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安画家程门,以他为首创建的浅绛彩瓷绘,开创了瓷绘工艺与高雅的中国画艺术全面结合的先河,并孕育了一大批徽州籍的制瓷名家,将新安画风直接带入瓷画之中,为徽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新史料,极大地丰富了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  相似文献   

2.
直接从新安画派画家作品中吸收营养;其次是以程门为代表的新安画派画家直接到景德镇画瓷器、创立浅绛彩,便利了景德镇陶瓷绘画吸收新安画派的营养;最后是在新安画派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些徽商及他们的后代从事瓷绘艺术,他们无论是书画作品、还是瓷画作品都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营养,当他们在景德镇成名成家后,别人也从他们的作品中学习。这是一种间接的新安画派影响景德镇陶瓷绘画方式。  相似文献   

3.
丁晓青  孙仲萍 《中国陶瓷》2006,42(10):53-55
主要从五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说明,分别为:新安画派地理位置的优势,与景德镇相邻而居;其次社会学角度,都是外来人口的居住地,人口的频繁流动和本地对外的开放、交流、相互学习,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传播;加之景德镇是官窑的所在地且又靠近大理学家朱熹的故乡婺源,和徽州一样深受理学的影响,为它们的结合找到思想标准的一致性;还有新安画派艺术特征和景德镇瓷的美学思想相一致;以及徽商在景德镇的成就,有利于徽文化的传播;最重要的是新安画派和景德镇陶瓷绘画都曾从徽派版画中吸收营养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4.
建筑是当代陶瓷绘画艺术中重要的表现主题,马头墙作为古徽州最富特色的建筑形式,以其独特的样式与形态成为当下建筑瓷绘的经典元素。本文以马头墙元素瓷绘为例,对建筑主题瓷绘进行批评研究,总结出建筑瓷绘所遵循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工艺性等原则,以及在审美形态、审美色彩、审美寓意、审美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5.
黟县籍画家汪友棠作的浅绛彩瓷绘"右军潇洒出风尘"瓷版,从了解瓷版画中的人物故事入手,欣赏浅绛彩瓷名家的画中意境,领略浅绛彩瓷绘名家汪友棠瓷绘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为研究徽学,特别是研究黟籍画家在当年景德镇形成绘瓷的一个画派提供了史料。  相似文献   

6.
书画同体论是中国最重要艺术理论之一,对中国瓷绘艺术产生重要影响,明末与清初是书画同体理论与实践成熟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中国瓷绘艺术风格成熟的关键时期,书画同体论对明末清初瓷绘艺术风格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徐旺贵 《景德镇陶瓷》2010,(2):I0166-I0167
<正>徽州文化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为世人所瞩目。其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其中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州"三雕"等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8.
秦波 《佛山陶瓷》2013,23(8):48-50
清三代时期,中国外销瓷非常受西方皇宫王族及富贵阶层的欢迎,在来样定制下,外销瓷上的西洋人物日渐丰富起来。笔者根据长年收集的资料,将瓷绘西洋人物分为:宗教人物、神话人物、历史人物、闲游人物、贵妇仕女五类进行解析阐述,并试图深入分析外销瓷以及瓷绘西洋人物的时代意义和投资走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晚清民国时期釉上瓷绘牡丹的文化涵义、绘画特征、基本格调三个方面阐述晚清民国时期釉上瓷绘牡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正墨彩瓷,诞生于清康熙初年,历经三百余年的不断传承、创新、发展,衍变为装饰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国瓷绘艺术重要流派。自上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科学技术与艺术思想的不断发展,墨彩瓷绘艺术接受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双重洗礼,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创新发展。创作过程中,开始摆脱传统墨彩瓷绘中存在的"传统图案化、装饰化依附器物功能"的理念,逐步尝试跳出"器物功能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