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潮水盆地西部半槽河地区砂岩型铀矿成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潮水盆地西部半槽河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及铀成矿条件分析,认为相对稳定、适度抬升的盆地构造背景有利于后生含氧、含铀水的渗入改造及铀的迁移和再富集作用;盆地北部蚀源区变质岩中含有品质铀矿,长期隆升的古老蚀源区为盆地成矿提供了丰富的铀源;目的层中侏罗统青土井组为温湿气候下的扇三角洲沉积环境,扇三角洲平原河流相主砂体是铀富集成矿的有利赋矿空间;区内经历了多次后生氧化改造作用,氧化带规模较大,氧化带前锋线附近是铀矿体聚集、赋存的有利部位;矿化一般产在潜水氧化带底部和层间氧化带上、下翼。半槽河地区具备良好的砂岩型铀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2.
层序结构对吐哈盆地SHT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构造旋回对基准面旋回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基准面旋回中三级陆相层序界面岩性识别标志——冲蚀厚层砾岩、厚煤层、沉积韵律变异面等。依据地震反射特征与建立的层序界面岩性标志将研究区含铀建造中下侏罗统划分成3个三级层序、18个准层序。研究了层序结构与沉积体系对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控矿作用,认为层序界面控制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发育的垂向层位,基准面上升初期的辫状河体系与基准面下降期的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分布控制铀矿化空间分布,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中主河道砂体控制了铀矿体分布。指出砂岩型铀矿床找矿的核心是寻找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分布。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侏罗统中粗粒砂岩中古层间氧化带发育,铀含量高,砂岩型铀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已发现多处砂岩型铀矿床(点)。铀矿化产于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辫状河流相的砂体中,受古层间氧化带控制;铀矿化与砂岩渗透性关系密切,一般产于胶结疏松、透水性较好的砂体中;成矿区域内中侏罗统广泛发育,砂岩型铀矿找矿潜力大。  相似文献   

4.
萨瓦甫齐铀矿床位于塔里木地台与天山造山带接合部位的库尔干山间盆地内,铀矿化以砂岩型为主,主要产铀层位为中下侏罗统克拉苏群铁米尔苏组的II-4、II-5铀矿化层,铀成矿作用严格受岩性-岩相、层间氧化带发育程度、后生氧化淋滤及构造运动等因素控制。通过分析铀成矿地质条件,认为本矿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其中矿区深部及东西两侧的侏罗系为下一步找矿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5.
不同沉积体系砂体的特征不同,在后生铀成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姚家组地层沉积特征的研究,提出沉积特征对铀成矿类型有制约作用;上白垩统姚家组沉积体系以冲积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等为主,形成了稳定的泥-砂-泥地层结构,受沉积体系的控制,该区砂体厚度稳定、分布范围广,是松辽盆地南部寻找层间氧化带型铀矿的找矿有利目的层。  相似文献   

6.
托云盆地位于塔北中吉边境南侧的托云凹陷,为天山造山带强构造区内的山间裂谷盆地,盆内构造变形强烈。近年在托云盆地中侏罗统杨叶组中首次揭露到深部工业铀矿体,但盆地整体还处于找矿"空白区"。通过对托云盆地含矿目的层、构造和后生蚀变等地质特征分析,认为区内含矿目的层受控于山前陡坡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含矿砂体多发育强烈的高岭土化和碳酸盐化蚀变组合,矿体形成于层间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铀成矿主要受控于古新世至始新世的北部控盆构造斜坡带,渐新世后的构造改造作用使得深部赋铀矿体和氧化带发生"改造"。通过"露矿"找矿,反向寻找构造稳定埋深区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的铀矿找矿思路,将为本地区以及强构造区指示出铀矿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7.
梁河盆地是滇西地区砂岩型铀矿赋矿盆地之一,现已探明砂岩型铀矿床2个。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钻探查证,对梁河盆地砂岩型铀矿化特征及控矿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梁河盆地内已探明砂岩型铀矿床定位于冲积扇扇中颗粒流-砾质辫状河沉积砂体中。铀矿化与潜水层间氧化带关系密切,铀矿体定位于潜水层间氧化带前锋与上、下翼。热水改造作用有利于基底岩石中铀的淋出,并沿断裂带上升进入沉积盖层中,在富含有机质、炭质的地段被吸附沉淀,叠加在潜水层间氧化带形成的铀矿体上,形成富铀矿体。铀矿化受蚀源区岩石、基底凹槽(冲积扇扇体)、地层层位、岩性岩相、潜水层间氧化带控制,热水改造作用控制了富铀矿体的展布。研究成果对在梁河盆地内开展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三江盆地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我国东北重要的产煤盆地之一,砂岩型铀矿地质工作程度较低。通过对三江盆地中东部绥滨坳陷和前进坳陷ZKJS1、 ZKY1、 ZKQX1及ZKQX2等9个钻孔岩心和测井资料的精细分析,认为绥滨坳陷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前进坳陷主要发育冲积扇(湿地扇)和湖泊相。绥滨坳陷城子河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至穆棱期向滨浅湖-半深湖过渡;前进坳陷宝泉岭时期主要发育冲积扇(湿地扇)-河流-湖泊沉积体系,至富锦期主要向河湖相砂泥岩沉积过渡。结合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从地层结构及砂体发育特征的角度讨论了三江盆地中东部砂岩型铀矿有利找矿层位,指出下白垩统城子河组和新近系富锦组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分支河道砂体厚度大、分布稳定、连续性强,渗性好,富含还原介质,发育良好"泥-砂-泥"地层结构,是研究区砂岩型铀矿有利找矿层位。  相似文献   

