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米酒醪中优势微生物菌相组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米酒的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的组成会直接影响江米酒的风味和质量,试验对米酒醪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了4株优势菌,分别为1株霉菌、1株酵母菌和2株细菌,单菌发酵确定了霉菌是米酒发酵过程中主要优势菌,通过菌落形态、菌体形态观察初步确定该霉菌属于毛霉科毛霉属。  相似文献   

2.
徐坊大曲的微生物区系及其优势菌的鉴定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山东梁山徐坊中温大曲中细菌总数为3.5×106个/g干曲 ,占细菌、酵母和霉菌总数的38.46 % ;芽孢菌占细菌总数的51 % ;酵母菌占细菌、酵母和霉菌总数的12.09 % ;霉菌占细菌、酵母和霉菌总数的49.45 %。中高温大曲中的细菌、酵母和霉菌总数低于中温大曲 ,耐高温的芽孢杆菌含量和种类较中温大曲多 ;中高温大曲和中温大曲中的优势菌种类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3.
红茶菌培养过程中菌相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蔗糖、0.6%绿茶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糖茶水为发酵基质,传统的红茶菌菌膜分离得到的优势微生物克鲁丝假丝酵母、汉逊德巴利酵母、栗酒裂殖酵母、酿酒酵母、液化醋杆菌、醋化醋杆菌、重氮营养醋杆菌、甲醇醋杆菌为试验菌种,于28℃恒温静置培养14d,每2d取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种培养不同时间,其培养液的pH及菌种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枝江大曲酒大曲和窖泥中优势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枝江大曲酒春季和夏季酿造用大曲和出窖的窖泥中微生物区系的分析,找出枝江大曲酒的优势菌,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确定了枝江大曲酒春季和夏季酿造用大曲和出窖窖泥中微生物区系的差异,得出影响枝江大曲酒的微生物类群.  相似文献   

5.
通过平板稀释分离法,对衡阳酒药的微生物组成、菌落形态以及主要酶活力进行初步分离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制曲成熟的衡阳酒药中主要的微生物为酵母菌、霉菌和细菌,放线菌数量不多,霉菌中根霉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旺盛.  相似文献   

6.
刀板香作为一种传统的徽派腌腊肉制品,品质优良、风味独特,但生产工艺相对落后、品质不稳定,因此,刀板香中优势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相应发酵剂研制的需求迫切。通过低温选择性培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共分离得到5株葡萄球菌(4株马胃葡萄球菌和1株木糖葡萄球菌)、6株嗜冷菌(1株小束噬脯氨酸菌、1株沙雷氏菌和4株嗜冷杆菌),进一步测定马胃葡萄球菌(A3)、木糖葡萄球菌(A4)、小束噬脯氨酸菌(L1)和嗜冷杆菌(N17)的温度适应、耐盐和耐乙醇能力。结果表明:菌株A3和A4有较好的耐盐能力,菌株L1和A4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好,4株菌对于乙醇的耐受性均较差。因此,筛选得到菌株A3和A4可作为良好的发酵剂,菌株L1和N17有作为低温发酵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游剑  陈茂彬  方尚玲  刘前生  李净 《酿酒》2009,36(3):31-34
通过对枝江大曲酒春季和夏季酿造用大曲和出窖的窖泥中微生物区系的分析,找出枝江大曲酒的优势菌,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从而找出影响枝江大曲酒的微生物类群.  相似文献   

8.
以托盘装的冷鲜猪肉馅为原料,研究不同脂肪比例的肉馅中菌相组成及数量变化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肉馅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假单胞菌属、热杀索丝菌属、乳酸菌属、微球菌和葡萄球菌以及肠杆菌科,不同脂肪组成对肉馅初始时期的菌相组成无显著影响,但对其数量和增长速度有显著影响.脂肪含量越多初始微生物数量越少,但生长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9.
豆豉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相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实验对豆豉后发酵过程中菌相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后发酵过程中由于高渗透压的影响使得大部分微生物不能生长。但少数的耐盐菌如乳酸菌、芽孢杆菌和酵母菌能够暂时适应该种环境,呈现暂时生长趋势并产生大量的酶。同时制曲过程中霉菌所产生的蛋白酶等一直作用于后发酵过程中。利用这些酶类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形成豆豉所特有的色、香、昧以及豆豉所特有的功能性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0.
将湛江地区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在(4±1)℃条件下进行冷藏保鲜,通过细菌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对冷藏不同时期的细菌组成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并对优势腐败菌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湛江地区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冷藏初期的细菌总数为2.8×104CFU/g,由10个属的细菌组成,其中有6个属为G-,且它们的数量占细菌总数的80%,其中以黄杆菌和气单胞菌的数量最多,分别占细菌总数的33.3%和13.3%;冷藏的第2天为高品质期,细菌总数为5.1×104CFU/g,黄杆菌(30%)和不动杆菌(16.7%)的数量最多,G-的数量增长到86.7%;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细菌种类逐渐减少,货架期终点时细菌总数为3.0×106CFU/g,但只分离到8个属的细菌,其中G-占93.4%,气单胞菌和假单胞菌的数量均增加到16.7%,而黄杆菌减少为26.7%,其他种类的G-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冷藏至第6天,细菌总数高达2.4×107CFU/g,虾肉完全腐败变质,从中分离获得的4个属的优势腐败菌均为G-,它们分别是黄杆菌、希瓦氏菌、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各自所占比例为28.74%、26.44%、21.84%和16.09%。  相似文献   

