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磨子沟为四川映秀境内岷江左岸的一级支沟,乃一大规模古泥石流沟.汶川地震在沟域内形成大量的滑坡、崩塌堆积物,而213国道恰由沟口通过.因此,预测评价沟内泥石流爆发的危险性对213国道的防灾减灾及对该区古泥石流形成的认识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地质分析及危险度计算的综合方法预测了磨子沟泥石流的危险度属轻度危险.  相似文献   

2.
哈尔木沟位于杂谷脑河中游,属于"5·12"汶川震区重灾区,历史上多次暴发泥石流灾害,曾于1989年8月暴发泥石流堵断杂谷脑河。受"5·12"地震影响,泥石流灾害相对震前具有规模增大、频率增高、活跃期增长等特点。分析哈尔木沟自然环境背景,发现哈尔木沟的地形地貌和降水条件均有利于泥石流的暴发,受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影响,沟域内发育大量崩滑体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目前沟内由于松散固体物质充足,诱发泥石流灾害的降雨临界值较低,近5年每年均暴发泥石流。针对哈尔木沟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拦排结合的治理思路,修建拦挡坝调节泥石流峰值流量,排导槽将泥石流顺利排泄至主河。历经近5个水文年,表明防治工程治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娃娃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发育机制及特征的研究,阐述该沟泥石流灾害的严重性和治理的必要性,并结合泥石流沟谷特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措施,为泥石流灾害防治及促进当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甘肃平凉鸭儿沟流域地形破碎,坡陡沟深,泥石流发育较为严重,历史上已发生数次较大规模泥石流灾害,成为影响崆峒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约因素。通过调查分析灾害发育位置、地形地貌、气象以及地质构造等因素,总结泥石流形成特征,预测灾害的发展趋势,并对不同方案的治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推荐了科学有效和经济合理的综合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5.
宁陕县地处秦岭腹地,地貌复杂,地质条件十分恶劣,是暴雨和泥石流灾害的重灾区。主要分析了王家湾地区泥石流灾害分布特点和形成机理,评价了该泥石流的易发程度,并以此提出了治理方案建议与防治工程设计参数:(1)王家湾沟泥石流是由坡面泥石流、滑坡、崩塌复合而成中型规模稀性泥石流,易发程度为中易发。(2)形成了上部以治理不良地质体为主,中部以拦截粗颗粒物质为主,下游以疏导为主,坡面采用生物固土措施的综合治理建议。(3)计算得到了泥石流容重、清水流量、泥石流流量、泥石流流速等防治工程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6.
小岭根泥石流沟位于涞源县银坊镇上铺村西北,沟域形态总体呈长条形,沟内泥石流物源堆积丰富。泥石流灾害主要威胁对象为沟口27户居民、部分农田及村路;可直接造成超过100万元的经济损失。为了避免灾害发生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通过勘查,查明了该灾害体的分布特征、空间规模及发展趋势,经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和建议,为下一步的地质灾害治理设计及施工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某库坝区位于川滇山地,沟谷深切,坡面第四系松散物源丰富,暴雨集中,泥石流活动频繁。通过大量的遥感解译、现场地质调查等工作,在查明各泥石流沟基本参数及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库坝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总结240条泥石流沟的发育分布规律,并通过对典型泥石流沟的现场试验、取样分析等研究工作,分析总结其活动特征及危害性。以上总结研究旨在提高对库坝区泥石流灾害特点的整体认识,并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后盆周山区泥石流活动进入活跃期,玄郎沟位于绵竹市西北山区,地质环境复杂,滑坡、崩塌强烈发育,大量边坡处于失稳或极限平衡状态,地震诱发的大量滑坡、崩塌堆积物淤积在沟谷河道内,加之沟内矿山开采、大量人类工程活动及强降雨作用,极易诱发泥石流灾害。通过实地调查,查明泥石流形成条件及特征;应用雨洪法对其在设计频率下的泥石流流量进行计算,并依据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计算结果对玄郎沟泥石流危险度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玄郎沟泥石流危险度属于中度危险,50年一遇的泥石流峰值流量为173.943 m~3/s,百年一遇的泥石流峰值流量达到194.517 m~3/s,在强降雨作用下,易发生较大规模地质灾害,这一结果为玄郎沟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力尧克沟谷内有着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地形地貌条件也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对力尧克沟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调查,对沟内泥石流灾害成因进行分析,提出泥石流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洛古水电站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东缘的大凉山山脉,调查表明,库区内共发育泥石流沟谷8条。在系统分析泥石流发育地质环境背景的基础上,该文重点对库区泥石流沟的分布发育特征及泥石流沟谷特征进行详细论述,并对流域面积较大、活动性较强的3条典型泥石流沟的容重、流量、冲出量等重要工程参数进行了计算,对泥石流沟状况与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在水库运行及施工期间泥石流灾害对工程建设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1.
