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受水土流失影响,王益区王益塬塬面逐年萎缩,沟岸不断扩张。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从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和塬面径流排导与利用两大类进行措施配置,依次由塬面、塬坡、沟坡、沟道建立四道防线,有效的拦蓄雨水和泥沙,实现沟头不前进,沟岸不扩张,沟床不下切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2.
以黄委会西峰水土保持试验站南小河沟流域的试验研究成果为依据,文章概述了黄土高原沟整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特点及治理对策。其特点是:67.4%径流来自塬面,86.3%的泥沙来自沟谷,侵蚀方式是以重力侵蚀为主;治理对策是:塬面应以控制塬水下塬的措施为主;塬坡主要采取固坡保塬措施,而沟谷则主要是采取抬高侵蚀基准、防止重力侵蚀的措施。这样在塬面、塬坡、沟谷形成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的三道防线,构成较为完善的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3.
陇东黄土塬区土质疏松、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沟头不断前进、塬面逐年萎缩,对当地农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给黄土塬区固沟保塬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参考,对典型的黄土塬区——董志塬治理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系统总结了固沟保塬实施方案中的治理模式,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评估了火巷沟固沟保塬工程建设的效果。目前董志塬西北塬区固沟保塬治理模式主要有简单填埋型、排水+填埋型、排水+填埋+护坡型、排水+填埋+生态护坡型4种类型,其中排水+填埋+生态护坡型治理模式效果最为明显。火巷沟2000年开始采取简单填埋方式进行治理后,虽然短期效果明显,但长期以来沟头仍在不断侵蚀前进,因此简单填埋工程应配合径流调控等措施,综合防治沟道侵蚀、防止沟头前进。建议厘清沟头前进致灾原因,针对主控因子"对症下药";制定科学系统的防治体系,做到水不下塬、坡不滑塌、沟不扩展。  相似文献   

4.
洛川塬是我国黄土高原沟壑区除董子塬外,保存最大且较完整的塬面之一。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塬面不断萎缩,沟头延伸加快,沟道下切严重,造成沟进塬退,农田减少、道路毁坏、村庄搬迁,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村庄道路的安全,同时洛川塬作为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活化石"将会严重缩小。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县域水土保持现状以及多年工作实践,提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是抓水保,固沟保塬。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和生物措施科学搭配,山、水、林、路、池综合治理,建立塬、坡、沟三道防线,做到水不下塬,坡不滑塌、沟不扩展,就地拦蓄,实现"固沟、护坡、保塬"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洛川塬是我国黄土高原沟壑区除董子塬外,保存最大且较完整的塬面之一.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塬面不断萎缩,沟头延伸加快,沟道下切严重,造成沟进塬退,农田减少、道路毁坏、村庄搬迁,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村庄道路的安全,同时洛川塬作为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活化石"将会严重缩小.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县域水土保持现状,并结合多年工作实践,提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是抓水保,固沟保塬.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和生物措施科学搭配,山、水、林、路、池综合治理,建立塬、坡、沟三道防线,做到水不下塬,坡不滑塌、沟不扩展,就地拦蓄,实现"固沟、护坡、保塬"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塬沟壑区产沙驱动力及减沙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4,(5):1-3
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上中游绝大部分支流来沙明显减少,但泾河流域黄土高塬沟壑区的核心地区无明显减沙趋势。以地处董志塬核心区的南小河沟和砚瓦川流域为例,分析了水土流失治理前后的降雨—产沙关系,以及塬面、坡面和沟谷的产水产沙量,结果表明:塬面径流集中下沟是流域产沙的主要驱动力,尤以庄院和道路径流集中下沟为甚;在塬面面积占流域面积60%以上的完整高塬区,梯田和林草措施的减沙潜力很难超过10%;尽可能减少集中下沟的塬面径流量是遏制该区侵蚀产沙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太子沟生产大队,位于宝鸡县虢鎮以北的塬边上,北靠二塬坡地,地形北、西、东都高,犹如一个簸箕。塬边有旧式老台阶梯田,村北二塬坡地除有少数几条老塄坎外,絕大多数为自然坡面。大塬到二塬有三条胡同,是徑流汇集下泄的孔道,坡面上有仍在耕种的集流槽,塬边有四条沟,自东向西是状元沟、东沟、西沟、大坡沟(或称苦渠沟),群众对这里自  相似文献   

