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氯量与AOC含量对配水管网管壁生物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考察了我国北方某市饮用水配水管网中细菌的再生长情况.结果表明78%的管网水样中悬浮细菌的数量高于500 CFU/mL.通过可以模拟配水管网水力条件的生物膜反应器研究了在游离氯、氯氨和AOC影响下悬浮细菌量与管壁生物膜的生物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测试结果表明生物膜的脱落过程可通过一级动力学模型描述.生物膜在余氯量为0.05~0.5 mg/L的范围内仍会生长,0.05 mg/L的余氯量对生物膜的生长无显著影响,在1.0 mg/L以上的余氯量条件下生物膜的生物量低于检出限.AOC浓度对于生物膜的生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供水管网节点余氯浓度过高问题,建立了基于水力优化调度模型的余氯优化控制系统.将建立的余氯优化控制模型应用于SY市多水源供水系统,得到了各水厂不同时段的供水量、氯投加量及节点余氯浓度等信息.优化后的各水源供水量变化较大,平均氯投加量由2.226 mg/L降至2.191 mg/L,表明该模型在多水源供水管网余氯优化控...  相似文献   

3.
选取聚乙烯(PE)管、钢管和球墨铸铁管3种常见供水管材进行试验,采用改进式生物膜环形反应器培养管壁生物膜,考察不同管材对管壁生物膜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特征的影响;开展余氯衰减试验,探究不同初始氯浓度下,管材对主体水余氯变化和有机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管道内壁生物量大小排序为球墨铸铁管>钢管>PE管。管材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存在着显著影响,PE管壁中放线菌纲占比高达64.44%,钢管和球墨铸铁管壁中α-变形菌纲和γ-变形菌纲为优势菌纲。管材和初始氯浓度对于管道水质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当初始氯浓度为0.5 mg/L时,各管材余氯衰减均过快,10 h内消耗完全;当初始氯浓度为1.0 mg/L时,PE管主体水中亲水性有机碳(CDOC)含量显著上升;当初始氯浓度为2.0 mg/L时,球墨铸铁管中余氯衰减速率是其他两种管材的2~3倍,且主体水中CDOC含量远高于PE管和钢管。  相似文献   

4.
双硫腙萃取光度法测定管网水中的余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采用双硫腙萃取光度法间接测定管网水中余氯的新方法。其原理为:在中性条件下水中的余氯氧化锌粉,生成的锌离子与双硫腙生成1:2的红色配合物,用四氯化碳萃取该配合物.然后于535nm波长处测量吸光度,氯浓度在0.11~3.28mg/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9.7%~100.7%。  相似文献   

5.
针对中途补氯后的再生水在输配过程中可能发生水质变化的问题,采用挂片反应器模拟再生水在球墨铸铁管道中输配的过程,通过分析经过不同程度补氯后的再生水的无机性指标及有机物浓度随停留时间的变化规律,考察中途补氯对球墨铸铁管道中再生水水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补氯后余氯浓度越高,再生水中余氯衰减速率越小,总铁浓度和浊度随之上升。再生水的pH值随再生水在管道内停留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但补氯后的余氯浓度为10mg/L时pH值的变化幅度明显小于补氯后余氯浓度为2,5mg/L时的变化幅度。当补氯后的余氯浓度较高时,再生水中部分有机物可吸附于铁溶出颗粒物上,导致DOC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6.
建筑二次加压供水系统中,由于存在管道或水池(箱)内水体滞留时间较长等因素,容易造成管网末梢余氯浓度不达标或微生物滋生等水质安全问题。基于此,将智能型次氯酸钠发生器用于二次供水生活饮用水补加氯,并分析了补加氯的控制方式、效果和运行成本。此系统采用高、低位水箱进口端联合补加氯方式,当水箱出口端余氯含量低于0.2 mg/L时,智能型次氯酸钠发生器根据水箱水量按需制备次氯酸钠,并进行自动稀释投加。结果表明,该设备用于二次供水系统补加氯时,控制简单,管网末梢余氯稳定,提高了供水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对氨基二甲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余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对氨基二甲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余氯的新方法。利用氯气在一定条件下能氧化对氨基二甲苯胺使其成为红色的氧化态形式 ,可以定量测定氯 ,实验条件如下 :最大吸收波长为5 2 0 nm ,p H控制在 2 .5~ 4.0之间 ,缓冲溶液用量为 2 ml,显色液体积为 3ml。氯浓度在 0 .1~2 .0 mg/L范围服从比尔定律。检测限 c L D为 0 .0 2 mg/L,水中常见的离子不干扰测定。该法用于自来水等样品中余氯含量的测定 ,加标回收率在 98%~ 1 0 4 %之间 ,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8.
原水氨氮较高期间氯耗高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汕头市月浦水厂近年来在3月-5月间常出现持续10多天的原水氨氮浓度较高的现象,此间氯耗显著增高.针对这一问题,从水体及制水构筑物的耗氯情况、加氯方式以及余氯测定方法造成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建议原水氨氮浓度较高期间采取定期向各构筑物内投加适量次氯酸钙(漂粉精),对出厂水余氯以总氯控制代替游离氯控制,统一使用DPD法测定余氯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利用颗粒粒径分布和分子质量分布,考察了二级出水预加氯含量对后续混凝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中,以PAC为混凝剂(投量为50mg/L)、PAM为助凝剂(投量为0.25mg/L)时,水体的余氯量对后续混凝效果有显著影响,当余氯量≤2.12mg/L时,余氯量的增加对混凝过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余氯量>2.12mg/L时,絮凝效果随余氯量的增加而有所下降.因此,在污水再生利用中应该严格控制二级出水的余氯量,以保证再生水水质.  相似文献   