地下开采易导致地面产生持续变形,并可能形成采空区—滑坡—泥石流链式灾害隐患,严重影响了采 空区及周边地区居民和设施安全。 目前对于灾害链的研究大都基于已发生的灾害开展回溯分析,对于链式灾害隐患 的识别和评估相对欠缺。 综合遥感技术能够有效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利用大比例尺航空摄影测量、时序 InSAR、机载 LiDAR 等手段开展了北京西山东江沟滑坡隐患识别及链式灾害隐患分析。 发现东江沟内发育 10 处中型滑坡,滑坡体 中上部普遍存在拉张裂隙,前缘发育崩滑,在 2016—2022 年间 LOS 方向的地表形变速率为 8. 1 ~ 30. 5 mm / a。 这些滑 坡成为东江沟的主要物源,强烈影响了“崩塌、滑坡及水土流失严重程度” “松散物储量” “泥沙沿程补给长度” “河沟 堵塞程度”等多项泥石流易发因子,使得东江沟暴发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由“中”提升为“大”。 研究表明:综合遥感技 术在采空区—滑坡—泥石流链式灾害隐患识别中是有效且可靠的,能够为矿区及周边地区灾害防治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小岭根泥石流沟位于涞源县银坊镇上铺村西北,沟域形态总体呈长条形,沟内泥石流物源堆积丰富。泥石流灾害主要威胁对象为沟口居民27户100人、部分农田及村路;可造成超过100万元的经济损失。通过勘查,查明了该灾害体的分布特征、空间规模及发展趋势等,为下一步的地质灾害治理设计及施工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同时,从中总结出一些有关地质灾害认识、分析和判定的经验,现将这些经验从地质灾害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的角度进行展开和阐述,以期对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及灾害治理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某泥石流沟地处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沟域最高点位于源头高程为4710m,沟口与下游河流交汇处高程为3217m,相对高差1493m。该泥石流沟类型以往属低频泥石流,目前进入活跃期,约每10年爆发一次泥石流灾害。根据泥石流沟所处地理地质环境并结合保护对象,对其进行拦挡+排导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翻身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敏  吴新星  徐庆 《金属矿山》2010,39(8):160-162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论述了翻身沟泥石流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发生机理、规模及发展趋势,并通过多因素危险度评价公式对翻身沟泥石流危险度进行评价,得出翻身沟泥石流危险度为0.51,属中度危险的泥石流沟。针对灾害体物源储量、破坏能力等基本特征,以及危险区周边地物、地质结构特征,提出了以拦为主辅以沟道清淤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保证翻身沟居民、省道等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5.
小湾水电站马鹿塘沟泥石流比较活跃,它的发生主要与小湾工程的公路、渣场建设以及其独特的不良地形、地质和暴雨条件有关.设计根据马鹿塘沟泥石流的具体特点,采用以治土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泥石流的灾害.  相似文献   

16.
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的判别及其防治措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小彬 《西部探矿工程》2006,18(10):271-273
运用微观分析与宏观判别的方法,对泥石流灾害形成的临界条件与发生条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泥石流灾害的工程防治措施与生物防治措施,这对指导泥石流灾害地区的防治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家沟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是一条狭陡型高频泥石流沟,每年雨季,降雨激发泥石流灾害链。本文在野外调查和实地勘测的基础上,分析认为,受汶川MS8.0地震扰动,刘家沟形成流通区单位面积上松散固体物质达98.11×10^(4)m^(3),在409.8‰的平均纵坡降下,泥石流活动频率明显增强,泥石流沿程放大效应明显,最终形成了降雨+径流侵蚀-滑坡-堰塞体-堰塞体溃决-增大的泥石流-堵河形成堰塞湖-卡撒沟中、下游损害的灾害链。提出采用格宾石笼进行固坡护床,结合拦挡坝拦粗排细的作用,根据保护对象设置防护堤,优化排导槽与主河交汇条件的综合治理措施,可为小流域高频狭陡型泥石流灾害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双岭沟沟区降雨量丰富,多暴雨.支沟纵坡陡,沟谷内分布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由于受降雨等作用影响,滑坡、崩塌发育,这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从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气候和人为活动等务件入手,对双岭沟泥石流的发育条件、灾害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初步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为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5.12"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危害,特别是加剧原有泥石流沟的危害,安县高川乡塘坊沟泥石流为"5.12"引发加剧的泥石流沟之一,该滑坡在"5.12"地震后经历2008年"9.24"、2009年"7.17"及今年"8.23"均爆发泥石流,详细论述形成泥石流的物源条件、沟道条件、水源条件,分析研究泥石流沟道上、中、下游及支沟汇入主沟口等典型断面的过流特征,推算不同设计频率下泥石流的水文特征值,综合分析研究泥石流的暴发频率、活动规律,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与可能的危害程度,划定泥石流灾害的危险区范围,调查泥石流危害特征并提出合理可行的治理措施,为类似工程设计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呼尔阿泥石流沟形态特征、泥石流规模、易发性特征及威胁对象分析,对泥石流地质灾害活动性、活动强度、危险性等级、潜在危险性等级等进行评价,将研究区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极危险区、危险区、影响区、安全区4个区,对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和防治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