(4):123-125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绩溪始筑县城[45]。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以绩溪有徽岭、徽溪而名,州治歙县。始筑州城于新州,其城周长四里多,至今仍保存下来部分城墙遗址。此后复迁至旧罗城,“鸠工聚材,版筑以兴。城五百三十丈有奇,叠石为址,高于其旧”[46],将城池修复后,城周扩至七里三十步,设六座城门。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城内设有孝义、宣化、望仙、紫阳等十二坊,街区道路通畅,官府、庙宇、民宅和商铺等功能分区明显;已初具规模[47]。徽州当地矿冶、烧窑、木材加工等的发展,促进…  相似文献   

13.
当代公共艺术与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组织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以自组织理论为框架,在考察国外利用公共艺术复兴自建社区案例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农村建设中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发展的他组织方式予以反思,并对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适宜的方法予以研究。自组织理论视野下,村落可视为一种耗散结构。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发展,将有效提升村落的开放程度,加强村落与外部环境在信息、资金、物资上的交流;除此,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环境中的应用,将有效提升村民的社区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其乡土意识,有利于乡村自治的推行与实施;另外,实施过程中的培训,也有利于当地人劳动技能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要]风土聚落其实是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之下对现在仍然保留传统风貌聚落类型的总和,其涵盖的内容与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都存在一种交集。它所代表的是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一种社会发展现象。天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有很好的传统文化基因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但是在近些年的城市化进程之中,只留下老城区的部分历史街区的碎片。该文根据老城多年的实际跟踪调研,对这种历史现象进行剖析,总结天水地区风土聚落现状形成的根本原因。旨在提高人本思想的关注度,对风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较为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15.
对城中村集中安置拆迁的思考--以惠州市水北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挚平  高小舟 《规划师》2005,21(8):81-83
惠州市水北村集中安置拆迁采取了将拆迁村民就近安置和按拆迁面积为拆迁户建公寓楼等策略,得到了拆迁户的支持。但其过于关注物质层面的改造,而对于原村中的外来人口安置、原村民城市化等问题关注不够,给城市的长远发展留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6.
人居环境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环境类型,是地方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徽州由于自然、社会和历史的影响,人居环境表现出与其它地域不同的特征。以徽州人居环境为对象,分析其空间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合理性,旨在实现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鲍志勇  何俊萍 《华中建筑》2014,(5):152-154,159
文化生态学是传统聚落有机更新的全新理念,也是生态文明必然产物。该文运用文化生态学共生互补、多样平衡、动态开放、层次结构理论观点,传统聚落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三个层次构成完整文化生态系统,以此为理论构架基础,分析传统聚落自然环境的适应、经济环境变异、社会环境整合的演化轨迹,分析并总结聚落演进中的内部、外部动力机制,最后总结传统聚落外"适"内"合"的有机更新策略,为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应注重保持城市的本土特色,注重城市历史风貌,提高城市的识别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杭州拱宸桥历史片区与周边现代建筑区色彩关系及搭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住区更新中的色彩模式和搭配方法,提出规划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伴随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城市生态公园的数量随城市数量而大量增加。确立正确的城市生态公园发展方向,追求形式多样性的同时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加强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化主体色彩,建设网络管理平台,对于城市生态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