11.
以黑米和糯米为主料,甜酒曲和白糖为辅料,半固态发酵工艺酿制黑米醪糟酒.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出黑米醪糟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即黑米与糯米添加比1.4:1,甜酒曲添加量1%,加糖量10%,发酵时间36h,发酵温度35℃,蒸煮时间55min,蒸20min,煮35min,料水比1:3,酿制出的黑米醪糟酒呈紫红色,半透明,有光泽,香气纯正,馥郁芬芳,幽雅自然,滋味醇厚,甜酸柔和,鲜美爽口,测得其pH5.4,糖度6.7%.  相似文献   

12.
黑糯米酒及黑糯米保健酒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比较黑糯米酒及黑糯米保健酒品质,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及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UPLC-QE-MS)法检测两种酒的挥发性成分及化学成分。GC-MS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酒中共检出53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黑糯米保健酒45种,其主体风味成分为醇类(39.52%)、酮类(19.47%)、醛类(15.08%)、酸类(9.61%);黑糯米酒47种,其主体风味成分为醇类(57.28%)、醛类(13.16%)、酮类(11.36%)。UHPLC-MS/MS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酒中共检出534种化学成分,黑糯米保健酒529种,黑糯米酒527种,两者主体化学成分均为氨基酸(42.67%;37.71%)和酸类(20.38%;18.43%)。与黑糯米酒相比,黑糯米保健酒中黄酮类物质增加30余倍,其特有成分为雌马酚、大豆苷元和甘草酸,含量较大的成分为羟基香豆素和乙酰胆碱。  相似文献   

13.
芦荟糯米甜酒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主要是将糯米经糖化发酵制得的醪汁与芦荟原汁等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得的一种新型饮料。并通过正交实验优选出了最佳工艺配方。最终制得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芦荟糯米甜酒。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银杏糯米酒是以优质糯米为原料,安琪甜酒曲为糖化发酵剂,经浸米、蒸米、糖化及发酵等工序酿制而成的糯米酒,然后与银杏叶提取液进行调配勾兑而制得的一种功能性保健饮品.为了确定银杏糯米酒加工工艺的最佳工艺参数,通过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优的勾兑方案是:银杏叶提取液24%、白砂糖7%、柠檬酸0.1%,最终制得的成品是一种风味独特、可口宜人、营养丰富、酒精较低的保健酒.  相似文献   

15.
邵焕霞  吴体江 《饮料工业》2008,11(10):32-34
以优质糯米为原料,安琪甜酒曲为糖化发酵剂,经浸米、蒸米、糖化、发酵等工序配制而成的糯米与银杏叶提取液进行调配勾兑,制得一种功能性保健饮料。通过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优的勾兑方案是:银杏叶提取液24%、白砂糖7%、柠檬酸0.1%,最终制得的成品是一种风味独特、可口宜人、营养丰富、酒精较低的保健酒。  相似文献   

16.
洋葱糯米酒发酵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洋葱、糯米为原料,将二者混合并加入安琪米酒曲进行发酵,生产具有保健功能的洋葱糯米酒。通过测定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酒度并进行感官评定,研究了发酵生产洋葱糯米酒的主要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7.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红枣糯米酒的生产工艺,探讨在糯米饭中添加红枣汁混合发酵制得米酒的方法。结果表明,红枣糯米酒的最佳生产条件为混合发酵温度30℃、加曲量0.4%、枣汁添加量80%。制得米酒色泽透亮、酸甜适口、枣香浓郁。  相似文献   

18.
桂花糯米酒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桂花、糯米为主要原料,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糯米酒加工的发酵工艺条件和桂花糯米酒的配方。结果表明,以加曲量1%,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72h为发酵工艺条件,调配桂花汁30%,糯米酒50%,蔗糖8%,柠檬酸0.1%,可研制出一种具有桂花特殊香味和一定保健功能的优质桂花糯米酒。  相似文献   

19.
菊花糯米酒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以糯米和菊花为主要原料,经发酵制得的糯米酒与菊花浸提液进行调配勾兑,最终制得一种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能清热解毒、平肝明目、延缓衰老的功能性菊花保健糯米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