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露天矿山转井下开采过程中,为了保证矿山安全生产,必须在露天矿底部首先形成覆盖岩层。本文从覆盖层作用及安全要求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承德黑山铁矿露天转井下开采工程为例,介绍了覆盖岩形成的主要方法和实际效果,对同类矿山覆盖岩层的深入研究起到了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露天开采不断延深后,矿山逐步由露天开采转为地下开采。针对广西大新锰矿中部露天采区的特点,探索露天转地下急倾斜中厚矿体采矿工艺优化以及开采期安全问题及对策,合理回收矿产资源,有效处理采空区,达到露天转地下安全开采、边坡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常规回采过程中,采用初步设计工艺,只能理论计算覆盖层厚度。为确保回采工作安全性,需要查明各分段回采过程中厚度的实际大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三维测量技术,而瞬变电磁探测技术是成熟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两者可以获取地表几何坐标数据和地下介质电性参数信息,共同为矿山安全服务。本文以露天转地下开采覆盖层厚度的确定为目标,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物探为手段,研究并应用两者的结合方法,综合判断并最终解译覆盖层厚度。  相似文献   

4.
南世卿  杨楠 《河北冶金》2012,(8):10-15,75
针对石人沟铁矿在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大量采空区处理问题,采用先进的三维激光空区探测系统CMS,探测获取了采空区的三维形态和准确的空间坐标数据,借助大型矿床三维建模软件3Dmine建立起三维形态模型,综合运用数值模拟分析软件FLAC3D对采空区(群)进行稳定性分析,为矿柱回采和采空区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安全开采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境界矿柱厚度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矿山,其露天坑底境界矿柱厚度的确定,对于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安全生产极其重要。本文针对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计算分析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断面进行了分析计算。为矿山设计提出的境界矿柱厚度确定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和补充,同时也为矿山设计施工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露天转地下开采次生应力场的有限元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露天转地下开采是采掘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受露天开采的影响 ,在露天坑周围岩体已形成较大范围的次生应力场 ,应力变化以压应力释放为主 ,局部产生应力集中 ;在此基础上进行地下开采 ,将形成更为复杂的次生应力场。大冶铁矿露天转地下的首采矿段是位于露天边坡内的挂帮矿体 ,情况特殊。本文运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首采矿段西部从 - 2 4m至 - 48m高程内三个分段开挖所引起的新的次生应力场的变化规律 ,表明矿岩体应力进一步释放 ,其破坏机理以受拉破坏为主 ,压应力集中通常不造成对岩体的破坏 ,圈定了可能出现破坏的范围 ,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李恩翀  刘涛 《黄金》2015,(3):36-39
露天转地下隔离顶板的安全性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根据以往研究,从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影响因素,选取了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岩石质量RQD值等6个因素建立其安全性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建立适合各影响因素的未确知测度函数,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熵计算各影响因素的指标权重,根据置信度识别准则对其安全等级进行判定。将该评价方法应用于厂坝铅锌矿露天转地下隔离顶板的安全性评价中,研究结果显示:其评价结果为较安全,与实际情况符合,进一步说明了该评价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对实际工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川科技》2010,(3):13-13
1、技术含义。地下矿深部开采的划分根据地压显现等现象而定,一般而言,当开采深度超过600米时即可称为深部开采。难采矿床除地下矿矿柱回收与深部开采外,还涉及到露天矿因自然条件等因素所限制,而采取的特殊采矿,如陡边坡开采、露天转地下开采及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等。  相似文献   

