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氧化氯及其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再就 《水利科技》2004,(4):26-27,37
该文介绍了二氧化氯的性质,并通过与加氯消毒、臭氧消毒相比较,说明其在饮用水处理中所具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饮用水消毒是供水工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保证供水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在正确选择消毒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消毒设备正常运行对保证饮用水消毒合格十分重要。在简要介绍了4种农村供水常用消毒设备组成和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全国6个省的6个县100多处农村供水消毒技术示范工程运行管理与监测评价经验,总结形成了适合农村供水特点的消毒设备运行操作方法及环境条件要求,提出了消毒效果评价指标、检测方法和频率,以期实现农村供水消毒设备正常运行和消毒效果达标。  相似文献   

3.
在饮用水处理系统中,消毒是最基本的处理工艺,它是保证供水安全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而氯和氯的衍生物消毒又是最为经济和应用最广泛的消毒工艺。在众多的可替代氯的消毒剂中,二氧化氯的杀菌能力较氯强,剩余量更稳定。二氧化氯以其优越的消毒性能和较少的消毒副产物而引起国内外饮用水处理的普遍关注,其应用随着饮用水处理工程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饮用水的紫外线消毒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介绍了饮用水的紫外线消毒原理、消毒器的基本构造、技术特点与维护管理  相似文献   

5.
围绕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对微生物、毒理、消毒剂指标等的更高要求,分析了传统消毒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安全消毒的概念,指出紫外线 氯组合消毒工艺是保障消毒安全的重要技术选择。为保障饮用水安全,降低微生物安全风险,减少消毒副产物形成,紫外线 氯组合消毒将成为实施饮用水安全消毒的重要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6.
氯胺消毒对卤乙酸类消毒副产物的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影响氯胺消毒副产物的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低氯与氨氮的比值能够降低卤乙酸消毒副产物生成总量,当氯与氨氮比降至5:1时,氯胺消毒产生卤乙酸的总量比氯消毒能够减少69.1%;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与氯胺的投加量呈很好的线性关系;延长接触时间对氯胺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影响小;pH升高能够减少卤乙酸类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升高温度对卤乙酸生成量的影响很小。采用氯胺取代氯消毒能够很好控制卤乙酸类消毒副产物。  相似文献   

7.
谈饮用水加氯消毒副产物变化规律及其控制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饮用水加氯消毒后可能出琨的反应,以气相色谱法为测试手段,以辽河油田供水公司清泉水源供水管网供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取样、实验室分析来研究不同季节给水管网中水质的变化情况,找出消毒副产物在管网中的变化规律及主要控制因素,提出了控制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水中碘类消毒副产物(Iodo-DBPs,I-DBPs)是目前饮用水领域开始关注的新兴卤代消毒副产物种类之一。近年来I-DBPs在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城市饮用水中被检出,其浓度在几μg/L到几十μg/L之间,占总卤代有机物(TOX)的1%左右。鉴于该类消毒副产物具有极强的致癌和致突变特性,且在氯胺消毒过程中极易生成,难以在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中有效控制,因此对其毒理特征、产生机制及控制手段进行研究是目前饮用水领域新的研究方向。对碘类消毒副产物的分类特性、检测方法、生成机理、遗传毒性和致癌性、控制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臭氧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阐述臭氧在水处理中的氧化消毒机理,其强氧化性能破坏了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将一部分有机物彻底分解,同时将大分子有机物生成小分子有机物,改变了有机物性质,提高了其可生化性。介绍臭氧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如预氧化对微污染水中有机物、无机物、藻类及颗粒物的去除,以及对饮用水消毒杀菌。  相似文献   

10.
饮用水的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中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文章介绍了沈阳市农村饮用水的现状,分析了饮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多种农村饮用水消毒技术,并且提出了相应的适合本地区饮用水的安全对策。  相似文献   