8.
在水土资源多梯度富集及保水工程治理过程中,实施坡沟兼治,重点是治理坡面为主。坡面治理需要以植物和工程措施两者相互结合,主要是以植物措施为主,沟道治理的顺序依次是从上游到下游、从沟头到沟口、支沟到主沟、沟岸到沟底,建立大中小工程相结合的沟道工程防护体系,在沟道布设的基础上,造林种田,形成综合防治体系,以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针对辽西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提出了水土资源多梯度富集技术的水土流失工程治理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塬区沟道纵横,沟头延伸沟道下切产生的水土流失破坏严重。为加强沟头治理,改善水土流失局面,现以陕西省子洲县七里村为例,通过分析七里村概况及沟头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对沟头防治存在的涝池失修、地表径流大、蓄排水工程滞后等问题进行探讨,从修涝池、排水、岸边防护、沟头坝建设、源边防护等方面提出沟头防治措施,可为黄土高原沟头防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晋西太德塬泛指晋西黄土高原沟壑区,其塬面地形破碎,沟壑密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以水力侵蚀为主,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该区域生态综合治理提出新的要求。以“固沟保塬”为核心目标,结合当地乡村振兴、生态及人居环境建设,提出黄土塬区“塬面提质增效、沟头控制径流、沟坡发展旱作梯田、沟底坝滩连地”4道防线;形成晋西太德塬生态综合治理立体防控模式。从而在合理调配水沙关系同时,提高农业农村收入,实现水土保持工程提质增效,为全面做好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引领,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演进和高质量发展奠定生态要素基础,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鸦儿沟流域试验资料为依据,根据流域内水土流失规律和特点,以及塬、坡、沟三维地貌特征,科学配置水土保持立体防护体系,产生了显著的水土保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在同类地区进行应用推广提供了模式.  相似文献   

12.
根据新疆阜康抽蓄库区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发育特征,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解译、现场试验等方法确定了影响较大的4条沟谷泥石流静力、动力特征值,选取泥石流多因子综合模型评价了泥石流的危险性,并从两方面分析了泥石流对工程安全的影响,提出了“稳坡、拦挡、停淤”的综合防治体系。结果表明:西岔沟泥石流危险度最大,值为0.43,属于中度危险;库区泥石流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淤泥作用和冲击作用;“稳、拦、停”的立体综合防治体系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值得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塬沟壑区径流调控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沙时空分布、功能和效益上的差异性.采取"以水换沙"是构建黄土高塬沟壑区水沙调控体系的技术关键.基于径流调控利用的多元综合治理模式具有径流的主导性、多因子、多单元、多手段、多效益和多目标的特点.根据黄土高塬沟壑区塬、坡、沟、川四大地貌单元的特点,总结出的20种径流泥沙调控利用范式.  相似文献   

14.
晋西残塬沟壑区水土保持措施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晋西残塬沟壑区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治理经验和模式,提出立体防控和塬面径流调控两大综合治理体系。为该区后续开展固沟保塬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上游坡耕地侵蚀产沙调控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以往长江中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研究中忽视壤中流,侵蚀产沙调控措施缺乏理论依据等问题,以人工模拟降雨实验为手段,基于细沟侵蚀临界坡长等理论,提出了既能截、排地表径流,又能排导壤中流的新型截水沟布局技术,改变了传统截、排水沟的设计思路。其原理是,在坡面截、排水沟的设计和布局中,以坡面细沟发育临界坡长为截水沟布设间距,阻断细沟发生,有效减少坡面侵蚀产沙和面源污染物;截获的坡面污染物通过梯级网络化调控体系排、蓄、集,经处理后可再次利用。该技术有效改善了坡耕地季节性干旱、缺肥以及河流水质问题,为长江中上游地区坡耕地侵蚀产沙调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采用径流冲刷试验的方式对坡面水蚀过程进行研究,记录了在不同坡度和不同冲刷流量工况下坡面侵蚀量、侵蚀沟宽和溯源速度的变化。结合坡面侵蚀沟头溯源速度、断面侵蚀沟宽度等的变化曲线,分析了水蚀过程中坡面侵蚀量与地形形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流量和坡度是水蚀过程的动力因素;溯源速度、沟壁的坍塌展宽及细沟的横向合并是导致坡面侵蚀量出现波动、峰值大小以及出现时间早晚的根本原因;坡面侵蚀方式与地形演变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头溯源侵蚀非常普遍,已经对塬面地区的土地、农田、村庄民居、道路和工厂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通过影响溯源侵蚀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类型的沟头侵蚀与活动特点,提出了沟头的主要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资阳市水土流失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忠 《四川水利》2002,23(2):21-22
针对四川省资阳地质条件恶劣、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结合远景规划,依据水土流失的原因,应采取以下防治措施坡面水土流失治理采取调整林木结构、注重发展生态、经济林;对大于25°的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实行封禁治理;以坡改梯为重点、骨干蓄水池为中心,“沟、凼、池、井、园、机”相配套的坡面工程治理;推行带作、垄作和桔杆覆盖等耕作措施。对开发建设项目,采取修筑拦渣、护坡、土地整治、防洪、泥石流等工程和绿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根据放马沟小流域的特点,对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出了坚持岗洼、沟坡兼治,以治坡为主,用工程、生物、封山、农业相结合等综合治理措施,并对其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黄家沟小流域的特点,对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出了坚持岗洼、沟坡兼治,以治坡为主,用工程、生物、农业相结合等综合治理措施,并对其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