9.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详细剖析了潮水盆地中侏罗统青土井组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共识别出23个短期、3个中期和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潮水盆地南北亚盆地青土井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并对MSC1-3沉积相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详细研究,指出MSC2是砂岩型铀矿赋存最为有利的层位。  相似文献   

10.
喀什凹陷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含铀区,自中生代以来主要发生过5次重大构造事件,对该地区中—下侏罗统铀矿成矿及保矿具有重要意义,即晚三叠世有利的构造背景,早—中侏罗世有利的构造-沉积环境形成的有利岩性-岩相建造,晚侏罗世构造掀斜与古层间氧化带及铀矿化的形成,白垩纪—古近纪的保矿作用及新近纪以来的构造破坏与局部层间氧化带的形成与叠加,从而很可能在中—下侏罗统中形成一定规模受层间氧化带控制的砂岩型铀矿床。指出主要找矿靶区为库孜贡苏断陷以西的南天山山前,同时还有托云盆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西宁盆地成矿区域地质、岩性岩相及构造环境演化,重点讨论了砂岩型铀矿化岩性岩相、构造、后生氧化作用及源区铀源特征。认为下元古界湟源群、蓟县系花石山群、基底发育的中酸性侵入岩、东部乐都北山岩体为成矿提供了铀源;研究区发育一套以河流相、三角洲相、滨浅湖相为主的杂色碎屑岩建造,砂体发育,局部夹有少量灰色岩层,是铀矿化发育的重要层位;由于后期构造对目的层的影响较弱,具备形成同生沉积叠加后生氧化改造的铀矿化,白垩纪早期形成的宽缓褶皱和各种正逆断层及白垩纪晚期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形成的斜坡带为含铀含氧水提供了运移通道和富集场所,成矿有利位置为坳陷中部的扇前缘亚相。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从盆地构造环境及后期构造演化特征、有利含矿建造形成期及形成后古气候演化、找矿目的层沉积体系及砂体发育特征、氧化带类型及其含矿性、盆地水动力系统等方面较系统地阐述了阿尔塔拉盆地砂岩铀矿的成矿环境。指出该盆地总体上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具备形成中小型砂岩铀矿的潜力;分析了盆地铀成矿的不利因素;明确提出该盆地惟一找矿目的层位为巴彦花群赛汉组,找矿类型以层间氧化带型为主;在盆内圈定了一片一级成矿远景区,并对今后工作方向和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前人资料二次开发利用,对赫尔洪德凹陷东南部伊敏组上段岩性-岩相特征及其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该区缓倾斜坡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主砂体总厚10~80 m,单层砂厚3~12 m;岩性主要为灰色含砾中-粗砂岩、砂砾岩,其次为细砂岩,泥质胶结、疏松,孔渗性良好;碎屑成分以中酸性火山岩和石英为主,次为长石,内部铀源较好;砂体还原能力一般,肉眼可见还原介质主要为半炭化植物茎干,少量为炭屑和黄铁矿。铀矿化主要赋存于现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受沉积微相和古潜水-层间氧化作用控制明显。总体上,研究区伊敏组上段岩性-岩相条件较良好,是寻找古潜水-层间氧化带型铀矿的有利远景区。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是我国北方主要产铀盆地之一,但是盆地北部铀矿工作程度较低,近几年核工业系统在盆地北部进行系列铀矿勘查工作,由于铀成矿条件不明确,严重制约了松辽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的勘查和预测工作。前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研究区西部和南部,北部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对盆地的构造演化未进行系统性分析;目的层的砂体空间展布特征尚未明确;对目的层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未进行系统论述等。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野外地质调查、典型钻孔岩心编录、连井剖面和铀源情况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的构造演化,深入分析铀成矿有利条件,明确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四方台组、姚家组为主要找矿目的层。认为:目的层具备含铀性较好,砂体具有平面分布广、侧向连通性好的特点,且后生改造作用明显。在此基础上圈定了目的层有利砂体的空间展布,并明确了岩石地球化学的空间分布规律,优选了讷南—通南、林甸和拜泉—三道镇3片铀成矿有利地区,为铀矿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延边褶断区在中新生代时期形成了许多中、小型沉积盆地。盆地的基底主要为华力西晚期和燕山早期的富铀花岗岩体,盆地群中已发现含煤沉积建造中的铀矿化、含油建造中的铀矿化和红色建造浅色层中铀矿化。从铀源、地质构造、古气候条件、岩相古地理环境、水文地质、后生改造作用等方面分析,延吉盆地具有寻找大型地浸砂岩型铀矿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6.
潮水盆地北缘断块构造特征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潮水盆地北缘宝家井、阿右旗—唐家沟和陶家井3个地段断块-斜坡带的特征及其成矿条件,认为正向斜坡带有利于蚀源区的含铀含氧水进入盆地盖层的层间,有利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反向断块-斜坡带和掩埋型断块-斜坡带不利于含铀含氧水进入层间,从而不利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因此,阿右旗—唐家沟地段是铀成矿有前景的地段。  相似文献   

