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标准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准化工作是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本文结合福州市空间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及其应用需求,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数据库标准化的重要性、标准构成、重点建设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解决城市地理空间信息标准化问题的若干对策,可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的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其他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数字城市建设基本且必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近几年数字城市的大力推广,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宜昌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阐述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建库内容、数据组织、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功能、数据库建库原则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系统功能作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3.
韦振华  尤莉 《山西建筑》2007,33(29):367-368
结合榆林市基础地理数据库的建设背景,从总体目标、地理数据库设计的原则和系统模块设计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榆林市基础地理数据库建设的总体设计,探讨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以逐步建立完善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数字榆林”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空间数据库迁移是时空地理空间数据共享交换的重要方式.结合ArcPy站点包的技术特性和优势,本文研究了空间数据库备份与还原技术并设计了一套技术流程,便捷且高效地实现了空间数据库的迁移,提升了空间数据库能效与安全.  相似文献   

5.
GIS已经成为支撑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技术,基于空间数据库引擎实现数据一体化存储管理成为地理空间数据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漳州为例,采用Oracle 11g为数据库平台,ArcSDE为空间数据库引擎,构建了C/S体系结构下的基础空间数据及元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多源数据的高效整合和集成管理,为城市相关空间数据组织管理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一、城市设计"新技术" 1.G I 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地理空间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实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被广泛运用于城市的规划信息查询和分析,许多经济发达的城市在这方面都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7.
基于ArcGIS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秀丽  苗作华 《山西建筑》2009,35(6):363-365
针对地理空间信息特点,在空间数据库技术支持下,结合最新的GIS和网络技术,采用ArcSDE空间数据引擎和Oracle数据库统一管理空间和属性数据,利用ArcEngine组件和Visual C++技术实现了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数字城市各专题应用系统搭建的空间参考基准,为各专题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权威、统一的空间数据。本文探讨了地理空间框架的内涵和建设内容,分析了数字城市框架下供水管网GIS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设内容,从系统总体架构及功能构成方面对系统的构建进行了设计。实践证明,基于地理空间框架的供水管网系统在城市供水管网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大环境下,测绘地理信息行业通过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升级为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将其构建为智慧城市的基础空间信息设施。本文以福州为例,在分析数字福州地理空间框架已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从总体框架、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数据资源、功能服务、增值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向智慧福州时空信息云平台转型升级的建设内容,以为其他省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升级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胡志勇 《城市勘测》2015,25(3):9-11
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大环境下,测绘地理信息行业通过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升级为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将其构建为智慧城市的基础空间信息设施。本文以福州为例,在分析数字福州地理空间框架已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从总体框架、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数据资源、功能服务、增值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向智慧福州时空信息云平台转型升级的建设内容,以为其他省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升级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广州市工程地质数据库系统的二次开发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数据库设计、系统的主要功能、工程地质符号库的制作、专题图件编制及入库,介绍了系统的关键技术,阐述了工程地质数据库在广州市城市规划用地工程地质勘察与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广州市“三旧”改造规划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山地城市受地形高差限制,步行交通连通性较差,往往导致开敞空间支离破碎。由于地形地质原因,次生灾害发生频率较高。针对山地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分析防灾开敞空间的构成要素,对各构成要素进行初步分类。综合探析影响山地城市防灾空间布局的因素,提出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构成及评价标准的差异性,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提出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的优化策略及适合山地城市自身特征的评价标准,为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简要地介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发的水利水电边坡登录数据库,这套数据库是基于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的水利水电工作者收集到的117个滑坡实例上形成的。这套数据库内容丰富,涵盖边坡工程中地质情况、开挖与治理设计、监测等方面;同时还介绍对这些边坡资料的分类以及整理工作,通过表格的形式,列举边坡的分类统计成果。这个边坡数据库可为今后工程中类似边坡的设计与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借鉴。目前,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为边坡资料的网络共享提供便利。XML技术具有简单易读、具有很强的可拓展性以及可以跨平台传输数据等优点,在网络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再结合SQL Sever 2000数据库,为边坡登录数据库的全球网络共享提供技术支持。以漫湾水电站左岸边坡为例,说明XML技术在边坡数据库中的应用,并简述构建网络共享数据库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重构(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这是一项涉及中国城市的基础研究。本文整理提供2000年五普口径666个城市的“市人口”数据,并以新的城市人口规模进行了一些城市规模分布的初步分析,试图通过这些基础工作重构我国城市人口的规模结构。  相似文献   

15.
在山地城市的建设中,地质灾害作为复杂的地质现象,对城市建设发展潜在的危险性往往是在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显现出来的。内因是地质与自然因素,外因则是人为因素,现在因为人为引起的各种灾害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合理地对地质灾害进行规划防治,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本文以重庆綦江县城市总体规划为例,分析研究山地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浅议现代城市居住区内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晨 《中外建筑》2010,(4):88-90
居住自古以来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居住区不仅为居民提供居住场所和空间,也为居民提供公共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因此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应从宏观着眼,从细节入手,考虑各种居民的不同需求,达到人性化设计。本文立足现代城市的居住区内,结合近几年来国内外居住区建设中公共空间的营造,针对当前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建设普遍存在"缺乏人性关怀"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设计人员视角探讨我国居住区公共空间人性化环境的营造方法,从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和设计细节要素方面对公共空间设计进行探讨,并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王兰  蒋希冀  汪子涵   《风景园林》2021,28(5):10-15
绿色空间具备重要的健康干预作用,其中对呼吸系统的健康影响逐渐受到关注。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遴选了2000—2020年针对绿色空间与呼吸健康相关关系开展实证研究的英文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方法探析知识网络关系现状;辨析了聚合性和个体性2类研究的主要特点。研究发现2类研究均缺乏纵向维度分析和影响路径分析;同时,城镇整体层面的研究采用的绿色空间测度指标单一,城镇内部层面的研究对微观层面绿色空间特征的关注均显不足等。基于此,建构了一个绿色空间对呼吸健康影响的综合分析框架,并提出未来研究可拓展的分析对象、测度指标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聂子昊 《山西建筑》2010,36(33):26-27
针对中小城市居住区商业空间普遍缺乏与城市互动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在设计中小城市居住区商业空间时应具有整体效益观,从系统的角度整合城市空间与居住区商业空间的设计原则,以期指导中小城市居住区商业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19.
建筑入口是建筑内外空间的连接、过渡部分,它影响到人们对建筑空间的判断,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本文从空间入手,研究建筑入口空间与建筑形态之间的关系,探讨由局部到整体,局部服从整体的“整体化”的设计方法。对更好地处理建筑整体形态与入口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贾子达  王宁 《住宅科技》2007,27(11):36-38
通过对城镇建设过程中遗留的"边角空间"的形成过程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城镇"边角空间"设计利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以人为本、整体和谐、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并且从功能性、装饰与美化和文化景观等不同角度考虑,做出了更人性化的"边角空间"的设计利用构想,促使城镇空间形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