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分析混凝土泵车臂架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根据混凝土泵车臂架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建立了混凝土泵车臂架液压系统AMESim仿真模型,对混凝土泵车臂架系统收回过程进行了动态仿真,得到了各个臂架液压缸的压力曲线、流量曲线和活塞位移曲线.仿真结果对混凝土泵车臂架液压系统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基于普通DSP的嵌入式视频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在混凝剂加注自动控制技术中的应用。该系统以TI公司C2000系列中的TMS320LF2812 DSP(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为核心,来实时采集和定量分析絮凝池中絮体的图像信息,算出絮体沉淀“等效直径”作为控制混凝剂加注率的目标值,并用进水流量和沉淀水浊度信号自动修正目标设定值。从而自动调整加注量,达到稳定沉淀水浊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低温液氢加注系统间歇泉现象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液氢加注系统竖直管路内间歇泉现象产生的过程,总结了间歇泉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危害性.采用改进的风险矩阵法,对间歇泉现象产生时给加注管路以及贮箱带来的危害进行了风险评估.为提前发现液氢加注过程中间歇泉现象引起的风险及风险发生后的风险转移提供理论参考,从而减小风险对液氢加注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微重力环境低温流体无排气加注过程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加注系统受注贮箱,采用CFD方法就液氮贮箱无排气加注过程开展数值仿真,对比了不同重力水平下的无排气加注性能,分析了加注口结构、壁面初始温度、加注流体温度和加注流量等因素对微重力无排气加注性能的影响规律。所构建的二维轴对称模型将流体区与固壁区一起作为求解区域并划分网格,并通过植入用户自定义程序(UDF)计算加注口液体闪蒸过程及气液之间的热质交换。经过实验数据验证,该模型能够合理展示箱内温度场分布和相分布情况,并获得贮箱压力等参数变化信息。数值计算结果表明:(1)加注条件相同时,微重力工况较常重力工况体现出更好的无排气加注性能。(2)微重力条件下,无排气加注性能几乎不受加注口结构的影响,壁面初始温度和加注流体温度越高,贮箱压力越高,加注流量仅对加注时间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申请(专利)号:201911294012. 9公开(公告)日:2020-04-10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浦江特种气体有限公司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体加注系统,包括气源、管路系统和控制系统;管路系统包括加气管路系统,加气管路系统包括直接连接气源与待加注车辆的第一管路,还包括连接在第一管路上的压缩机,压缩机的入口端与出口端之间连接第二管路,第二管路包括一第二气动阀。本发明的气体加注系统以及气体加注方法,初始加气时,直接通过第一管路对待加注  相似文献   

6.
在建立低温真空管路、低温真空阀门、低温真空容器、低温过滤器等单机低温设备仿真模型的基础上,按照实际管路系统布局建立了某低温火箭液氧加注系统三维仿真模型。依据实际低温加注工序和参数,完成了加注全流程动态特性分析和仿真,对加注过程中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参数进行了仿真预示。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证明了系统全流程动态特性仿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成果可用于低温加注系统方案优化设计、工艺流程设计、故障预案演示等,同时可作为开展低温系统加注过程自动化测试、加注和健康管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低温容器的挤压加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运用流动及传热学方程式,对一个圆柱形液氧储槽的加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计算域包括储槽内部,加注管路和侧满管路,通过程序仿真得到加注过程中加注流量、储罐内液体的充满率、储罐内的压力随加注时间的变化规律.算例表明,模型有一定的适用性,准确体现了加注压力对整个加注过程的影响.得到的计算数据为实际加注过程提供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运载火箭液氢液氧低温推进剂加注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运载火箭低温推进剂加注系统的特点,对加注技术中的主要问题作了回顾与评述,这些问题是,液氢系统的气体置换,预冷过程及控制,加注流量调节,加注过程中的两相流,加注过程中推进剂的温升和过冷推进剂,射前补加及控制。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运载器提出的高精度低温推进剂温度和加注量精确控制要求,研究了高精度温度和加注量控制方案,对温度偏差和加注量偏差给火箭总体性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相关建议,为后续该类加注系统应用于移动式加注现场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混凝土泵车的产品模块划分方法:阐明任务,确定需求;零部件ABC分析;产品功能系列化和模块化规划;结构模块优化;建立产品编码和名称字典等.泵车模块划分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实践表明,该方法实现的优化的结构模块使零部件品种规格减少约30%;产品模块划分能够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研发和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