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孕期对孕妇进行孕期膳食管理对孕妇体重变化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接受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女性共92例纳入研究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产前检查健康宣教,观察组接受孕期膳食管理;比较两组孕妇孕期体重变化情况、自然分娩率、巨大儿发生比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孕妇孕25±2周时体重变化无明显差异(P 0.05);孕33±2周及分娩前体重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孕妇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巨大儿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孕期膳食管理应用于孕妇孕期体重管理,有助于改善孕期体重增长过快及巨大儿发生情况,降低临床不良妊娠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个体化体重管理对孕期体重增重异常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产科门诊选取孕期体重增重异常孕妇进行饮食习惯调查,并实施个体化体重管理,随后收集饮食情况、妊娠结局指标、孕期增重值、新生儿指标等。结果:所有孕妇平均孕期增重为(15.8±5.9) kg,孕前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的孕妇孕期平均增重分别为17.6、16.2、15.0、12.5kg,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4±0.5) kg,平均住院天数为5d,干预时平均孕周为28周。孕前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的孕妇在个体化体重管理后多数妊娠结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 0.05),妊娠高血压和贫血有统计学差异(P 0.05)。孕前消瘦、正常、超重、肥胖孕妇的剖宫产率均高于30%,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均高于30%。孕前消瘦的孕妇分娩巨大儿的比例明显低于孕前体重正常、超重、肥胖的孕妇。孕期增重异常孕妇调查的主要营养问题中,总体食量/主食过量、零食糕点过量的孕妇均为30%左右。结论:对孕期体重异常的孕妇进行个体化体重管理仍然有效;孕妇营养认知问题较多,亟需宣教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妊娠糖尿病(GDM)孕妇孕期各阶段体重增重情况,为GDM的预防及控制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孕妇700例。通过病历查询获取孕妇一般情况、妊娠期各时期体重以及妊娠结局和新生儿体重,与非GDM孕妇及IOM标准比较,分析不同孕前BMI的GDM孕妇妊娠期各阶段增重情况。结果:与非GDM孕妇相比,GDM孕妇其生产年龄、孕前BMI、有无糖尿病家族史、孕期各阶段增重及总增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孕妇早孕期增重过快会增加GDM的发病风险(OR=1.187,95%CI 1.090-1.293)。不同孕前BMI的GDM孕妇其孕24周后增重及总增重均较非GDM组更少(P <0.05),与IOM标准比较,两组增重不足、增重适宜及增重过度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仅孕前体重正常组的GDM孕妇早孕期及孕12~24周增重与非G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IOM标准比较后的各组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按新生儿体重分组,排除早产的47例孕妇,发现各组间母亲孕期各阶段体重增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早孕期体重管理有助于降低GDM的发病风险。对于已确诊GDM的孕妇其24周后体重增长普遍低于非GDM组及IOM标准,其适宜增重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孕期全程营养管理对孕期营养相关并发症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产科建档的单胎妊娠妇女,营养干预组为预产期2019年2—5月产科建档孕妇,选取2018年同月份生产孕妇作为历史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制定孕期全程营养管理流程,干预组孕妇在产科随访的基础上,分别在孕早期(8周前)、孕中期(12周)、孕晚期(28周)接受孕期营养随访共3次。历史对照组接受产科常规管理。全程监测和记录两组孕妇孕期增重,出现胎儿生长受限(IUGR)、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GDM)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分娩方式、胎儿体重的情况。结果:营养干预组孕妇GDM的发病率为10.8%,低于历史对照组的22.9%(P 0.01);孕28周贫血率为19.7%,明显低于历史对照组的30.2%(P 0.05);干预组孕期增重(14.4±3.5)k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1±4.4) kg (P 0.05)。干预组孕妇剖宫产的比例为36.1%,虽低于对照组的38.1%,但未见显著性(P=0.529)。干预组和对照组孕妇胎儿生长受限、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对比分别为0 vs 0.7%、3.3%vs 5.2%(P 0.05),两组胎儿为低体重儿的比例为3.8%vs 3.2%,胎儿巨大儿比例为4.9%vs 5.9%(P均0.05)。