17.
萨瓦布其铀矿床为经构造抬升破坏残留的古矿,矿体产状陡立,品位高。它主要有两种成因类型,即层间氧化带砂岩型与后生煤岩型,前者为主要类型。通过对萨瓦布其地区侏罗系沉积特征的研究,识别出4种沉积相,划分出7个沉积旋回,指出砂岩型铀矿化主要产于辫状河三角洲相砂体中,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利用新的勘查成果以及收集该地区的煤田勘查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详细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陵双龙地区的铀成矿特征。该区主要赋矿层位为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下亚段(J2z1-1),为一套辨状河沉积,泥-砂-泥岩性结构稳定,砂体厚度适中,显示出良好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区内发育渗入氧化蚀变和渗出还原蚀变,其中绿色蚀变是油气渗出二次还原氧化砂体而形成,是古氧化带的标志;利用沥青铀矿物U-Pb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测得双龙地区铀成矿时代可分为两期:早白垩世沉积成岩期,成矿年龄为125.2~98 Ma和始新世主成矿期,成矿年龄为52.6±2.2 Ma~41.8±9.3 Ma,与店头矿床属同期成矿。铀矿化赋存于斜坡带上隆起与洼陷的过渡部位,主要发育在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研究发现,双龙地区显示良好的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潜力,具有广阔的勘查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上白垩统四方台组是松辽盆地北部铀矿找矿的主要层位之一,其铀矿化主要受控于上白垩纪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工业铀矿体主要在底部砂岩层富集,多呈板状、透镜状,矿体规模与砂体规模、层数等密切相关,砂体规模越大,矿化层越多,矿体规模越大,反之则规模越小。但是上白垩统四方台组底部砂体在松辽盆地西部超覆带内梅里斯地区发育情况尚不明确。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为手段,利用Occam算法反演得到研究区电阻率断面,结合研究区内各地层岩石电阻率特征,分析了研究区内盖层结构,尤其是找矿目的层上白垩统四方台组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还推断了基底起伏特征以及断裂走向、倾向及其延深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四方台组河流相砂体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东南部,多呈透镜状,整体表现为自南东向北西呈逐渐尖灭的特征,厚度一般不超过180 m。研究成果为钻探工程的部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位于美国内布拉斯加西北部的Crow Butte铀矿床是一个典型的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它产于渐新统Chadron底部的绿灰色长石砂岩中,主砂岩上下均为粘土隔水层,矿化成因可能属潜水氧化叠加层间氧化。产铀的“底部Chadron”砂体呈NNW向展布,其中的铀矿化定位于其走向与古河道近于一致的氧化还原锋面附近,已控制长10km。矿区内探明品位为0.2%U的铀资源量11538t。矿床已投入地浸开采,年产铀380t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