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造办处是清宫特有的艺术品管理与制作部门,制作大量颇具精美雕塑制品。景德镇御窑厂承担清宫瓷雕生产任务,由造办处对其进行管理和监制,对于促进御窑厂瓷塑的发展具有极重要作用。在造办处各方面积极影响下,清代御窑厂瓷塑发展迅速,形成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正>珐琅瓷又名瓷胎画珐琅,是将珐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珐琅彩瓷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  相似文献   

3.
《陶瓷研究》2014,(6):45-45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人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们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该碗绘有杏花盛开,春风吹绿柳,双燕比翼飞。  相似文献   

4.
生产资金的运作是御窑制度中的重要环节,而资金来源又是生产资金运作的动力。通过对资金来源的研究,可以诠释御窑厂生产的某些经济行为,展现宫廷内务府与御窑厂的密切联系,呈示御窑厂与其他行政单位的利益挂钩。  相似文献   

5.
清康雍乾时期是宫廷书法极为发达时期,同时也是御瓷生产的黄金时代,宫廷书法与御瓷紧密结合是此期瓷艺的突出特色之一。康雍乾宫廷书法对御瓷艺术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在其影响下,御瓷艺术表现出独特风采与深邃内涵。  相似文献   

6.
自进入晚清后,中国瓷业呈明显衰退,但晚清后期出现了显著复兴,宫廷庆典瓷在其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宫廷庆典瓷对晚清后期瓷业生产复兴有重要影响,御窑厂生产恢复与发展、御窑厂及民窑工艺传承与创新都与其密切相关。宫廷庆典瓷对晚清后期陶瓷文化艺术复兴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问:请就史料记载,谈谈紫禁城中曾有过的玻璃厂。答:清代皇帝自用或宫廷中使用的器物、陈设品、艺术品,有不少是由宫内制作的,称为御制品。管理这些御用工厂的机构为“内务府造办处”,掌管造办处的官员为“养心殿管理造办处大臣”,其工匠大多是由各省选送的。造办处...  相似文献   

8.
在景德镇设官监造,宋时已有,元代还成立了专门的官办监陶机构"浮梁磁局"。但是宋元时期监陶官的主要职责是收取地方瓷器生产税,设置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这与明清时期御窑厂督陶官有很大不同。明清时期,朝廷在景德镇建立御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并委派官员督陶。督陶官作为御窑厂的直接负责人,在御器生产过程中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景德镇瓷业乃至中国瓷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文献史料,对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及其督陶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比较分析,使读者对其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和更为深入的理解,填补了陶瓷史中这部分研究的缺漏。  相似文献   

9.
清代康熙中期时,天下大定,经济繁荣,景德镇御窑厂亦得以正式恢复生产,步入中国瓷业发展的又一鼎盛时期。颜色釉瓷是清代景德镇御窑厂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品种丰富、质地精良,宫廷祭祀礼仪对颜色釉瓷的繁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清宫祭祀礼仪虽承旧制,但规模更甚于前朝,主要使用各色釉瓷质祭器,因而颜色釉瓷得到空前发展。一、清代宫廷祭祀礼仪与祭器概说清代宫廷礼仪承袭古礼而来,是一套非常复杂完备的系统。据《大清通典》规定,清代礼仪分为吉嘉军宾凶五类,祭祀礼仪即与其中的吉礼相对应。祭礼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祭祀祖先  相似文献   

10.
景德镇青花瓷是中国瓷器艺术与瓷器工艺中瑰丽的产品,江西向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著称于神州,景德镇又以瓷器的精美绝伦而闻名于世界。青花瓷古今中外最为崇尚,居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首,享有"瓷国名珠"之誉。追溯漫漫芳菲瓷艺路,自唐就开始业陶,而后成品销往国内外、五代,宋时已经烧出高温影青瓷,元代是景德镇制瓷历史上的创新时期、其时最大的成就是创制了举世闻名的青花,特别是明初以后,历代王朝在景德镇设宫窑,即御窑厂,为宫廷烧制各种瓷器,而景德镇  相似文献   

11.
次色变价的制度化是清乾隆御厂的重要革新之一。在次色变价制度下,乾隆瓷业出现了官民竞市的兴盛格局,促进了瓷艺大发展。在次色变价推动下,乾隆瓷艺呈现出官民窑瓷艺风格趋同和创新求变等特色。  相似文献   

12.
俞暄 《中国陶瓷》2012,(2):70-72
年希尧博学多才,在文化与科学领域有诸多贡献,任雍正四年至十三年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在雍正官窑瓷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促使雍正官窑瓷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钧瓷的兴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及古代钧窑遗址出土的许多钧瓷残片证明,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窑源于唐代,研制于五代,成熟于北宋初期,兴盛于北宋中晚期。经历了由民窑到官窑,又民窑再官窑的发展阶段,开辟了我国陶瓷颜色釉的先河,为瓷器的装饰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清中期以后的官窑彩绘瓷御窑厂图像展现出清帝对于御窑陶冶非同一般的兴趣和控制欲望。从清初到清中晚期,清帝对于御窑及窑业的兴趣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我们掌握有限的几个图像来说,在乾隆初年的《陶冶图》是着重对于制陶工序和工艺本身的了解,着重于制陶内部因素,而到嘉庆道光年间,清帝对于御窑及窑业的兴趣,不仅仅限于制陶的内部因素,也渐渐扩大到御窑制陶的外部环境,及御窑厂整体环境。这也是上述几件景德镇御窑窑业图像之所以制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辛婷 《中国陶瓷》2012,(2):68-69,72
清康熙中期时,御窑厂得到正式复兴。仿明是康熙官窑最鲜明的特色之一,从颜色釉至各类彩绘瓷均有显著的"仿明风"。康熙官窑"仿明风"是在各方面有利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与当时政治与文化风气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6.
御厂雇役制萌芽于明后期,清代御窑厂雇役制得到全面实施。雇役制下,清代御窑厂管理制度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对清代景德镇官窑和民窑瓷业生产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出口艺术的西化,特别是外销瓷的西化,是18世纪中西经济美术文化交流与互动的一个引人入胜的重要课题。由于中国瓷绘装饰画家在西洋画技术上的造诣和宫廷御窑珐琅彩绘在景德镇烧制成功,甚而中国瓷器装饰艺术西化之赞助人的速增,形成西方绘画随经济交流持续东渐中国,中国西画(瓷器上的)返销西方的互动现象———即中西美术文化的交流又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相似文献   

18.
大雅斋瓷器是清末景德镇制作的宫廷瓷类型之一,代表了清末宫廷瓷最高水平。大雅斋瓷器在造型、纹饰和工艺等各方面均具有显著特色。大雅斋瓷器在促进清末瓷业复兴、体现清末宫廷绘画特点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官搭民烧是中国古代官窑瓷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即将部分官窑产品派烧于民窑。官搭民烧始于宋元时期,明嘉靖时期实现了制度化。官搭民烧对嘉靖青花瓷产生了显著影响,推动其迅猛发展,并形成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