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获取和进一步探讨漳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规律,基于1993、2006及2010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和2011年SPOT5高分影像数据,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与ENVI动态监测功能对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1993-2010年,漳河上游区域下垫面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改变;耕地和裸地呈减少趋势,各减少411.23、341.11 km2;林地、城镇与建设用地和水域用地分别增加了656.8、72.01、23.53 km2;耕地与裸地主要转入林地,部分耕地转入城镇与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2.
对2009-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内各土地类型用地面积进行分析,运用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和空间洛伦兹曲线方法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群内13个城市8年间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整体信息熵值逐年递增,城市发展建设已进入稳步阶段,信息熵变化主要表现在农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其他土地分布基本保持均衡的分布状态,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成为分布不均衡的土地利用类型;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趋势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对于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与制定土地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山丘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时空演变及地形梯度效应,以渝东北11个区县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覆被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分析研究区ESV的时空演变及不同地形要素ESV的梯度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覆被以耕地和林地为主,面积占89%以上。随着时间变化,林地、水体、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土地覆被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2)研究区森林ESV占主导地位,面积占67%以上。随着时间变化,ESV逐渐增加,其中水域ESV增加最显著,为39.19亿元,次为林地,17.92亿元,草地和耕地ESV分别减少16.27,2.09亿元。研究区ESV的空间分布呈显著正向自相关关系,高值与低值呈明显集聚特征。(3)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研究区ESV随海拔梯度增加而减少,随坡度和地形起伏度梯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随地形位梯度增加,整体呈波动减少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规划、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落马湖进行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氮、总磷、叶绿素(Chl.a)等理化因子的测定分析及水体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落马湖各区域水体污染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污染状况达到Ⅴ类水质,湖泊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周边环境,提出落马湖水体污染控制措施及治理对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直接改变土壤侵蚀的方式和强度,具有突出的侵蚀环境效应.研究以黑惠江、龙川江、盘龙河流域为例,探讨了云南纵向岭谷区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表明,本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内部转化和相互转化引起土壤侵蚀程度的明显变化;耕地向林地、草地的转化使侵蚀强度指数显著降低;林地向耕地、草地转化,均显著增加侵蚀强度指数;耕地、林地、草地的内部转化对土壤侵蚀也有少量影响.另外,以土地利用为主的人类活动明显影响河流悬移质含量,林地面积提高和土壤侵蚀减弱的区域,年输沙量也相应减少,相反则增加.  相似文献   

6.
以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期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借助GIS技术和Markov模型对江淮丘陵地区滁州市南谯区的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与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南谯区土地利用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其次为居民用地和水域,草地面积最小。2000—2015年南谯区土地利用总体上表现为居民用地明显增加,耕地面积显著减小。但总体土地利用转化活跃程度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稳定。景观格局方面,南谯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优势斑块呈现分散退化趋势,异质性增强。Markov模型预测表明未来南谯区居民用地增加速度远高于其它几类用地,同时耕地面积缩减严重,而林地小幅度增加,水域面积呈现先增后减趋势,草地面积总体保持稳定,反映南谯区未来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广东省北部韶关市部分区域内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湿度变化趋势,利用Landsat 8相关数据对研究区域进行土地类型分类及土壤湿度监测反演研究,得到一年内各个月具有代表性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reture vegetation drought index,TVDI)。基于TVDI,对研究区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描述,并结合土地类型分类,得到几种用地类型的土壤湿度的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西侧较为干旱,东侧较为湿润,且一年内土壤湿度大体呈现先降低到一定范围后,保持数月基本恒定,再升高并稳保持定的循环。另外,几种用地类型在一年内土壤湿度变化趋势明显,表现为,3—10月,林地草地耕地,其余时间为林地耕地草地,其中耕地与草地的湿度大小与研究区内人为因素及气候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以武陵山区为研究区,基于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计划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采用邻域分析方法和均值变点分析方法判识地形起伏度最佳邻域统计单元,绘制武陵山区地形起伏度分级图。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199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探讨了土地利用在不同地形起伏单元上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武陵山区以小起伏山地和中起伏山地为主;耕地和林地是研究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过去近30年间,耕地、草地、未利用地的面积呈减少趋势,林地、水域和建筑用地面积在研究时段呈增加态势;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集中在小起伏山地和中起伏山地;研究时段内耕地和草地在各地形起伏单元均呈减少趋势,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呈现增加趋势;中起伏山地区域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林地、水域和建筑用地面积增加,小起伏山地上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水域和建筑用地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9.
