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建筑设计、建筑施工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全国建材行业及所有企业都必须坚定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打赢建材行业的蓝天保卫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认真实施  相似文献   

3.
建设公园城市为我国城市化转型提供示范样板,景观工程无疑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化建设重要使命。建设公园城市体现了"生态文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即要创造更多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近年来全国的景观工程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地开花,也涌现了一大批好的作品。景观工程一般包括:园林和绿化工程,也是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景观园路自然成为了重要组成部分。景观园路主要包括:沥青路、石材路、透水混凝土路、碎石路等,为了满足景观效果,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景观园路工程的新工艺、新材料,比如:砾石聚合物仿石艺术地坪,为响应建设海绵城市的号召室外可采用透水通体染色混凝土,室内可采用不透水通体染色混凝土,因为砾石聚合物仿石艺术地坪,属于新工艺、新材料,需要对其施工技术进行阐述,旨在加强技术推广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葫芦岛龙湾商务区生态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是以全新的理念和标准改造建设城市,实现人与城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相融、协调发展。第一次将"生态"、"和谐"、"健康"三大主题统一,倡导绿色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7)
<正>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他强调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  相似文献   

6.
正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提升人类福祉的重要资源。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城市中的自然空间不仅能够调节城市微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改善空气质量1,还能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城市绿色景观通过促进身体锻炼、舒缓精神压力、  相似文献   

7.
泉州山线绿道的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将生态优先贯穿到设计和实践的每个环节;以最大限度保护现有生态植被、注重生态修复等理念,有效维护山体的生态。在强化泉州地域独有绿化景观、建设海绵城市、利用建筑废料、构建安全舒适的交通空间等方面总结典型经验要点,为绿道规划建设提供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8.
胡洋 《城乡建设》2021,(12):62-6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揭示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一般规律,成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构建的重要领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建设模式,生态城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的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1引言1.1背景要求1.1.1全面落实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1)
<正>现代化的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在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物质和精神财富富足外,需要更多的优质的生态产品和人们对优美的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的需求。自十九大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各级林业部门也根据这一理念,积极制定出一些列的措施,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不断的做出努力。在现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力的推动下,林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在林业快速发展中,林木的质量是整个发展的基础。造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多个环节才可以保证造林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其中育苗技术与移植的质量是造林中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要不断的提高育苗技术与移植的质量,确保林业  相似文献   

11.
"五步营造法"是构建城市泛景观系统的五大策略,符合认识事物从整体到局部、从客观到主观、从掌握规律到转化变通的一般规律,用于指导项目的实践.以江门人才岛项目为例,结合城市泛景观"五步营造法",把握区域及城市发展大势,立足生态,因地制宜.通过传承肌理、串联水脉、连通成环、有机生长、组团布局五大策略,营造人才岛的生境、画境、意境和人境之美.实现从项目策划、建设到运维全过程参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江门人才岛打造成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建设的先行示范标杆,实现"绿水青山、景城合一"的城市新意向.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对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相关部署,站位高、决心大、目标明、举措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强调了"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是要努力实现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发展模式加剧了资源供需矛盾,自然环境不堪重负,优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质量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通过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能够对城市景观公园的设计进行全面的改良,不仅能够有效减少洪涝灾害,而且还可以加强雨水回收,让城市公园景观更具有生态效益。文章以厦门市张埭桥水库公园(一期)为案例,详尽论述了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通过合理布置与功能优先的手法,将生态可持续的理念融入到设计中,营造和谐、美好的公园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海绵建设理念及应用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4.
城市居住区绿化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桦 《华中建筑》2004,22(6):98-100
城市中日益发展的工业化,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定的破坏。提高城市居住区绿化。建设绿色生态家园。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既可以满足人民可居、可游、可赏的需要,又可以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净化空气、缓解热岛效应等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5.
<正>在城镇化和城市建设中秉持绿色理念,有助于我国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打造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保型城市。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就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是首次在中央层面,对海绵城市进行的定义和顶层部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重点、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化城市生活背景下,城市综合体已经宛然成为"城市生活第二环境"。城市综合体的外部空间设计除了应尽可能的满足城市居民的各种需求,营造更为安全舒适、更具城市特色的空间环境之外,还应遵循生态发展规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环境,通过丰富人的精神享受提高项目的品牌知名度及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李莉  潘静 《中州建设》2013,(9):44-45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平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单独成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驻马店市紧紧围绕“生态城市、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国家园林城市”为基础,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海绵城市""城市双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思想的分析,结合建筑环境设计要求,总结了城市建筑外环境生态设计思路,提出了建筑外环境生态景观营建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城市规划建设的生态理念,并从产业生态规划、推广绿色技术、城市交通布局、保留自然景观等方面,阐述了生态城市的构建措施,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0.
通过阐述海绵城市的建设背景和意义、技术设施选择以及其与景观、环保等的内在联系,充分表达了综合应用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建设中让更多的人关注生态环境建设,将海绵城市理论与环保生态及景观园林有机统筹设计,更好地造福于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