结论:孕期全程营养管理可以明显降低妊娠糖尿病和孕期贫血的发病率,有利于控制孕期增重,而胎儿生长受限、妊娠高血压和巨大儿的比例虽然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可能需要更多临床研究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调查妊娠糖尿病孕妇在孕中期能量及营养素的摄入量,探讨孕期膳食结构、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长等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为进一步针对孕期营养指导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友谊医院营养门诊就诊的17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24 h膳食回顾调查法和食物频度法,分析其每天膳食中热能及营养素的摄入量,并将相关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孕期膳食、孕前体重、体重增长情况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结果:患妊娠糖尿病孕妇孕中期每日膳食中水果与油脂类的摄入量高于推荐摄入量;每日总能量摄入略低,蛋白质供能比例为14.2%、脂肪供能比为33.9%;每日饮食中,除钾、维生素E的摄入量高于推荐量外,其他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的摄入量均偏低;孕期增重与孕期摄入的总能量成正相关(r=0.157,P0.05),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DGTT)2h血糖值与孕期摄入的总能量成正相关(r=0.2,P0.05),与摄入的脂肪量成正相关(r=0.17,P0.05),空腹血糖值与孕前体质指数成正相关(r=0.209,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患者在孕中期饮食结构不合理,脂肪摄入过多,妊娠期间应合理控制饮食,做到营养均衡合理,同时应加强妊娠期妇女的孕期营养健康教育及围产期保健,控制体重的合理增长,降低妊娠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产妇孕期膳食摄入情况,探讨孕期增重与孕期膳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1月—2021年10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及医院病历收集产妇一般情况、孕期膳食摄入、孕期体重变化等信息。根据IOM推荐的体重增长范围,将产妇分为孕期“增重过多”组和“增重适宜/过少”组,比较2组产妇孕期膳食摄入的差异,分析孕期增重的危险因素。结果:产妇孕期平均增重(13.56±4.81)kg,孕期增重过多共95例(52.78%),增重适宜/过少85例(47.22%)。摄入较多的精制谷物(OR=1.289,95%CI:1.012~1.647)和烹调油(OR=1.261,95%CI:1.006~1.582)是孕期增重过多的危险因素;而经常锻炼(OR=0.671,95%CI:0.584~0.901)、摄入较多的奶及奶制品(OR=0.829,95%CI:0.792~0.921)、全谷类及杂豆(OR=0.589,95%CI:0.367~0.942)、薯类(OR=0.683,95%CI:0.496~0.893)是孕期增重的保护因素。结论:产妇孕期体重控制不佳,孕期膳食摄入不合理是产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与孕期贫血发生有关的膳食摄入情况及营养因素。方法: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产科建立产检档案的1 028名单胎初产妇,分别在孕早期(孕8~12w)、孕中期(孕13~27w)、孕晚期(孕28~37w)筛查贫血并发放三日饮食记录表以分析贫血孕妇的能量、营养素、膳食种类的摄入情况。结果:孕早期、中期、晚期贫血孕妇的能量达标率分别为52.94%、65.45%、70.53%;碳水化合物供热比的达标率分别为64.71%、49.09%、40.00%;蛋白质摄入量达标率分别为76.47%、49.09%、32.63%;脂肪供热比达标率分别为94.12%、30.91%、26.32%。与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比较,孕早、中期贫血孕妇存在钙、铁、锌、硒、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平均每日摄入量不足,孕晚期贫血孕妇存在钙、铁、硒、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平均每日摄入量不足。孕期贫血孕妇普遍存在鱼禽肉蛋和奶制品摄入量不足的情况。结论:孕期贫血与能量、营养素的摄入不足及膳食种类的不均衡有关,应加强孕期营养干预,预防贫血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孕期女性在怀孕期间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摄入水平,为进一步针对孕期营养指导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北京医院产科常规查体的孕妇从建档开始分别在孕22w、26w、30w、36w进行为期3d的饮食记录,计算出三大营养素的供能比、各种主要营养素的摄入水平及其占推荐摄入量RNI的百分比。结果: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不合理,钙、锌等摄入存在不同程度不足;铁及维生素类摄入量达到推荐量标准。结论:孕妇膳食营养结构不合理,需加强孕期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营养指导对孕妇体重增长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2年8月在卫生部北京医院产科常规查体的16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于孕中期建档日开始进行个体化饮食指导,于孕22~24w糖筛后对妊娠糖尿病(GDM)孕妇进行饮食控制并跟踪整个孕期。分别记录血糖正常组和GDM组孕妇孕24w体重及产前体重,记录新生儿体重、身长、胎盘重、巨大儿及剖宫产人数等指标。