以安徽省淮北市为研究区,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基于GIS、GeoSOS for ArcGIS平台,探究2005—2015两个时段土地利用变化及转化方向,并使用ANN_CA模型对研究区2015年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淮北市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占研究区61%。2005—2010,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面积为29.68km~2;水域流出量为3.14km~2,转向建设用地;水域流入量为5.21km~2,来自耕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不明显。2010—2015,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面积为45.33km~2,草地向耕地和林地转移14.22km~2、10.47km~2。水域转为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为10.76km~2、8.36km~2。2)运用ANN_CA模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总体精度为78.46%,满足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直接改变土壤侵蚀的方式和强度,具有突出的侵蚀环境效应.以黑惠江流域为例,探讨了滇西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表明,本区土地利用内部转化以林地转化最为突出,引起土壤侵蚀面积的降低或升高;各利用类型向林地的转化均有利于减少土壤侵蚀,而向耕地的转化则会增加土壤侵蚀.同时,耕地向林地、草地、水域的转化使侵蚀强度指数显著降低,而林地向耕地、草地转化,水域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均显著增加侵蚀强度指数.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以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期TM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借助RS和GIS技术对滁州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滁州市土地类型主要为耕地、林地、居民用地和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相对较小。2000—2015滁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林地、居民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相对稳定。变化过程主要是耕地转化为居民用地和林地。景观格局分析表明滁州市景观的斑块密度、形状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不断增加,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提高,异质性增强。滁州市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城市化和退耕还林是滁州市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特征变化分析是土地合理利用开发和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大庆市为研究区,以1986年、2000年、2018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式"的目视解译法,获取三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通过对其动态度、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转移矩阵计算,分析研究大庆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特征以及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庆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草地和水域,占大庆市总面积的80%.近30年来大庆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耕地、居住用地等与人类活动相关用地面积上升;天然草地、水域面积下降,林地面积在下降后出现拐点出现上升趋势;不同土地类型面积的增加或减少源于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其中草地和其他类型之间的转换最为频繁.大庆市域内,肇州县土地利用率较高,杜尔伯特县土地利用率较低,其他各市县均可达到中上等水平.研究结果可以用于大庆市的土地结构调整规划,对推动土地利用合理化以及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合肥市Landsat TM遥感影像,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开展研究。在2005~2015年间,合肥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湿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年变化率分别为-6.6%、-3.3%、-0.7%、4.0%、24.3%、-0.7%,合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共减少1.27亿元。合肥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存在差异,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水域湿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呈增长态势,土地利用总体处于发展阶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生态环境受到轻微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类型、社会经济活动直接影响着区域水体污染特征。本文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其干流和11条支流设置14个监测断面,进行1个水文年的取样监测,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并对比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体污染类型与成因,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主要污染物是TN。