10.
针对氯胺消毒的给水管网中发生硝化作用造成末梢水总余氯不达标等水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根据实验室烧杯试验结果,提出了对给水管网进行纯氯气消毒的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定期对氯胺消毒的给水管网进行纯氯消毒,能有效提升管网末梢水水质,同时减少了净水生产消毒药剂的消耗。据统计,在控制出厂水总余氯保持1.0~1.2 mg/L的条件下,定期对给水管网实施纯氯消毒,可使管网末梢水总余氯平均值由0.06 mg/L提升至0.42 mg/L,另一方面生产氯耗下降约4%,生产氨耗下降约12%。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水温T、总有机碳TOC及初始氯浓度C0对主体水余氯衰减系数kb的影响;通过管网水质模拟中试装置探究初始氯浓度、流速对管网总余氯衰减的影响;推算管壁余氯衰减系数kw,并分析余氯、细菌总数、浊度及UV(254)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一级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管网总余氯衰减变化,在主体水中仅水温较高时一级模型相关系数较高,而平行一级模型拟合度不易受水温影响,相关系数>0.96;各因素对kb影响的主次关系为T>TOC>C0;总余氯衰减系数k、kw与管网初始氯浓度及流速均呈正相关,kw与雷诺数之间存在良好的指数关系;细菌总数(HPC)与初始氯浓度呈负相关、与浊度无明显相关性、与UV(254)呈正相关,浊度与UV(254)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高锰酸盐复合药剂预氧化对耗氯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烧杯试验,分别以湖水和水库水为对象,研究了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对给水消毒过程中余氯消耗速度的影响规律,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经过PPC预处理后氯的消耗速度明显降低,对应于一定浓度的余氯保持时间比经常规工艺处理的延长一倍以上。从水样有机物浓度和氯仿生成量等综合指标及藻类在处理前后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PPC预处理提高了对有机物及藻类的去除效率,降低了可与氯作用的前驱物质浓度,从而使余氯消耗速度降低。  相似文献   

13.
水源水中存在着余氯假色的干扰,我们针对这一现象做了一系列分析实验,得出水源水中余氯假色来自于铁的高价形态。当三价铁的含量大于0.03mg/L时,便能对DPD显色法测定余氯产生0.01mg/L的干扰,并随Fe^3 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亚硫酸盐还原菌的检测与灭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水厂处理水中亚硫酸盐还原厌氧菌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 ,滤前余氯值对确保灭菌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当滤前余氯 >1.0mg L、接触时间为 95min左右时 ,可达到 10 0 %的灭菌率 ,但在运行中还要注意投氯点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环状管网模拟余氯衰减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环状管网反应器中模拟配水管网余氯衰减模型,考察了初始氯浓度、流速、管径和pH对余氯衰减系数的影响。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经拟合比较发现,一级衰减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实测值,该模型预测余氯衰减的相关系数〉0.95,模拟精确度能够满足实际工程需要。初始氯浓度、管径、pH与衰减系数成反比,流速与衰减系数成正比。在普通铸铁管中,管径越大则衰减系数受流速的影响越小,受pH的影响越大;余氯的衰减主要发生在与管壁的反应中,pH是影响普通铸铁管中余氯衰减的主要因素,适当调节出厂水的pH值是改善管网水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微电解消毒工艺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探讨了微电解消毒饮用水工艺中Cl- 浓度和电解时间对消毒效果的影响规律和机理 ,认为微电解消毒的灭菌率与Cl- 浓度和电解时间的关系符合经验公式 :e =1.0 -exp(- 1.2× 10 4 c0 .5871×t1.6865) ,而电解产生的余氯具有持续消毒能力。为取得可靠的消毒效果 ,必须使待处理水中的氯离子浓度≥ 15mg/L、所需电解时间≥ 60s。  相似文献   

17.
目前,越来越多的水厂从常规工艺转变为深度处理工艺,取消前加氯,通过后加氯和补加氯保持出水余氯浓度。杭州祥符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后运行一年多,发现出水余氯值突然大幅降低,从而引起炭滤池会根据来水的水质情况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膜,而炭滤池在原水氨氮长期偏低的情况下运行所形成的生物膜不足以应对原水氨氮突然短时升高的现象,此时的氨氮去除效果就会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管控途径,以保障出水余氯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供水技术》2021,15(3)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控制消毒剂的投加量。叙述了初始氯浓度、温度、氨氮浓度、TOC浓度以及管材对余氯衰减的影响,简要描述了一级反应模型、二级反应模型以及其他二级拓展模型等在余氯衰减模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根据再生水消毒工艺的进水水质和出水总余氯浓度,通过联合使用主成分分析和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了工艺出水的总余氯风险预测模型,与实测的清水池出水余氯风险相比,模型预测准确度>95%;通过分析不同余氯风险下各水质样本的pH值、水温、氨氮浓度和COD浓度,确定水温和NH3-N浓度是影响出水余氯风险的主要因素;结合风险预测和影响分析结果,划分了出水余氯风险等级,并为不同风险等级分别拟定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8,(6)
热水提取得到的紫甘薯和紫甘蓝色素水溶液随pH值改变而呈现多种颜色变化,在酸碱滴定分析中既能作为碱滴定酸的指示剂,又可作为酸滴定碱的指示剂。用0.1 mol/L NaOH溶液测定盐酸和醋酸溶液浓度时,采用紫甘薯或紫甘蓝色素指示剂与采用酚酞指示剂的测定结果一致。用0.1 mol/L HCl溶液滴定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时,采用紫甘薯或紫甘蓝色素水溶液指示剂与采用酚酞、溴甲酚氯-甲基红混合指示剂的测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