结果:孕24w体重增长值:GDM组为7.53±2.80kg、血糖正常组为6.66±3.68kg(P=0.35);产前体重增长值:GDM组为15.25±3.54kg;血糖正常组为17.21±4.85kg(P=0.12);巨大儿发生率:GDM组为25%、血糖正常组为6.4%(P=0.04);剖宫产率:GDM组为68.8%、血糖正常组为35%(P=0.01)。结论:个体化饮食指导有利于孕妇的合理体重增长,但是并未显著改变巨大儿发生率的增加,建议针对高危孕妇进行早期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新疆喀什地区不同孕期维吾尔族孕妇膳食营养和叶酸缺乏状况,为今后开展该地区孕妇合理营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喀什妇幼保健院426例孕妇进行膳食和叶酸缺乏状况调查。结果:孕早、中晚期孕妇营养素摄入偏高的是能量、蛋白质和钠,分别占供给量标准的105.17%和114.60%、124.50%和119.15%、201.75%和236.08%;摄入偏低的营养素是钙、钾、铁、锌、维生素A和维生素C;摄入量严重不足的是碘和叶酸,分别占供给量标准的36.14%、37.11%和15.27%、16.79%;不同孕期的孕妇叶酸缺乏检出率有差异(P0.01)。结论:孕妇膳食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善,增加含碘、叶酸食物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孕期个体化饮食营养指导干预效果。方法:我院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一共收治了200例孕妇,所有孕妇都进行正规的产检。在此基础上,并且将所有孕妇进行平均分组,主要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孕妇数量都为100人,所有孕妇都进行不同妊娠阶段的饮食检测,其中研究组在检测之后给予个性化的合理饮食营养指导干预,对照组则不给予相应的个体化饮食营养指导干预,只根据孕妇的个人喜好和饮食习惯进行饮食指导。在此基础上,对两组孕妇进行体重增加、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新生儿体重的统计。结果:经过个性化饮食营养指导后,研究组的体重增加范围较对照组相比较低,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少,新生儿的体重较为正常。结论:孕期个体化饮食营养指导干预效果良好,可以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补充钙、镁、铁、锌等矿物质对妊娠大鼠及胎仔发育的影响。方法适应期结束后将孕鼠按体重随机分组,10只已孕大鼠在孕前1 w~0 d即给予样品作为孕前组,40只已孕大鼠分为孕早期(孕0~11 d)、孕中期(孕12~16d)、孕晚期(孕17 d~分娩)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在不同孕期灌胃营养素补充剂软胶囊内容物溶液,对照组灌服大豆油,灌胃量0.94 mL/(kg·d)。观察胎仔数量、异常胎仔数、胎仔生长指标,并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孕鼠血清及胎仔组织中钙、镁、铁、锌的含量。结果 (1)孕前组、孕早期组孕鼠孕0~11 d体重增加量高于对照组(P0.05);孕中期组孕鼠总增重量高于其他各组(P0.05)。(2)实验组孕鼠产仔数多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胎仔的身长均小于对照组(P0.05),尾长、体重、头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孕早期组和孕中期组孕鼠血清铁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孕期各组胎仔组织中钙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和孕前组(P0.05),孕晚期组胎仔组织中锌含量高于其他各组(P0.05),孕早期组和孕中期组胎仔组织镁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孕前和孕期补充矿物质可增加孕鼠增重量并可能提高胎仔组织中钙、铁、锌、镁等矿物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产科门诊孕期膳食指导对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10月期间接收的孕产妇116例,其中58例接受常规孕期护理,为对照组;另外58例在常规孕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孕期膳食指导,为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的新生儿评分(Apgar)和孕妇妊娠期合并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Apgar评分(8.36±1.02)分高于对照组(7.59±1.35)分,其妊娠期合并症发生率(5.17%)低于对照组(1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孕产妇实施孕期膳食指导有利于改善新生儿健康状况,降低孕妇妊娠期合并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孕期女性在怀孕期间各种营养素补充剂的使用情况,为进一步针对孕期营养指导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北京医院产科常规查体的孕妇在孕22w记录3d的饮食记录,其中包含营养素补充剂的使用情况。计算出3d饮食及营养素补充剂中主要营养素的摄入量等。结果:孕期多种营养素补充剂的使用率均超过50%(其中钙62.7%、铁56.9%、锌55.6%、维生素A54.2%、B族维生素56.2%),钙的摄入量仍然偏低,平均为891.39±359.93mg/d,其它主要营养素的摄入量均达到推荐摄入量;但没有使用孕期营养素补充剂的孕妇,除了维生素c以外,多数营养素均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推荐摄入量。结论:营养素补充剂在孕妇每日饮食摄入中占据重要作用,孕期应合理补充。  相似文献   

15.