(2)污染最严重的是漓江中游,上游水质总体情况比中下游好;水质最差的是桃花江,为Ⅳ类水质;水质最好的是六洞河和小溶江,达到Ⅰ类水质。(3)在季节上,上游枯水期污染比丰水期稍严重;中游枯水期污染较丰水期严重;下游丰水期污染重于枯水期。(4)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水体的污染类型:上游河流林地覆盖广,污染轻;中游城镇用地和耕地面积广,受工业和生活污水影响,污染较其他河流严重,以点源污染为主;下游河流园地面积比重大,在丰水期水土流失加重,以农业面源污染为主。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85~2015年的杭州市遥感卫星影像数据,使用ArcGIS和ENVI提取土地利用类型信息.使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及耕建系数,对杭州市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建设用地逐年递增,耕地逐年递减,水体和林地波动较小.2)建设用地总量和转变程度逐年递增,主要来源是耕地;耕地总量和转变程度逐年递减,主要来源为林地和建设用地;林地和水体的主要转变来源和去向都是耕地.3)八区土地城市化进程存在时序差异,耕建系数可以较好地反映土地城市化进程.4)上城区、下城区和拱墅区处于均衡阶段,江干区、滨江区和西湖区处于趋稳阶段,萧山区和余杭区处于转变阶段.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时相TM/ETM+影像,运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对蚌埠市景观进行分类,解译得到2004和2012年土地利用专题图,采用景观指数法分析了蚌埠市景观格局变化对城市湖泊水质的影响.研究表明:景观类型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城市化进程导致建设用地急速增长,占用了草地、耕地,使城区不透水面积增加,改变了城市地表径流和入渗原有的产汇流条件,导致城市湖泊水质下降.城市的景观平均分维数较低,反映出蚌埠市景观格局受人类干扰程度较大,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对城市综合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6年、2006年和2016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选取滇中星云湖地区具有坝区、半山区、山区典型性的江城镇、九溪镇、安化乡三个集镇中心地为研究区,遥感解译获得三个时段土地利用状况,分析1996—2016年期间的集镇聚落用地变化特性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聚落用地面积随时间推移在不断增大,聚落规模空间扩张明显;尽管三个典型集镇聚落用地规模大小次序为江城镇九溪镇安化乡,即坝区半山区山区,但各聚落用地的年平均扩张变化特性则表现为山区坝区;各典型集镇聚落建设用地时空变化主要受其具体地形自然条件和交通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驱动;综合遥感与GIS技术在滇中星云湖流域典型城镇用地变化监测及分析应用,对于深化探讨滇中高原山区人地关系问题具有实际指导作用与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事关人民安居和经济发展的大计。全面、精确地分析和评价水环境质量,可为区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以高邮湖为例,基于系统聚类分析法筛选最优影响因子,并采用单因子评价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高邮湖水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湖泊水体主要受重度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污染,湖体水质长期处于中度污染状态;2)总氮、总磷是高邮湖水体的污染控制因子,各月份总氮、总磷基本满足Ⅲ类水质要求;3)围网养殖、工农业废水及周边村落生活污水是其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和RS,以赣江上游太平江流域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三期遥感影像为基础进行解译.利用景观类型变化率、开发度,以及景观格局动态度分析了近20年来太平江流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和驱动因素.得出的结果是:(1)1995—2015年,太平江流域主要的景观类型为林地,2015年已经占流域总面积的67%.草地面积一直缩减,水域和其它用地占地面积小,变化率较大,开发度相对稳定.建设用地在2005—2015年的动态度和开发度高达80%,变化显著.(2)景观类型中,草地和建设用地的斑块数量逐步增长,林地和其它用地的斑块数量急剧下降.只有局部区域景观格局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耕地和草地相连接的区域.景观水平中,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增加,香浓多样性指数和香浓均匀度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从1.33和0.67下降到1.22和0.63.(3)经济因素是太平江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0.
人口的大量迁入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移民安置区出现人地关系紧张、土地利用冲突严重等问题,评价土地承载力及探索特色化乡村振兴路径已成为促进移民安置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选取宁夏典型生态移民安置区——闽宁镇为研究区,对其土地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价,并探索符合闽宁镇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路径。结果表明,闽宁镇人均土地承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地、建设用地、草地、林地、工矿用地、水域,且总土地承载力与人均土地承载力呈正比关系。基于此结果,闽宁镇在确定乡村振兴路径时应选择生态农业和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尽量控制工矿业的发展,以减少工矿用地的承载压力,发挥耕地、建筑用地和草地等地类土地承载力较大的优势,主要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特色旅游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闽宁镇在土地、生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