9.
王锋锴 《中国金属通报》2020,(4):293-293,295
矿山由露天开采转为地下开采时会使露天边坡稳定性变得复杂,同时也会影响地下矿山的排水、通风等,这样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处理不好相关问题,矿山生产安全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本文对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进行了分析,针对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具体的对策进行了探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而言,也就是直接将露天开采进入到深部,一旦遇到经济不合理的问题,就需要直接转到地下。因此,基于北衙铁金矿区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技术进行探析,就是希望可以进行全面的规划,这样才能满足生产的经济性要求,进而让开采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1.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以露天采坑作为尾矿库使用,最主要的技术问题是保证边坡的长期稳定。针对紫木凼金矿露天转地下房柱采矿法开采特点和难点,采用FLAC-3D分析软件,对不同回采顺序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研究采场顶底板和坡面围岩的变形、塑性区和应力分布特征及规律。该研究不仅揭示了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边坡复杂应力场变化规律,弥补了现场实测中存在的不足,而且对采场地压控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露天转地下开采是一种综合性开采技术,聚集了露天开采工艺和地下开采工艺所有优点。不过,虽然这种技术具有较多的开采优点,但是运用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所面临的安全风险特征相对于单一开采工艺而言要高很多,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有效风险防范,很有可能造成非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是造成人员伤亡。本文通过分析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上探讨了安全风险特征的有效防范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工程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对于矿山生产管理而言,安全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安全管理就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对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等因素进行有效控制,确保矿山生产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对社会稳定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矿山安全事故仍然偶有发生,据相关数据显示,地下矿山开采事故发生数量居于首位,而露天矿山位列第二,由此可见,推动露天矿山安全管理工作科学性及规范化发展非常重要,加快矿山安全管理建设步伐确保矿山企业生产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以某矿山露天转房柱法地下开采为研究背景,根据现场调研获得的岩土力学参数,利用FLAC3D等软件进行三维建模[1],对倾角为40°时边坡高度为90m的地下采场上覆岩层位移与应力响应特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露天终了边坡高度为90m倾角为40°时,地下开采完后采场上覆岩层受到开挖的扰动,稳定性降低,塑性区面积已经发育至坡面,整个岩体处于临界破坏状态,不利于矿山的安全稳定,因此建议该矿山露天终了边坡高度不超过90m。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保证谦比希铜矿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所留设的保安矿柱的稳定性,结合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并根据数值模拟计算的结果,以未确知测度理论为基础,选取保安矿柱厚度、抗压强度、抗拉强度、露天坑深度、节理分布、地下矿采矿方法、露天坑积水共7个主要影响因素作为评价的指标,引入信息熵理论,建立未确知测度模型,对谦比希铜矿露天转地下开采保安矿柱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未确知测度理论对保安矿柱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是可行的,可为矿山进行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广篇 《有色矿冶》2010,26(4):8-10
以黑龙江某金矿露天转地下开采设计为例,阐述了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采取的一般防洪措施。同时,提出对于有露天坑贮水条件的矿山,可充分利用露天坑底贮存洪水,按照贮、排平衡原则,合理布置贮、排水系统,以较小的投入保证矿山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7.
南京凤凰山铁矿系露天转地下矿山,原有通风系统不能适应当前的要求。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和凤凰山铁矿研究采取了分区通风、分段改造和逐步解决全矿通风系统的改造方案,进行了密闭漏风点;建—100米中段运输水平为主回风道;输通、扩大主回风井和改造主风机等研究和改造措施,使改造区段的风质、风量均满足了现行生产、安全的要求。各主要技术  相似文献   

18.
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学映 《中国锰业》2006,24(4):42-45
针对复杂型锰矿开采提出了由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技术,与其它采矿方法相比较,这种方法提高了回采率,降低了采矿成本。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要介绍了前苏联提出的将不同工艺与技术有效地联合起来对矿产资源实行综合开发的新方法,即露天—地下联合采矿法。结合中小矿山实际状况,提出了地方中小矿山在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具体应用的可行性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露天转地下矿山最佳露—地同步开采模式选择的技术难题,综合考虑了影响露天—地下同步开采模式的动态、静态、定量和非定量指标,提出了一种基于变权重理论(VWT)和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OPSIS)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4种候选的露天—地下同步开采模式进行综合评判优选。评判优选过程中,考虑到层次分析法等常规方法确定的常权用以评价各候选方案时可能会导致"状态失衡"的现象,依据变权重理论,根据各因素的组态(各因素的取值状况)的不同,适当调整其权重,以保证各因素的均衡性,进而利用TOPSIS理论计算出各方案的综合优越度,从而确定各开采模式的优越程度。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石人沟铁矿露天—地下同步开采模式选择,计算得到4种备选方案的综合优越度分别为0.087、0.767、0.898和0.723,从而确定方案Ⅲ为最优方案,其结果与工程实际基本相符,在生产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