大学女生膳食营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女生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为科学指导营养与合理膳食提供依据。方法:对大二女生进行膳食调查与人体测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体重过低占13.8%,体重正常占76.9%,超重占6.9%,肥胖占2.5%;能量摄入在体重过低与体重正常组低于RNI推荐值;在超重和肥胖组高于RNI推荐值;蛋白质、脂类摄入各组均高于RNI推荐值,糖类摄入各组均低于RNI推荐值。各组膳食纤维、视黄醇、维生素C及钙摄入明显不足;3大产能营养素热比情况为蛋白质热比稍高,脂肪热比偏高,糖类热比偏低。结论:女大学生应改善膳食结构,在增加运动量的前提下,根据各组具体情况调整3大热能营养素的比例,适当增加粗杂粮、蛋类、奶类和豆类摄入,平衡各种营养素摄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妇孕晚期膳食摄入量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盘系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41例在2017年10月—2018年1月于上海市新华医院产科分娩的健康产妇,在分娩后72h内进行回顾性孕晚期食物频率问卷调查,并收集孕妇身高、孕前体重、年龄、分娩方式,和新生儿性别、出生体重、胎龄、胎盘重量,计算胎盘系数(胎盘系数=胎盘重量/出生体重)。根据2013Fenton生长曲线新生儿胎龄别体重将新生儿分为小于胎龄儿组、适于胎龄儿组和大于胎龄儿组。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于体重大于胎龄儿,增加孕晚期能量(OR=0. 998,95%CI:0. 996~1. 000)和碳水化合物(OR=0. 027,95%CI:0. 975~0. 998)摄入量能够降低其发生率;对于新生儿体重小于胎龄,增加蛋白质摄入(OR=0. 977,95%CI:0. 956~1. 000)能够降低其发生率,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增加(OR=1. 074,95%CI:1. 010~1. 142)则会增加其发生率。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增加孕晚期脂肪摄入量(β=0. 020,95%CI:0. 000~0. 039)和脂肪供能比(β=0. 059,95%CI:0. 001~0. 118)会增大胎盘系数,增加碳水化合物供能比(β=-0. 049,95%CI:-0. 097~-0. 001)会降低胎盘系数。结论:孕晚期膳食摄入量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盘系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期护理要点与母儿结局。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月9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信封方法分对照组45例和实验组45例,对照组予护理常规,实验组予孕期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满意比率;孕妇对孕期保健知识的认知;护理前后糖化血红蛋白以及抑郁情绪;母儿不良结局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满意比率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孕妇对孕期保健知识的认知优于对照组,P 0.05;护理前两组糖化血红蛋白以及抑郁情绪相似,P 0.05;护理后实验组糖化血红蛋白以及抑郁情绪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母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者实施孕期全面护理效果好,可改善糖化血红蛋白以及抑郁情绪,减少母儿不良结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期健康教育在产科门诊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孕妇,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只常规检查,不给予其他处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给予孕期健康教育,妊娠过程完成后,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分娩情况、母乳喂养率、妊娠期并发症发生例数和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孕妇自然分娩率48.3%,产后出血率5%,妊娠期并发症发生例数9,发生率为15%,母乳喂养率为65%。实验组孕妇自然分娩率80%,产后出血率1.6%,妊娠期并发症发生例数1,发生率为1.6%,母乳喂养率为95%。结论:有效的孕期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孕妇的自然分娩率,降低产后出血的可能,并减少孕期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产科门诊护理干预对孕妇分娩方式的选择产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产科门诊收治的孕妇80例,将所有孕妇随机分配,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两组孕妇各40例,对照组孕妇进行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孕妇采用护理干预的方法,在护理之后观察统计并对比两组孕妇分娩方式以及分娩时间。结果:经过护理之后,实验组孕妇选择自然分娩的人数显然高于对照组,即实验组自然分娩率较高。且实验组孕妇分娩时间相对更短,两组差异十分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孕妇采取护理干预的方式护理,可以显著的提高孕妇选择自然分娩的概率,且分娩时间较短,分娩中所遭受的痛苦时间短,分娩质量高,因此可以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膳食因素对妊娠期缺铁性贫血(ID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我院门诊行产前检查的妊娠期IDA孕妇(病例组) 102例和正常孕妇(对照组) 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调查表》对孕妇进行膳食调查,比较两组孕妇膳食种类的摄入频率,并分析影响妊娠期IDA发生的膳食因素。结果:两组孕妇妊娠期在水果类、油脂类、蔬菜类、谷薯类以及干果类的摄入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病例组孕妇在鱼肉禽类、血制品、动物内脏及钙补充剂、铁补充剂、维生素补充剂、蛋类的摄入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病例组在豆类、刺激性饮品和奶类及奶制品的摄入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经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鱼肉禽类、血制品、动物内脏、铁补充剂、钙补充剂、维生素补充剂属于妊娠期IDA发生的保护因素,刺激性饮品及奶类及奶制品属于妊娠期IDA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膳食因素与妊娠期IDA关系密切,孕妇在妊娠期合理增加动物内脏、鱼肉禽类、血制品、铁补充剂、钙补充剂和维生素补充剂的摄入对预防和改善妊娠期IDA可起到保护作用,而摄入过多牛奶及奶制品和刺激性饮品会增加妊娠期IDA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