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作为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系统及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绿道也是创新与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近些年的城市绿道建设大多文化特色不足、功能单一。该文基于洪湖绿道项目,以文化植入为出发点,挖掘绿道规划设计过程中的文化特性,探寻文化要素在城市绿道规划中的表达途径,以充分发挥绿道在生态景观、绿色出行及户外休闲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泉州绿道通过融入地域文化,串联主要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其他绿色开敞空间,结合绿道的多元功能复合开发,打造了旅游线路,形成了独特文化走廊和游憩系统。其实现了绿道沿线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途径,促进了城乡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绿道的不断兴建,人们对城市绿道的景观环境质量与特色文化氛围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避免城市绿道的设计出现千城一律、缺乏自我特色,探索科学合理、环境宜人、富有文化内涵及主题特色的绿道设计,对建设特色绿道景观风貌与城市宜居环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台中市知名的城市特色绿道——草悟道进行研究,分析了行草文化主题下绿道景观空间的设计特点,探讨了城市特色绿道景观空间的设计内容,为设计具有主题特色与文化氛围的城市绿道景观,提供有价值的启发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蔡眉  甘德欣 《山西建筑》2014,(12):239-240
从绿道和地域文化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地域文化对于景观的影响因素,阐述了体现地域文化的滨水绿道景观设计原则,对滨水绿道中实施地域文化特色的营造手法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熊忠武 《城市住宅》2021,28(7):131-132
文化不仅是国家的软实力,也是一座城市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核心所在,而绿道作为城市景观的流通载体,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桐乡市"两河一湖"景观绿道贯通工程为例,剖析地域文化与城市绿道之间的联系,利用文化特质,改善绿道的人文环境品质,促进城市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府城广场:为府城宋文化区的核心,结合北面包公府衙的恢复和南面薰门的整修,基本上恢复了府城的城楼-商业街-广场-包公府衙的传统空间序列格局,形成府城宋文化旅游观光物质场景亮点,其开放空间为整个古城提供现代城市生活与休闲场所,以利于府城生活,文化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府城是肇庆城市历史遗存最丰富,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切实保存文化遗存,保护文化基因,向后代传递历史信息,造福于当代和后代,是本规划的前提,原名城保护规划中整个府城均为宋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区,  相似文献   

8.
研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多因子叠加法,以草原丝绸之路(元上都至元中都段)文化线路为研究对象,对绿道的遗产保护、生态保护和游憩可达性进行适宜性分析,通过加权叠加得出绿道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最终确定绿道选线。该研究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基于垂直生态过程的绿道适宜性分析方法,将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应用于文化线路保护中,并将遗产保护与绿道规划建设结合,对区域尺度的绿道选线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珠三角绿道网的建设引领了绿道概念在中国的落地,然而,其自身的背景印记也是明显的。广东绿道的发展经过几年的摸索后展现出了两个演变方向:在都市化地区,绿道走向更紧密地与公众的运动休闲需求相结合;而在省域尺度,切合公众文化需求的历史文化线路南粤古驿道的复兴,为广东绿道的升级展示了另外一个新方向。一种8字型交织伸延的双径组合的慢行径新的组合布局方式更加适合绿道新功能的承载和使用者体验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具有多目标导向和多功能复合的水乡绿脉网络体系,城市绿道的历史文化功能逐步受到重视。温瑞塘河(瓯海大道—南白象)沿线绿道规划设计提出历史文化型水乡绿道的多元规划理念,从建(构)筑物、场地、植被、交通和水系五个方面深入贯彻文化规划手段,将延续历史文脉、改善和修复城市生态效应、融合并展示水乡河居风貌、强调人性化休憩与服务等原则落实到后续的实施建设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