11.
植物多酚杀菌及软化性能的探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婉霞  孙丽娟 《给水排水》2006,32(Z1):51-55
植物多酚是产量仅次于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的林副产品.试验表明茶多酚的投加量越大,消毒效果越好,投加0.3 g/L、接触30 min即可满足水厂消毒要求,且在24 h后细菌数量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原水pH在6.5~8.5时茶多酚消毒效果均较好,中性或偏酸性条件下效果更好;但水温较低时,茶多酚的杀菌性能受到抑制.初步试验表明,茶多酚对硬度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但去除率与茶多酚投加量和接触时间之间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且硬度去除率在碱性条件下较高,与杀菌时的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12.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危害及控制工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及其危害,从替换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去除消毒副产物前驱物质、已生成的消毒副产物3个方面对国内外控制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梁敏 《吉林水利》2010,(4):48-50,53
建立生活饮用水中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氯酸盐、亚氯酸盐及氟化物、氯化物、硝酸盐、硫酸盐等6种无机阴离子的同时测定方法。以离子色谱法为测试手段,对采用二氧化氯消毒的生活饮用水出厂水及管网水中氯酸盐、亚氯酸盐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分析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在0.9990-0.9994之间,,测试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9%-4.12%,各组份的检出限在0.0050-0.0225mg/L之间,回收率为96.0%-102.0%。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灵敏,适于大批量水样分析。出厂水及末梢水中二氧化氯消毒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均符合国标。  相似文献   

14.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去除途径及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饮用水使用氯消毒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对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危害。本文介绍了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并从选择优质水源、降低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质、替换传统的消毒剂、去除已生成的消毒副产物四个方面论述和比较了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各种去除途径及进展,指出了在去除消毒副产物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针对水厂采用氨瓶投加氨气存在的风险,开展了液体硫酸铵替代液氨的试验。通过硫酸铵投加量、氯化消毒稳定性、硫酸铵溶液稳定性和结晶试验,证明采用液体硫酸铵作为氯胺消毒助剂的氨源是适用与可行的;根据生产情况和产品特点,制定了液体硫酸铵投加工艺和质量标准;徐泾水厂进行了3%液体硫酸铵(以氮计)投加生产性试验,运行1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危害及去除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及其危害,并从加强水源水保护,采用替代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去除消毒副产物的前驱物质、消毒过程中已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制定严格的饮用水水质标准5个方面论述和比较了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各种去除途径及进展,并指出了去除副产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去除途径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用水使用氯消毒产生的副产物对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危害.介绍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并从选择优质水源、降低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质、替换传统的消毒剂、去除已生成的消毒副产物4个方面论述了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各种去除途径及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村镇供水工程的适宜次氯酸钠消毒模式,本文采用室内试验的方法从消毒液品质及其对水质的影响、消毒效果及运行成本三方面对不同应用模式开展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离子膜法电解次氯酸钠发生器所产次氯酸钠溶液的有效氯浓度高,分别是无隔膜法、隔膜法电解设备产物和商品次氯酸钠溶液的10.75倍、4.51倍和1.41倍,其杂质氯酸盐和亚氯酸盐浓度极低,投入水体后对水质的影响程度最小;对大肠杆菌的消毒效果表明,4种次氯酸钠消毒应用模式均能在10 min内有效灭菌,采用离子膜法发生器消毒产生的副产物三卤甲烷最少;离子膜法发生器的电耗、盐耗相对较低,运行成本比无隔膜法、隔膜法、商品次氯酸钠溶液分别低46%、56%和81%。由于上述优势,在村镇供水中采用离子膜电解次氯酸钠发生器消毒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天津开发区净水厂三期工程采用紫外线联合氯消毒工艺,对主要工艺出水及管网水进行检测,未检出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冠状病毒和腺病毒;出厂水及管网水中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HPC(Heterotrophic bacteria count,异养菌计数),以及溴酸盐、卤乙酸、三卤甲烷等理化指标均达到相关标准要求;紫外线反应器进水UVT(UV transmittance,紫外透光率)较高时(如UVT=95%),可降低紫外线消毒设备功率;联合消毒的加氯量经初步探究有一定的降低空间。  相似文献   

20.
科技简讯     
《水利发展研究》2006,6(6):61-62
美国科学家称单氯胺消毒饮用水存在风险;首个核能淡化海水项目落户山东。[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